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貫徹檢委會例會制度對于強化檢委會職能作用,提高檢委會的會議質量,規范檢委會運行程序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實踐中對于例會制度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檢委會的會議安排缺乏計劃性,議事和決策質量不高,本文在客觀分析檢委會例會制度執行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完善檢委會例會制度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檢察委員會 例會制度 計劃性
作者簡介:郭敏,天津市南開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251
檢察委員會制度是中國特色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檢察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自1999年高檢院推行檢察委員會制度改革以來,最高檢和各級檢察機關圍繞檢察委員會制度的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有益的嘗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檢委會工作的措施,其在內容上更加科學、規范,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和高度的前瞻性,對完善檢察委員會制度,規范檢察委員會工作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實踐中檢委會有關制度的執行并不盡如人意,難以適應當前檢察改革形勢對檢委會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下面筆者僅就檢委會例會制度執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幾點建議。
一、當前檢委會例會制度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2008年修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組織條例》(以下簡稱《組織條例》)第九條規定,檢察委員會實行例會制,定期開會。有特殊情況時,可以提前或者推遲召開。200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發的《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議事和工作規則》(以下簡稱《議事規則》)對檢委會的召開做了更為細化的規定,其中第四條明確規定,檢察委員會會議一般每半個月舉行一次;必要時可以臨時召開會議。應當說《議事規則》是對《組織條例》的一個補充,更加明確了檢委會例會制度召開的次數,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司法實踐中存在著重案件討論、輕業務指導的認識偏差,檢委會一般是無案件不開會,檢委會定期開會的例會制度也就形同虛設,檢委會業務指導的重要職能被大大削弱。其具體體現在:
(一)檢委會召開例會缺乏計劃性
長期以來檢委會的主要職能就是討論決定重大疑難案件,很多案件在辦理過程中要經過案件承辦人審查、科室負責人以及主管檢察長的層層審批,加之案件本身存在的一些疑難問題需要科室內部的集體研究,提請檢委會討論的時候往往辦案期限已經臨近。雖然《規則》第十四條規定,檢察委員會會議議程確定后,檢察委員會辦事機構一般應當在會議舉行三日以前,將擬審議的議題、舉行會議的時間和地點通知檢察委員會委員、列席會議的人員和有關承辦部門,并分送會議相關材料,但實踐中能夠三日以前分送會議材料的情況很少,檢委會辦事機構準備會議不充分。
(二)檢委會委員議事質量不高
由于召開檢委會缺乏計劃性,討論會議的發起上,臨時動議極為普遍,尚未形成科學的常務性例會制 。承辦部門往往在案件即將到期時才將議題提請檢委會討論,而經過檢委會辦事機構和檢察長簽批后委員們收到會議材料時,檢委會召開時間已經臨近,使得委員對于開會討論的案件和事項缺乏足夠的了解和充分的論證思考,委員們沒有充分的時間熟悉、研究議題,加之委員一般都是主管檢察長和業務部門的負責人,承擔著較重的行政事務性工作,往往是到檢委會開會時才詳細了解議題情況,臨時翻閱查找相關資料,或者僅憑匯報人員提供的相關書面材料和口頭匯報就在短時間內作出表決,降低了檢委會的議事質量和決定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三)檢委會辦事機構議題審查職責難以履行
《規則》第十二條規定,檢察長決定將議題提請檢察委員會審議的,檢察委員會辦事機構應當對議題進行審查,認為承辦部門的議題和提請審議的程序不符合有關規定、書面報告或者說明的內容和形式不符合規定或者欠缺有關材料的,應當提出意見后由承辦部門修改、補充。必要時,對議題的有關法律問題可以提出研究意見。也就是說,對于重大疑難案件和重大業務事項的研究,除業務部門的意見外,檢委會的辦事機構要形成較為成熟的意見,這兩種意見要同時提供給檢委會,供檢委會委員參考 。而由于例會制度貫徹不好,檢委會開會時間倉促,辦事機構程序審查難以做到全面細致,實體審查更是沒有時間完成,檢委會辦事機構的職能作用難以有效發揮。
二、完善檢委會例會制度的建議
(一)堅持定期召開為原則,臨時召開做補充
作為檢察機關的最高業務決策機構的檢委會召開會議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召開會議過多,議題內容寬泛,影響檢委會委員的正常工作;二是召開會議過少,對于重大檢察業務問題不能快速、及時作出決策。為防止兩種傾向的發生,筆者認為,結合基層檢察機關的業務工作情況,可以每月召開一至兩次會議,遇有緊急情況,經檢察長決定可以臨時召開,以此來補充例會定期召開不能及時應對緊急情況的不足,充分體現檢委會工作計劃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也有利于提高檢委會工作的前瞻性和計劃性。
(二)規范檢委會例會的會議內容
2008年的檢委會組織條例和2009年檢委會議事規則都對檢委會的議題范圍作出了規定,新的刑訴法修改后對檢委會審議的案件范圍也作出進一步調整。筆者認為,上述規定還是有些籠統,對于基層檢察機關來講還是缺乏操作性。筆者認為,為了便于操作可以將檢委會審議的議題分為事項和案件兩大類,事項可以包括:討論、決定檢察工作中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政策方面的重大問題和落實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上級人民檢察院要求的重要事項;向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所做的工作報告、專題工作報告及所提請的有關議案等;涉及檢察業務工作的規定、規則、條例、辦法、考核標準、工作計劃等的制定和修改;與其它有關單位聯合印發的業務規范性文件;以檢察機關名義向社會發布的通告;涉及檢察工作的重大問題向上級檢察機關提出的請示、報告和重要建議;專項業務工作;總結檢察工作的經驗,研究檢察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并制定對策;本院檢察長和本級公安機關負責人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的回避等事項。提交檢委會討論的案件除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應當和可以提交檢委會討論決定外,還應當包括:轄區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有關業務部門之間對案件的認定和處理有重大分歧,或主管檢察長之間意見不統一的案件;檢察長不同意人民監督員表決意見的案件;人大代表質詢的案件,及本地區黨委、人大和上級人民檢察院交辦的案件;案情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需要書面請示報告上級人民檢察院的案件;原由檢察委員會決定的案件需要改變原決定的案件等。
(三)制定檢委會例會計劃
檢委會既然是定期召開,那么就要對何時召開做出詳細的計劃,規定在固定的時間召開檢委會會議,改變以往檢委會召開隨意性的情況以及不定期、無規律、委員和辦事機構準備會議不充分等問題,使得提交檢委會討論的議題和一些事務性工作可以提前準備,按照召開日期提交討論。通過規范檢委會例會召開時間,可以保證檢委會辦事機構會議舉行三日以前將會議材料分發給檢委會委員,委員會前能夠充分了解議題,會議中才能對議題進行充分討論,使會議由“松散型”變為“集中型”,從而保障檢委會議事質量,避免檢委會會議走過場。
(四)以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推廣使用促進檢委會工作的規范性
2013年11月,最高人民檢察決定在全國檢察機關全面推行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推廣使用是檢察機關落實科技強檢戰略、提升檢察工作規范化水平的重要舉措。根據各業務部門的職責和工作需要,統一業務應用系統劃分為若干個子系統。檢委會業務子系統是檢委會辦事機構履行工作職責時使用的系統,它除具有應用系統一般的結構功能和特點外,還具有與其他業務工作不同的一些特殊功能,業務部門通過應用系統提請檢委會討論議題,檢委會辦事機構通過上會議題業務、檢委會會議業務和檢委會紀要備案受理業務等流程辦理檢委會相關業務。通過系統的流程運轉有助于檢委會辦事機構及時了解案件的辦案期限,合理安排會議時間,保證案件在辦案期內審議完畢。同時通過應用業務系統,剔除不必要的案件信息傳遞層級,縮短案件信息傳遞時間,減少檢委會辦事機構復印會議材料耗費的人力、物力,委員通過系統直接了解案情,提高了工作效率。
檢委會例會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對于加強對檢察工作的全面總結、統一各項工作機制的執行,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同時通過建立和實施例會制度能夠更充分地發揮檢委會職能作用,規范檢委會的工作流程,從而提高檢委會的議事和決策水平,提升檢委會決策的嚴肅性、科學性和權威性。
注釋:
王珊.檢察委員會制度初探.法制與社會.2010,11(上).113.
龍宗智.檢查制度教程.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