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緒靜??
摘要:在我國農村普遍實施了根本意義上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的實施,不僅鞏固和加強了義務教育的成果,同時也促進了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但在貧困地區,教育扶貧政策的實施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從而針對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推動貧困地區的教育邁向更高的層次,提高貧困地區的整體文化素質,提高貧困地區的生活水平。
關鍵詞:貧困地區;教育水平;現狀分析
教育是一種綜合的、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一直受人們廣泛關注,[1]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核心、最關鍵、最基礎的工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前提和保證,教育強才能百業強,教育興才有百業興,教育現代化才能實現全面現代化。以人為本,核心是人的發展,是人的素質的提高,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扶貧對改變農村發展現狀具有重要的意義[2]。
一、 貧困地區教育扶貧現狀
教育不僅關系到貧困地區的健康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的健康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國家對教育事業的不斷投入,人們對受教育的認識有了極大地改善,文化素質普遍有所提高。在我國農村普遍實施了根本意義上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的實施,不僅鞏固和加強了義務教育的成果,同時也促進了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并且國家制定了各項措施和政策,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1、受教育的人數增多,人們的知識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改變,人口結構也在不斷的變化,受教育的人數在逐漸增加。實施教育扶貧政策以后,上學的人數明顯增加,輟學的人數在逐年減少。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將會有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從而促使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教育扶貧對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文化發展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文化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可以為解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為經濟發展與教育文化息息相關。在實施教育扶貧之后,越來越多的兒童實現了自己的上學夢,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3、 教育扶貧增加了人們的收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教育扶貧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孩子實現了自己的上學夢想,得以繼續學習,接受更好的教育。知識與收入是成正相關的。即學歷越高,收入也就越高。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需求也會增加,相應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會不斷的提高。
4、教育扶貧的實施改善了教學資源
在國家實施教育扶貧政策后,有效的改善了貧困地區的教學資源。目前大多數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都配備了數字教學媒體,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等。同時通過省上教師統一招考、特崗教師計劃、教師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培訓等手段,改變了師資力量不足和學科建設不完善的狀況,吸收了大量的年輕優秀教師,為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貧困地區教育扶貧所面臨的問題
1、家庭結構的變動使教育扶貧受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年輕的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使得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形成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那些留守兒童因得不到父母的貼身教育和細心照顧,孩子們的身心受到一定的影響,缺乏母愛或父愛,導致很多孩子形成自閉心理和叛逆情緒。從而使得那些缺乏父母教育的孩子逐漸產生了厭學心理導致部分學生輟學[3]。同時學生們的學習壓力也在不斷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落后的思想觀念與先進的教育水平不相符
貧困地區自實行教育扶貧政策以來,總體來說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教育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部分人沒有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仍然存在著一些陳舊、落后的觀念,比如說父母在,不遠行等。這些落后、陳舊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教育的發展,不利于教育的發展、進步,更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3、教學資源不完善
部分貧困地區仍然存在著教學資源短缺,學校比較簡陋,部分教室時刻都有倒塌的危險的現象。部分學校凡遇到雷雨天氣,就需要學校教師24小時輪流值班,時刻提防發生意外。教室內的教學設施不健全、不完善,比如黑板破損,缺乏多媒體設施等良好的教學設施。教學工具也比較欠缺。同時,因為在貧困地區,經濟不發達,教學環境較差,優秀的教師比較欠缺。很多學校出現了一個老師身兼數職,帶所有課程的現象。
4、學生的消極態度抵觸教育
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把所有的關愛都集中于一個孩子身上,長久以來孩子們逐漸形成了以我為主的個人主義意識。這些孩子他們的知識水平比較低,思想觀念還比較薄弱,同時容易受到思想言論、攀比風潮、社會風氣的影響。因為年齡比較小,沒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心理承受度比較低,承擔責任,承擔壓力,承擔挫折的接受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自己的發展,更不利于教育的順利、健康發展。
三、貧困地區教育扶貧存在問題的原因
1、自然條件差是教育貧困的首要原因
自然條件,包括地理位置,資源儲備,水溫氣候等對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貧困地區多呈現為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先天稟賦的不足,一方面阻礙了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提供也是巨大的障礙。由于技術或者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同樣數量的財政資金的投入,在貧困地區只能提供更少數量的基礎設施,所以說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也會影響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總體來說,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等因素是導致教育貧困的首要原因。
2、經濟基礎薄弱缺乏物質支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發達的經濟才能促進教育的發展。從經濟發展的水平來看,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發展緩慢,受地理因素和自然條件的限制,貧困地區的工業數量比較少,且比重比較低,發展比較緩慢。而受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狀況、交通設施,消費能力等因素的影響,第三產業發展的比較緩慢。所以不利于貧困地區的經濟健康發展。endprint
3、人們的教育觀念落后阻礙教育發展
思想觀念的發展變化與教育發展息息相關。教育水平的先進性表現為思想觀念的先進性。阻礙貧困地區教育順利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思想觀念的滯后性,思想觀念存在偏差性。主要表現為:國家“城市中心主義”的教育理念、地方政府的“教育無用論”和家庭的“讀書無用論”等具有偏差性的思想觀念?!俺鞘兄行闹髁x”的教育理念導致城鄉投入不均,具體表現在課本編制、課程安排等方面脫離了實際需求[4]。
4、政府提供保障的措施不完善影響教育發展
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是靠基層政府來承擔,但基層政府的財政收入又極其有限,這就直接影響到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也正是“村村通工程”已經實施了多年而貧困山區的基礎設施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的原因[5]。因為教育水平的發展提高,需要全方位,全領域、各部門,各組織相互協作。因此政府在教育扶貧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的工作中,因為缺少有力的保障措施,導致教育資源的損壞與浪費。
四、貧困地區教育扶貧的建議
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外部環境
要提高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首先要做得就是改善當地的自然環境,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大力改善當地的道路設施,國家進行財政支持,增加財政補貼和財政投入,同時進行通過招商引資等措施籌集資金,改善當地的交通設施。同時要建立良好的后續保養與維護制度,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全面推動交通設施的順利運行。
2、增加財政補貼提供物質支撐
一方面,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投資設廠,健全法律法規為招商引資提供方便,減少不必要的程序,提高效率,出臺政策支持企業落戶本地區,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從而減少失業人口,為返鄉的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大力宣傳科技興農。根據當地的現實狀況,因地制宜,引導當地的農民種植適合本地區的經濟作物,大力發展本地區的特色產品。進一步發展農產品產業化經營[6],將科技與產品相融合,促使當地的特色產品更好的走出本地,拓寬市場,進而走向世界。改變單一的生產方式,增加農民的收入,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適當調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促使各行各業共同努力促進經濟發展。
3、改變人們落后的思想觀念
應該加大科普教育宣傳力度,讓家長能夠正確的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正確教育引導孩子,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7],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權利。在教育環節上,家長和教師都是重要的環節,家長對子女的受教育的態度,直接影響子女的成長。家長應該積極轉變固化的、傳統的價值觀念,適應新時代的發展。[8]應該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組織各種有益活動,來鍛煉和培養教師的良好素質和能力。同時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積極給學生傳授良好的道德行為,讓學生不僅掌握優良的道德理論,更要在實際生活中體現出來,做到知行統一。
4、政府提供有效的教育保障措施
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的努力。政府應做好全面保障工作[9],制定相關政策,把市場機制引入基礎領域,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基礎領域,解決丹鳳縣的基礎領域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并建立相應的競爭機制、投資約束機制和風險機制,以促進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好的發揮政府的引領、保障作用。政府在采取措施促進教育水平提高中,要做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切實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主體工作,并做好監督防范工作,努力促使教育水平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興洲.公平正義:教育扶貧的價值追求[J].教育研究,2017(3):31.
[2] 金蓮.中國貧困地區的教育與發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22-25.
[3] 彭熙.高職院校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企業導報,2014(17):66.
[4] 姚培娟.教育貧困與教育扶貧[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04):99.
[5] 楊樹美,李申文.反文化貧困:山區農村文化發展研究及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05):39-41.
[6] 郭英勇.試論中國農民結構性貧困成因及對策.[J],2002(4).57-58.
[7] 周紅霞.貧困大學生就學現狀及教育模式的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5:102.
[8] 魯子簫.農村教育扶貧的“因教致貧”困境及觀念轉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12.
[9] 何家理.減輕山區資源環境承載壓力與扶貧的途徑探討——安康市教育扶貧模式實證研究[J].山地學報,2013(2):160-167.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級課題,項目編號:xhmks1621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