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浩
摘 要:在社會結構轉變、教育機構數量增加、畢業生數量增長等因素的多方面作用下,就業難局面得以形成,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社會性問題。但是,在就業難背景下還存在著另一個現象,那就是“慢就業”,即學生在畢業后推遲就業時間,或選擇繼續游學,或選擇創業等方式。這種“慢就業”現象的出現是否與社會發展存在著利弊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去探究,但更為重要的是理性地去分析,觀察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明確一個有效的應對路徑。文章對當前所存在的“慢就業”現象進行了分析,進一步觀察其形成原因,并提出應該如何理性地對待“慢就業”。
關鍵詞:“慢就業”;高校;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一、“慢就業”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1.傳統就業觀與信息時代之間的矛盾
在高考恢復初期甚至是很長一個時間階段中,我國推行的是大學生畢業分配制度,畢業生會根據所學專業分配到不同的企業中。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教育體制的改革,這種大學生分配制度已經逐漸被取消,轉變為大學生自主就業的模式。在自主就業模式下,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遇到諸多的困難,加之自我定位還不成熟,逐漸形成了“慢就業”人群。在信息化時代中,各種網絡平臺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可能,各種低成本或零成本投入的創業模式出現,吸引了部分大學生的眼球,進而在畢業后選擇以這種網絡平臺的模式進行創業,而這部分低成本創業人群是“慢就業”群體中的主要構成部分。
2.就業指導不充分
“慢就業”現象的出現與缺乏就業指導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就業難局面形成已久,大學生在面對就業時,往往會存在茫然、消極甚至是恐慌等心理,嚴重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高校在學生畢業之前,需要給予學生必要的就業指導,而據大量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普遍存在著就業指導缺失問題,不能夠對畢業生給予專業的職業規劃指導。另外,高校在就業指導中普遍缺乏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沒有設置專門的就業心理指導課程,不能夠對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給予疏導,導致多數學生都存在著嚴重的就業心理問題,包括懈怠、消極、恐慌等。
二、如何理性對待“慢就業”現象
1.營造一個健康的就業環境
“慢就業”的形成因素較為復雜,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種就業問題,這種作用力包括國內就業難背景、“互聯網+”的興起、傳統就業觀轉變等。合理地解決“慢就業”問題,需要站在社會視角上去分析,需要集中多方面的力量,而其中政府應該起到主導作用,優化當前就業保障機制,擴大內需,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盡快解決就業難問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另外,政府有關部門在鼓勵“互聯網+”發展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對畢業生正確就業觀的引導。面對國外思潮涌入現象,需要客觀地對國外思想進行篩選,吸收優良的思想來轉變我國傳統就業觀念,在社會中營造一個健康的就業環境。
2.加強就業指導
高校方面必須加強對就業指導的關注,正確地認識到就業指導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指導學生應該如何進行職業規劃,還應該引入就業心理學,從心理、思想上調整大學生的就業觀。高校必須結合高校各專業情況設計就業指導課程;另外,經由調查明確當前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就業心理問題,結合實際問題制訂解決方案,經由心理指導、模擬演練等形式調整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除此之外,高校輔導員也應該發揮作用,成立一個就業心理幫扶小組,針對遇到就業問題的學生給予幫助或指導。結合以上幾項措施,從多個方面來對學生給予指導,不斷提升學生的承受能力以及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其能夠擁有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就業問題。
三、結語
本文對“慢就業”現象進行了綜合分析,經由分析可知,“慢就業”是在就業難背景下衍生出的就業現象,是對當前畢業生就業觀所給出的一個全新定義。這種“慢就業”現象的形成與高校就業指導、學生自我認知、社會就業環境等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為此,可經由政府相關部門、高校、學生自身幾個方面共同努力,合理地解決這種“慢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樹根.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成因探析與對策[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4(1):91-93.
[2]龔 克,張昌健,謝長勇,等.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拓展對策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4):95-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