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本報駐美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陳洋 陶短房
在美國紐約生活的林先生,最近剛剛在超市購買過人造肉初創公司BeyondMeat生產的“人造漢堡”。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外形上看,“人造漢堡”與真的牛肉漢堡肉餅十分相似,甚至帶有“血色”,但食用口感和味道仍然能吃出來是豆制品。林先生強調,“人造漢堡”的售價約為普通漢堡的兩倍,在肉類制品價格普遍較低的美國也算高價位了。
BeyondMeat公司的人造肉產品,是從植物中提取蛋白做成的“素肉”。而另一些人造肉公司,則提取動物干細胞,通過容器培養做成“100%逼真”的肉。目前干細胞人造肉的研究集中在美國與荷蘭。
近年來,人造肉是最受硅谷投資人追捧的行業之一。早在2011年,人造肉初創公司BeyondMeat就拿到比爾·蓋茨、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以及全球最大的肉類生產商泰森食品等公司超過4000萬美元的融資。上個月,另外兩家美國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Foods、MemphisMeats合計獲得近億美元的融資。
2012年夏天,ImpossibleFoods在美國北加州戶外夜市上實驗性地推出“素碎肉漢堡”,即用“素肉”做成北美戶外燒烤最常見的食品——碎肉漢堡的碎肉餅,替代傳統的碎牛肉,引發一輪熱炒。據美媒報道,他們的產品目前已進入紐約小型連鎖漢堡店Bareburger,此外則是一些標榜素食的品牌餐廳。有知情者透露,Impossi?bleFoods自年初就猛攻麥當勞,希望成為麥當勞素食漢堡原料的獨家供應商,但麥當勞方面至今未接受。
“碎肉餅素肉”在北美的實際市場定位也很尷尬:喜歡肉食的消費者對之不屑一顧,曾有試吃者表示,“碎肉餅素肉”只是看著像個肉餅,而吃起來“和吃鋸木屑沒區別”;喜歡素食者又往往覺得素食就是素食,根本不該“偽裝成肉”。
相對美國人,加拿大人對人造肉似乎更冷淡,《環球時報》駐加拿大記者家附近就有美國全食超市和美國西夫韋超市,都有“碎肉餅素肉”上架,但幾乎無人問津。
無論美國還是加拿大,對干細胞人造肉的前景也普遍持謹慎態度。有學者認為,干細胞人造肉的優點是可以防止動物性瘟疫蔓延,和有學術和倫理爭議的“維護動物生存權”“可以促進減排”,然而它的流行可能導致畜牧業受到沖擊,“影響許多人的生計”。美國生物學雜志《PLOSOne》近日一份民調顯示,盡管近70%受訪者愿意“嘗嘗”干細胞人造肉,但如果要用這種東西替代真正的肉,同意的比例一下降至30%以下。▲
環球時報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