任春霞 劉志敏
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患者行系統化護理的效果觀察
任春霞 劉志敏
目的 探究對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患者采取系統化護理患者生存狀態以及情緒的影響。方法 研究樣本為201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治療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患者11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分別采用傳統護理手段與系統化護理,比較患者生存以及情緒狀態的差異。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的舒適度以及睡眠質量等生存狀態均升高(P<0.05);對照組護理后情緒狀態評分為(8.73±4.25)分 ;實驗組護理后評分為(12.68±3.76)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系統化護理模式對SAH患者進行護理,患者的生存與情緒狀態均有明顯提高。
系統化護理;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
蛛網膜下腔出血指患者腦部表面或者底部出現病變最終血管破裂,流出的血液進入到蛛網膜下腔產生的一種疾病,患者患病后病情不易控制且較為嚴重,導致臨床死亡率很高[1]。護理干預逐漸成為干預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病的一種方法[2],但傳統護理手段在護理干預時效果不盡如人意,且不同患者個體的特異性也使得傳統護理模式發揮的效果不理想,因此選擇一種合適的護理模式對于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具有重要價值[3]。系統化護理作為一種全面、細致的護理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可以針對患者個體差異給予適當有效的護理。本文選擇114例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對系統化護理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患者生存以及情緒狀態的作用進行深入探究,以下為研究過程及結果。
研究樣本為2014年1月—2016年12月的114例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46例,患者年齡6~86歲,平均年齡為(54.8±6.9)歲,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57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為(55.2±5.8)歲;對照組57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為(53.7±7.2)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57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講,告知患者疾病發生可能給身體帶來的不適癥狀,防止由于患者對疾病認知不足出現焦慮煩躁的心理改變;同時給予常規的疾病護理干預。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系統化護理。系統化護理主要包括:(1)體征監護:患者入院后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定期清理呼吸道以及患者嘔吐時殘留在咽部以及口中的嘔吐物與代謝產生廢物。(2)環境干預:注重病房環境的舒適與潔凈,定期對房間打掃與消毒,時常通風以保證空氣清新[4]。(3)心理護理:蛛網膜下腔出血(SAH)通常發病急,癥狀嚴重,由于患者對疾病特點缺乏認知,易產生焦躁煩悶的消極情緒,治療的主觀意愿薄弱。這要求護理人員注重與患者的溝通,積極宣教疾病發病特點與相應癥狀,消除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盲區,從而緩解其消極心理,提高對于疾病治療的信心,增加治療依從性[5]。(4)臥床護理:由于疾病特點,患者需要長時間的靜臥休息,但臥床休息時間過長患者會出現腿部麻木、腰疼背痛等一系列不適癥狀,若不注意衛生也易發生褥瘡等問題,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需定期幫助患者翻身以及身體擦拭,指導家屬進行腿部與腰背部的按摩,消除患者麻木等不適感。
按照WHOQOL-100評價標準對患者生存狀態進行評價;對患者情緒狀態的評價根據PANAS量表中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定,評價分值越高說明患者情緒波動越強烈[6]。
利用SPSS22.0數據統計軟件對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接受不同護理后患者生存狀態評分的改變,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的舒適度以及睡眠質量均升高(P<0.05),見表1。

舒適度 睡眠休息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5.17±3.25 6.85±3.48 10.21±3.85 12.43±3.21實驗組 5.19±3.41 11.23±3.74 10.43±2.97 16.77±4.25 t值 0.079 16.842 0.094 7.825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比較接受不同護理后患者情緒狀態評分的改變,結果發現,對照組患者護理前評分為(5.31±4.26)分,護理完成后評分為(8.73±4.25)分;實驗組患者護理前評分為(5.25±3.94)分,護理完成后評分為(12.68±3.76)分;兩組患者護理前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情緒狀態優于對照組(P<0.05)。
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由于其發病急,病情嚴重的特點,在治療中受到醫學工作者的重視,而采取護理干預手段在疾病治療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7]。在白璐[8]等人的研究中發現,采用系統化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態以及情緒狀態;在本研究中,筆者針對系統化護理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患者生存育情緒的影響做進一步探究,結果發現,采用系統化護理的實驗組患者在舒適度以及睡眠質量等生存狀態的評分上優于傳統護理的對照組,而在對患者情緒狀態進行評價時發現,對照組患者護理前評分為(5.31±4.26)分,護理完成后評分為(8.73±4.25)分;實驗組患者護理前評分為(5.25±3.94)分,護理完成后評分為(12.68±3.76)分;兩組患者護理前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情緒狀態優于對照組(P<0.05)。體現了系統化護理的優點,主要在于系統化護理是根據不同患者自身條件的而差異設定的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可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并給予合理的滿足,在治療中存在的各項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患者心理負擔會明顯減少,不存在消極低迷的治療心態[9],進而增加了對于治療的依從性,患者的生存狀態與情緒狀態也會有所改善。
綜上所述,采取系統化護理模式對SAH患者進行護理,患者的生存與情緒狀態均有明顯提高。
[1]賀愛霞,薛花蕊.蛛網膜下腔出血46例護理體會[J].陜西醫學雜志,2014,43(7):936.
[2]陸娟,何亮,戴丹,等.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腦血管痙攣46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2):47-48.
[3]宋芳.綜合護理措施在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破入腦室行腦室外引流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8):135-137.
[4]燕敏.簡述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護理要點及健康指導[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26):3724.
[5]袁向芳.16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6):141-142.
[6]劉靜,吳海濱,趙冬青,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腰大池持續引流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9):151-154.
[7]王惠華.護理干預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1):143-144.
[8]白璐,陳鐸.系統化護理在改善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患者生存狀態與情緒狀態中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6):156-159,164.
[9]趙丹丹.心理護理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圍手術期的應用價值[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5):250-251.
E ff ect of Systematic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Early Brain Injury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REN Chunxia LIU Zhimin 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 Jinhu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hu Jiangsu 2116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ystematic care on the survival state and mood of patients with early brain injury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Methods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114 patients with early brain injury diagnosed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 study sample,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raditional nursing care and systematic nursing were adopted respectively, the di ff erences in survival and emotional status were compared.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fort and sleep quality of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increased (P < 0.05); The emotional state scor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8.73±4.25) points; The score of nursing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12.68±3.76) points, the di ff 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The systematic nursing mode was adopted to treat the patients with SAH, and the survival and emotional state of the patient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systematic car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early brain injury
R473
A
1674-9308(2017)20-0239-03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縣中醫院腦外科,江蘇 金湖 211600
10.3969/j.issn.1674-9308.2017.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