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鵬 許文國
[摘要]:在祁連山區和川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觀測和資料匯總,對轄區內林木病蟲害種類、分布范圍、發生危害情況等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為今后防治重點、制定監測、檢疫措施和實施科學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據,同時對森林生態系統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對林木病蟲害防治的認識和關注。
[關鍵詞]:林木;病害;調查與研究
1 調查區域基本情況
民樂縣位于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張掖市東南部。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三面環山,海拔1589-5027m。氣候屬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4.4℃,極端最高氣溫33.3℃,極端最低氣溫-25.5℃,年降水量337.9mm,年蒸發量1657.6mm,年日照時數為2807.9h。年平均風速達2.5 m/t,最大風速14.7 m/t,≥ 8級以上的大風沙塵暴天氣全年可出現 20d左右。全縣轄6鎮4鄉,根據2016年統計年鑒,全縣年末總戶數7.72萬戶,總人口24.52萬人,常住人口22.05萬人。人口平均密度為60人/km2,集中分布于綠洲農業區。
全縣土地總面積190460.0hm2,其中林地45229.0 hm2,占總面積的23.75%;非林地145231.0 hm2,占總面積的72.25%。林地面積中有林地4110.8 hm2,疏林地10.2 hm2,灌木林地32439.6 hm2,未成林地6031.1 hm2,苗圃地399.9 hm2,無立木林地49.5 hm2,宜林地2187.9 hm2。全縣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分別為19.19%和19.56%,林木蓄積量378413m3。
2調查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2.1調查研究的目的
通過調查研究,掌握主要病害發生規律及其與林分因子和環境條件的相互關系,提出一般的森林保護措施,建立全縣森林病蟲害檔案管理。本次調查重點為全縣各類林地及苗圃地。主要的林種、樹種以水源涵養林、母樹林、種子園為主,經濟林、四旁樹為輔。
2.2調查研究的方法
調查主要以路線調查為主,采取踏查和詳查,實地調查與座談訪問,目測與實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主要樹種的主要病蟲害設標準地調查。根據二類調查森林分布圖上主要樹種面積大小,選擇有代表性調查點進行調查,結合我縣實際,確定天然喬木林每66.7 hm2設一個點,人工林每33 hm2設一個點,灌木林每666.7 hm2設一個點,樣地的分布主要依據森林資源分布確定,按照病蟲害發生面積采取實地林相圖勾繪測算。主要病害程度分輕微、中等、嚴重三級(代表符號分別為+、++、+++),分級標準為,調查部位主要為葉部病害和枝梢病害。
3林木病害種類及主要病害發生狀況
此次調查對全縣所轄的6鎮4鄉及4個國有林場1個林業站進行了全面調查,共設踏查點774個,標準地145個,固定觀察點15個,調查縣境內森林病蟲害發生的病原微生物種類較多面積較大。主要寄生樹種有32種,危害程度基本以輕度為主,病害分布全縣范圍內,主要以帶狀、片狀、塊狀、單株危害,危害面積達577.11 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0.30%,林地面積的1.23%。近年來,發生危害的病害種類面積較大的主要有以下一些種類:
3.1 沙棘干枯病
在民樂縣境內的退耕還林區內均有大片發生,危害程度中等,發生面積150~500 hm2,主要癥狀表現為樹干或者枝條的樹皮上會出現許多細小的突起和黑色的凹痕,葉片會脫落,枝干枯死。此病的誘因是由于土土壤中含氮過高,植株生長速度過快,導致組織疏松,從而感染真菌或者鐮刀菌,另外由于種植條件不良,如養分不夠,水分不充足,通風條件不好,也會導致植株生理失調,使沙棘干枯。
3.2青海杜鵑葉銹病
青海杜鵑與青海云杉是祁連金銹菌的轉主寄主,在青海杜鵑葉片上,病斑呈不規則形,杏黃色,在病葉背面集生很多冬孢子堆。冬孢子堆頭狀,橘紅色,色澤鮮艷,基部有一根淡黃色菌絲束梗。感病葉早落,感病株生長不良。在大河口林區的青海杜鵑灌叢發病普遍,夏季降雨量多,林區氣候濕潤年份發病嚴重,發生面積在1000 hm2以上,并引發大面積青海云杉葉銹病。干旱年份發生面積小,危害輕微,發生面積在300~1000 hm2。
3.3青海云杉葉銹病
病害初期在云杉針葉上呈現淡黃色段斑,在段斑上集生多數針尖狀小突起,即病菌性孢子器,其頂部分泌有數根黃色細絲狀蜜露,數天后在段斑上出現多數桔黃色微隆起的橢圓狀或長條狀銹孢子器。銹孢子器包被膜陸續破裂,散出大量黃色粉狀銹孢子。剩下的包被膜呈白色,病葉呈土黃色干枯而脫落。
3.4 銀露梅枝枯病
在大河口林場林區有大片發生。主要發生于過度放牧、土壤干燥、生長不良的地塊。長勢健壯的灌叢中只是有病原菌分布而沒有發生危害。近年來發生危害面積不斷增加,由20世紀初的22 hm2擴大到300 hm2以上。
3.5 楊樹葉銹病
在全縣范圍內均有發生,展葉期,常可見到樹上滿布黃色粉堆,形狀象黃色繡球花的畸形病芽。嚴重受侵的病芽經3周左右便干枯,后期失綠,光合作用減弱。
4結論
民樂縣范圍內寄生樹種的病原微生物有35種。近年來,發生危害的病害種類多面積大的主要有沙棘枝枯病、、青海云杉葉銹病、青海杜鵑葉銹病、銀露梅枝枯病、楊樹葉銹病5種,對局部地區喬木林、灌木林危害嚴重,加劇了林木的衰退,使民樂縣區域內的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統受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森林資源生態系統對人類和環境的服務功能大大減弱。木林病害的發生是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的負面產物。應采取科學的預防措施,探討制定適當的管理體制策略,控制病害危害,保持全縣森林資源處于健康生長狀態。對病蟲嚴重發生區,應該可有計劃的人工防止,減低蟲口密度,對病蟲枝應集中銷毀,殺滅病蟲原,并促進林木萌生新枝復壯。
[參考文獻]:
[1] 宋秉明. 祁連山水源林灌木林重要性及其保護發展對策[J]. 甘肅林業科技,1995,(4):24-29.
[2] 袁嗣令. 中國喬灌木病害[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263-268.
[3] 尹承隴.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油松林病蟲害調查與防治研究[J]. 林業實用技術,2009,(9):14-16.
[4] 李柏春. 祁連山北坡山楊林病蟲害調查及防止策略。植物保護,2006,(6):78-79.
作者簡介:
曾鵬(1982.09-),男,甘肅民樂,大學學歷,林業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病蟲害調查與研究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