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晨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課堂提問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有價值,具有思考性和啟發性,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提問;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從單元整體的教學目標入手設計問題
1.結合單元訓練點設計問題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課文為例,本組課文對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很細致,在教學中,我將問題的著力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文中人物心情的變化上。比如在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時,我設計的問題是:阮恒在獻血前以及獻血過程中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是從哪些句子或詞語中感受到的?問題一拋出,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描寫阮恒神態、動作的相關句子,并談了自己的體會。最后結合單元主題“可貴的親情、友情”,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2.結合單元習作要求設計問題
每個單元的習作與本單元的課文有著密切聯系,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結合單元習作要求,滲透寫法指導。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習作要求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家鄉的景物,并能將景物的特點寫出來,表達出自己熱愛家鄉的感情。結合這一要求,我在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是怎樣把一種事物或者一處景物寫得具體、生動的,并能運用所學的方法自己也來寫一寫。比如在學習《荷花》這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容:主要寫了荷花的姿態。然后再問道:作者是怎樣把荷花的姿態寫具體的?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用排比的句式寫出了荷花生長的各種優美姿態。
二、從課后問題入手,明確學習目標
許多課文后常常會出現一些思考題,我們在備課時,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及本班的實際情況,利用好這些資源。比如學習課文前,先呈現課后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這樣既明確了目標,又突出了重點。以《賣木雕的少年》為例,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文章主要描寫兩個人物,即作者和賣木雕的少年。我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后,讓學生通過解決課后問題“我們來找出描寫賣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當時是怎么想的”展開學習,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學生很快找出了描寫少年言行的相關句子,在分析少年心理活動及其變化的原因時,我趁機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另外一條主線——作者的內心活動,再將兩條主線串聯起來進行學習。作者十分感動。通過對這兩條主線的學習,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男孩的善良、質樸,以及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情誼。
三、根據學情進行提問
1.提煉學生在預習中有價值的問題開展教學
(1)教會學生提問題。通常情況下,一些學生不會提問,不是問題太簡單,就是所提的問題和文本沒有關系。這需要我們進行一定的指導:一些簡單的問題可以自己解決,比如生字的讀音、生詞的意思等。此外,要引導學生學會圍繞文本提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圍繞課文的題目、課文中的片段、一些難以理解的句子進行提問。
(2)全面了解問題,重點出擊。學習課文之前,我們要鼓勵孩子們大膽說出預習時遇到的問題,讓學生當小老師,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共同解決一些容易解決的問題。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將學習的焦點聚集在一些比較難、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上,這樣做能讓學生進入一個自由選擇、自主發現問題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學習活動的進行。
2.根據學生解讀文本的盲點進行提問
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常常會出現一些盲點,老師應該針對這些盲點進行有效提問,重錘敲擊,講深講透。這要求教師在認真鉆研和熟悉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方法。
總之,閱讀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跳起來摘到果子,讓沉悶的課堂活躍起來。教師需要鉆研文本,研究學情,提出切實有效的問題,讓課堂“動”起來。
參考文獻:
[1]王戈成.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J].家教世界,2013(2).
[2]陳永旭.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