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以“官僚政治”為關鍵詞,以時間軸為主線,結合秦漢到中華民國的歷史從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形態的角度闡釋官僚政治的產生、存在方式以及變化等。作者通過介紹其與封建社會長期停滯的關聯,并且與西方官僚制度進行對比,從而系統歸納出官僚政治發展一般規律,剖析出當今中國官僚政治的發展走向。
關鍵詞 中國 官僚政治 理性 應對機制
作者簡介:范佳琪,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D6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53
通過本書,可以看到貫穿我國歷史長河二千多年的官僚政治是如何與我國社會發展相關聯,又為何在繁多的政治變動中,他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加穩固?他跟西方的官僚政治到底有什么區別?因此我認為作者在本質上希望通過對官僚政治進行研究從而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提出有力的建議。
一、 作者簡介
王亞南,現代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教育家。關于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的理論研究,是王亞南一生中最為杰出的貢獻。他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對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從而發表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包括本書。
二、內容評析
(一)中國官僚政治何以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
縱觀全書,作者對于“中國官僚政治何以存續兩千多年”這一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前中期,自給自足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這時候的社會結構十分穩定。久而久之,古代地主階級就開始根深蒂固,地主經濟也開始發展起來,于是,中國官僚政治就有了它的物質基礎。那么他是如何鞏固并發展他的物質基礎也就是經濟權力的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田制稅法上。從后期的發展來看,田制稅法成為支撐中國官僚政治的一大重要力量。自古以來,田地就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也因此,田地時常作為每個王朝政治斗爭的導火索。其實質是對稅收的掌控權,通過田地稅收的手段,統治者作為“領頭人”把領土范圍內的田地稅收收入掌控在手里,而我們知道,官僚政治的物質基礎是經濟,所以,一旦統治者掌控了田地稅收,實際就形成了一種指向性,也昭示著他的地位之高。你們所有人都必須以我為中心。可是統治者雖掌控著一切,但是莫大的疆土,靠他一人萬不可能。于是,科舉制應運而生,與田地稅法一同為中國官僚政治打下根基。科舉制類似于當代的高考,是社會公平的集中體現,在科舉制面前,貴族與農民平等地享有機會。這無疑給了貧苦百姓一絲改變命運的希望,能夠從一介布衣毫無政治話語權變成在朝堂之上叱咤風云、舉足輕重。因此分析看來,這樣一個絕佳機會,肯定是眾人爭之。這樣,對統治者來說科舉制不失為一舉兩得,一是調和農民對貴族專權的不滿,二來可以幫助統治者管理國家。于是,一個最核心的官僚體系誕生,科舉制選出來的官僚作為統治者的代表管理著疆土以保證長治久安。俗話說“學而優則仕”,學子們寒窗苦讀十二年,終于有一天金榜題名,于是政治抱負終于得以施展,可是,在儒家思想的潛移默化之下,學子們的思想被禁錮,習慣了被統治的生活,那么到了可以施展政治抱負的同時自然也就忘記反抗,而是一味的執行。
(二)農民的冷漠導致了中國官僚政治的穩固
在本書第十篇中提到了“中國王朝變更的政治風云,不曾對中國社會經濟基本要素的結構引起何等根本改革”,即“政治變動未能改變社會經濟基本要素的結構”。而我們知道,社會經濟基礎是中國官僚政治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本書認為,中國官僚政治如此頑固是因為社會經濟基本要素結構并未發生改變,他默認農民對社會組織和政治的不關心是這一現象的前提條件。就其而言,農民自身只關心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而對于是誰統治國家卻并不關心。只要賦稅不加重,只要有自己的土地,那么誰統治的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美國學者羅伯特·A·達爾在論述政治冷漠時將其產生原因歸于以下六點:從政治介入中得到的報酬價值較其他活動得到的報酬低、在所面臨的各項政治選擇之間無多大差異、個人“政治效能感”弱、不介入結局也會相當滿意、政盲、障礙阻塞等。農民因為在封建階級地位低下,所以在政治舞臺上的份額極小,被采納意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樣長期下來,就導致他們習慣了聽從上層階級的命令,逐漸就在政治問題上變得冷漠。但是這里就有一個問題,既然農民對于政治習慣了冷漠,為何還有農民起義的出現呢?追根溯底,還是農民的利益受到侵犯,人民的生活難以在維持下去,是不得已而為之。以陳勝吳廣起義為例,這次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起義起源就是農民不堪秦末的暴政,他們自身的利益受損,只不過,這場起義因為領頭人后期驕傲自大沒有成功。換個層面講,他們到最后也成了這個團體里官僚主體。
就算到了現代社會,政治冷漠的現象依然沒有改觀。這種現象存在的前提是:“無論在‘主權在民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社會,公民參與的權利在法律上都給予完美的規定。然而,人這個天生的‘政治動物,并不必然要卷入政治關系當中。”也就是說,法律賦予我們權利,但是大多數的公民屬于無政治階層,對政治并不大了解,所以對政治顯得冷漠。也因此,權力就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一定意義上加大了形成官僚作風的可能性。
(三) 商人在官僚政治中的定位
與農民對于政治的冷漠不同,商人似乎對官僚政治抱有極大的熱忱。但是,在中國古代,商人地位并不高,這就有問題了?為什么同樣地位不高,但是商人卻對官僚政治熱情滿滿,而大多數農民選擇政治冷漠?要知道,縱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感嘆中國商人命途多舛、處境艱辛、地位低下的大有人在,而且有重農抑商的政策大環境,商人為何還能越挫越勇?原因在于官僚政治的包容性和貫徹性。當然還好官僚階級自身的腐敗,以及他們消費欲望的增加,從而使得官商勾結進一步發展。商人看準了這一時機,因此蓬勃發展起來。 美國學者費正清在《中國與美國》一書中,他充滿困惑地寫道:“一個西方人對于全部中國歷史所要問的最迫切的問題之一是,中國商人階級為什么不能擺脫對官場的依賴,而建立一支工業的或經營企業的獨立力量?”為了更形象地描述看到的景象,費正清用了捕鼠的比喻:“中國商人具有一種與西方企業家完全不同的想法:中國的傳統不是制造一個更好的捕鼠機,而是從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權。”由此可見,在中國的官僚政治當中,商人與官僚階級密不可分,在社會大環境下,他們選擇迎合官僚階級從而獲得發展。這是社會環境和社會風向所導致的結果。endprint
(四)與韋伯的官僚制進行比較
馬克思·韋伯也曾提出一種官僚制理念。是一種以分部-分層、集權-統一、指揮-服從等為特征的組織形態,是現代社會實施合法統治的行政組織制度,即以規則為管理標準的管理方式和組織體系,亦稱科層制。
相比較而言,韋伯所提出的官僚制更具理性。這里的理性是對秩序和效率的考量,而非停留在傳統官僚政治中有關倫理、道德、人情的層面。傳統官僚制太注重人的主觀意識,忽略他的客觀基礎,而韋伯的官僚制則不然,他看中規則,不存在所謂的“貴族”和“任人唯親”。而在古代封建社會的大環境中,皆為人治,所以一定意義上具有片面性和隨意性。眾所周知,世襲制在我國古代歷時甚久,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體制已經根深蒂固,這就導致我國古代在人治的同時也是依靠人情、倫理道德來維持社會秩序,而所謂的法律在權威、人情面前只是條條框框。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長此以往,社會階級固化,就算以科舉的方式改變階層,那也只是少數人,絕大多的農民還是生活在最底層。其次,古代的“官二代”只需憑借家族力量便可獲得一官半職,這又給平民帶來不公平的待遇。長此以往,社會矛盾就會激化。而韋伯的官僚制合乎理性,以能力說話,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認為冷漠現象會減少很多。
就近當代的中國官僚制來講,他的基礎是古代官僚制度,而古代官僚制度又是以人治、人情為特征,所以,當今中國官僚制度還需要找到一條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路徑,加強法制意識和規則意識,注重效率層面的理性。當然,兩千多年的官僚政治歷史不可能一時間完全根除,而且我們目前的制度和法律在某些方面還沒有完全健全,這必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但是這又是一個必須的過程,需要我們每代人、每個人的共同努力。
兩者的相同之處都在于強調下級對上級的服從。過分的強調服從導致的結果就是公民或者成員參與的積極性的下降,這就是政治冷漠的根源。忽略了人自身的利益需求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對政治體制或者這個組織失去信心。
三、反思與應對機制
從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存續兩千多年的官僚政治的方方面面。它的物質基礎是地主經濟,它的制度基礎是世襲制和家長制,它的理性是關乎倫理道德以及人情的層面,它的指導思想是儒家思想,它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是血緣關系形成的紐帶,支撐他發展的兩大杠桿是兩稅制和科舉制。
雖然已經處于社會主義階段,但是兩千多年存續下來的官僚政治的影響不可能完全消除,我們既然認識到這一點,就不能放任他的存在繼續抑制我國官僚制的后續健康發展,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反思總結并結合我國現有國情分析總結出一條取精華、棄糟粕的發展官僚制的正確道路。
(一)提倡效率、秩序層面的理性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在潛移默化中我們不知不覺就形成了人情觀念,這也就印證了:傳統官僚制關注實質合理性,關注于倫理的、道德的、理想的層面,反映的是人們的主觀意識,以人為中心,就不利于事情效率的提高;而現代官僚制的理想型態是形式的、客觀的合理性,關注秩序和效率,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增強事物的客觀性,從而使事物得到指向性的發展,也不至于導致官僚制的覆敗。
(二)弄清政治冷漠現象的根源
今天的中國社會重關系、背景的熟人社會思維方式依然根深蒂固,再加上受到市場經濟的商業文化思想的沖擊,政治水平的發展跟不上經濟,使得政治體制還不夠完善,從而進一步加深了道德冷漠現象。另一方面,公民在政治參與方面的普及力度比較缺乏,對自己政治參與的權利還沒有清楚的認知。
(三)組織內部權責分明,實行激勵機制
就“官僚制”本身詞義而言,他是一個中性詞,實質就是一種制度,可是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一提到官僚,就呈現出腐敗、不作為、互相推諉責任等影響極其惡劣的畫面,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認知?其原因與官僚階級一派作風不無關系,工作的穩定導致這其中部分人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與此同時,從組織層面來來講,可能是各部門職能的重合給了他們推諉責任的機會,所以,組織內部分工明確極為重要。對于某些缺乏積極性的成員,可以采取適當的激勵制度,比如說,我國實行的“政治錦標賽”的制度,不僅可以推動地方經濟增長,還能拉動人的積極性。這里還可以聯想到新加坡實行的“高薪養廉”制度,它在一定意義上減少了道德風險并且提高了組織成員的職業尊崇感,我認為這就是個很好的激勵方式,但是高薪不是必然,新加坡能有這樣的廉潔體系,必然與他們整個官僚體制文化環境不無關系,所有人都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不遵守規則的情況就會相對少見。相反,如果一個人無視制度獲得了甜頭,還沒有任何懲罰措施,那其他人為什么不做呢?當然,也不能全靠個人自覺,也需要健全的體制來進行約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官僚制的健全之路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我們需要更全面,更客觀地分析總結目前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重視效率層面的理性,弄清冷漠現象的根源。與此同時,注重組織內部的權責分明并且采取相應的激勵機制,為營造一個良好的官僚制氛圍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商務印書館.2017.
[2]劉潔.農民政治冷漠的原因——以2013年河南省濮陽縣胡壯鄉黃村的選舉為例. 學理論.2014 (3).
[3]楊光斌.政治冷漠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3).
[4]吳曉波.企業家的改革使命.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