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晶晶
【摘要】:本文主要從林權爭議問題著手,對林權爭議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闡述了引發林權爭議的相關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未來林權爭議調處工作的相關對策與建議,以期對現有林權爭議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
【關鍵詞】:林權爭議;林權制度;調處方式
【引言】:林權爭議調處工作是林權制度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質量往往直接影響著林權制度改革的發展與最終的成效。通過實施高質量的林權爭議調處工作有助于進一步鞏固我國林權改革的成果[1]。
1、林權爭議的特點分析
1.1利益驅動性
在平時,農戶對于林權的權屬、界址以及收益等并不過分關注,對其中存在的糾紛也由于怕麻煩或不在意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當林木或山地產生經濟效益后,涉及到農戶的經濟利益,這些有關林權的爭議就會顯現出來[2]。由于影響收益的實現,爭議雙方會主張極短時間內解決爭議,這為糾紛調處工作增加了難度。
1.2復雜性
產生林權爭議的原因有很多,具體包括:
第一,界址不清產生的糾紛。這種糾紛主要由于林權證上對界址的地標描述不具體、不清晰而引發的,林權證上常常采用某一河流、某一山埂或某一地上物來作為界址的地標,這種不清晰的地標描述在不同人看來可能代表著不同的意思[3],同時由于農村大量年輕勞力常年在外打工,對于本村各地小地名了解的人越來越少,很容易與相鄰地塊產生糾紛。由于我國行政界線做出過調整,在界線附近的地塊所有權易發生變動,也易引起爭議。
第二,因一山多證引發的糾紛。我國對山地林地確權發證經過幾個時期,發放過不同形式的林權證。在林權改革時期,舊證需換發新證,由于故意或無意,將該地塊發證確權給第三方,出現一山多證的情況。
第三,因山地流轉而引發的糾紛。隨著林權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實,逐漸形成了均山到戶的局面,基本達到了林地自主經營的目標。但是,農戶在投資林業時,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的等待才能得到收益,且收益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農戶都選擇將自己的林地進行流轉。而當流轉的林地有了較為穩定的收益后,部分農戶就要求對流轉賠償金額進行調整,甚至直接毀約,進而引發糾紛的出現。
1.3涉眾性
林權爭議問題涉及到了多方關系的利益,較為復雜。其中不僅包括村集體與村組、村民之間的相互利益糾紛,還包含著國有林場與農村集體、村組、村民之間的利益矛盾。而且與農戶的爭議往往涉及多戶,牽扯較大,對社會易造成惡劣的影響[4]。
2、引發林權爭議的相關因素
2.1工作失誤
早在上世紀的8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對林木所有權與林地使用權的確權與分離,但是在那時的工作人員大多不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再加上時間緊任務重,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極易出現失誤。比如外業勘界是根據比劃或目測劃界來確定的,沒有嚴格遵照勾圖的要求進行,甚至還有部分林權證是由村干部自己填寫,進而導致山林邊界不清晰、林權不明確,還存在重登與漏登的問題[5]。此外,還有部分林權證只被登記在冊,而沒有發放,農戶對這些山權證并不知情,而原始的檔案也沒有被妥善保存,進而為林權爭議埋下隱患。
2.2認識上的問題
農戶對國家的林業政策不能全面的理解,也會導致林權爭議的出現。主要體現在,在確權發證階段,部分農戶不能積極配合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確權工作,還有部分農戶沒有給于林權證應有的重視,進而導致林權證發放遺漏或林權證遺失等問題,為林權爭議問題的出現埋下了隱患[5]。在開發利用山林階段,隨著社會的進一步建設,山林與土地等資源的經濟價值越來越高,山林經營的收益也逐漸增加,農戶認為自己手中的林地林木都是可以進行流轉的。但是根據法律規定,部分林木和林地不得流轉和開發,相關地塊簽訂的流轉合同無效,這也容易引起林權爭議。
2.3調處上的難度
調處工作上的難度也是導致爭議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這一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政府相關部門在進行調處工作中缺乏相應資質的人才與經費的支持,無法為調處工作提供保障。其二,部分農戶的思想存在一定偏執,只相信上訪而不相信法律,對調處工作的認可度較低,也極易造成林權爭議問題的出現。
3、加強對林權爭議的調處工作的相關對策與建議
3.1強化領導作用
為了有效地解決林權爭議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強化領導的作用,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領導作用,將調處工作的責任進行進一步落實。這就要求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調處工作的重視,并對調處工作中的難點、重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林業部門的調處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配置,可以建立一個聯合調處工作隊,專門對林權爭議問題進行解決,以確保調處工作的效果[6]。
3.2加大法律宣傳力度
林業部門還應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向廣大的農戶進行林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讓農戶能夠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能夠形成法律思維,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能夠相信法律、依靠法律來解決林權確權中的爭議,并通過合法的途徑來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在法律宣傳的基礎上舉辦林業法律講座等,組織農戶積極參與,提高農戶的法律意識。
3.3加強對調處工作的規范化要求
政府及相關部門還應加強對調處工作的規范化要求。首先,應確保建立規范化的調處機構,為調處工作實現規范化奠定基礎。其次,應重視對調處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對調處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不斷提高其工作能力,為調處工作提供人才支持。最后,還應加強對調處經費的管理[7]。政府及相關部門可以將調處經費歸入財政預算中,并為其設計專項資金,為調處工作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林權爭議問題的不斷出現,相關部門應重視對調處方式的研究。通過對當前容易引發林權爭議的問題進行分析,能夠幫助相關部門選擇合適的調處方式來解決林權爭議,進而為鞏固我國林權制度改革成果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王麗琴.加強林權管理的建議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1(4).
[2]張洪生,王英驥.撫順市采取積極措施調處林權糾紛[J].共產黨員,2010:22.
[3]陳文俊.遼陽縣林權糾紛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遼寧林業科技,2011:52-53.
[4]吳德福,張玉偉,張洪生.采取得力措施確保林權改革順利推進[J].中國林業,2009:29.
[5]何美成等.華東六省林權爭議處理的調查研究[J].林業資源管理,2014(3):1~6.
[6]黃禮祥.關于國有林場林權糾紛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林業經濟,2010(1):50~53.
[7]李宏.新賓縣:做好林權糾紛調處改革順利進行[J].綠色中國,20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