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華
【摘要】:植樹造林是干旱地區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防止荒漠化進一步發展的主要方法.為提高抗沙能力,要對脆弱的森林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干旱地區的造林工程能夠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在阻止當地的荒漠化、沙漠化范圍的擴大方面更是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干旱地區;造林綠化;森林資源;抗旱
1、干旱地區造林綠化的意義
1.1有利于生態安全
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約占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全國每年新增荒漠化土地面積的90%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的80%都在這個區域內。干旱半干旱地區還是我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對阻止風沙、干旱等災害南侵具有特殊作用。林技術順利的實施,能極大地提高樹木的成活率、改善樹木的生長環境,同時也能帶動經濟的發展,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實施抗旱造林技術具有深遠的意義。
1.2有利于我國森林資源“雙增”目標的實現
受人口密集和建設用地的制約,我國東中部地區用于擴大森林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干旱半干旱地區宜林地占全國的一半以上,要實現2020年森林資源“雙增”目標,必須大力開展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綠化造林。
2、干旱地區造林亟待解決的問題
造成干旱半干旱的原因有多種,但最主要的是天氣的炎熱使土壤水分蒸發加快,而降雨量卻很少,使存活下來的樹木越來越少,也正因為這樣才造成了水土的嚴重流失,引發出各種自然問題。
2.1水資源不足且分配不均
在自然降水中,年降水量大大低于蒸發量,而且時空分布不均;在河流用水中,上下游水資源分配不合理,中上游浪費嚴重,下游斷流干涸;在地下水資源利用中,低洼地大量打井,地下水形成漏斗,相對高地生態用水越來越困難。
2.2缺乏抗旱節水樹種
人工林幾乎皆為單一樹種純林,缺乏物種多樣性,難以形成穩定的森林結構,林地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容易遭受各種蟲害的侵襲。部分地區片面強調喬木種植,成活率低。
2.3推進難度大
干旱半干旱地區大多處于黃土丘陵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立地條件差,植樹種草成活率低,綠化難度大。
2.4管護程度低
干旱、風沙等自然災害危害大,灌溉條件差,補植補造和撫育措施跟不上,火災、病蟲鼠害和人畜破壞嚴重。
3、 造林綠化建議
3.1營林造林,因地制宜。
治沙生態建設以提高林草蓋度為目的,喬、灌、草均可,不可出現毀林草再造林現象,用材林標準、規程及驗收辦法不適用治沙造林管理工作。治沙造林及退耕還林匹配荒山荒地造林遵守國家造林技術規程的有關方式、密度規定。生態林建設盡可能采用封山育林、飛播造林等近自然林業方式發展,保持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功能的穩定性,同時也降低造林成本,珍惜民力,事半功倍。
3.2科學造林,促進成活
干旱區造林比濕潤地區造林難得多,因此造林綠化工作相對滯后,但發展潛力也更大。突破旱區造林的瓶頸制約,從樹苗的選種、樹苗的處理、栽培、薄膜的覆蓋、樹苗的灌溉及護理等,每一個過程都是抗旱造林技術成功的重要環節。高度重視科學造林,根據當地自然環境特點和生態承載力,在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要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土地情況,并選擇合適的栽培樹種,做到封造結合、節水造林、喬灌草結合等,不斷提高林分質量。在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等重點、難點地區,更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學適度推進。通過科學的手段保證樹木的成活率,使造林技術能夠順利開展,從而改善干旱半干旱的環境。
3.3精心組織,科學實施
組織實施是造林綠化工程的關鍵環節,這一環節搞不好,就會使造林綠化的成功率大打折扣,不僅會直接造成民力、財力的浪費,而且還會嚴重挫傷群眾造林綠化的積極性。科學實施應至少包含五個環節:一是在定計劃、定任務、定指標時,都要從本地的實際出發,能完成多少就定多少,切忌脫離實際;二是堅持從易到難、由近及遠、相對集中的原則,以便爭取在造林綠化工程開始后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讓群眾看到成功的范例,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必勝的信心,以進一步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三是要嚴格按照設計的要求和標準進行施工,從整地、選種、選苗、栽植或播種、澆水等都要如此,保證種一株,成活一株,營造一片,成功一片,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前進,在速度和質量面前,要速度服從質量,不搞沒有任何經濟責任的“大轟隆”,不營造華而不實的“大場面”和大規模,力求實效;四是要建立、健全項目招、投標制和項目法人責任制,對規模較大的造林綠化項目應實行招、投標制,不論項目或工程規模大小都應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即由中標人或項目法人對項目的完成自始至終負責到底,如對苗木或種子的采購、調運、栽植或播種、成活率及管護等,均由一個項目法人負責,以便明確責、權、利,健全責任制,強化責任意識;五是要嚴格實行工程項目監理制。為了確保做到科學實施,有關部門應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加強技術指導。
3.4加強營林后管理
“三分造,七分管”,這是群眾通過長期的造林綠化實踐所形成的經驗總結 。在類似自然條件下,因看管到位而成功或因管理缺位而事倍功半甚至失敗的例子并不鮮見,干旱地區在造林綠化工作中,尤應對營造后的管護常抓不懈。
3.5地制宜選擇國土綠化模式
灌草喬結合,以灌草為主;封飛造結合,以封為主,最大程度提高國土綠化成效。在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加大喬木林營造力度,建立防護林網絡。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綠化成效的評價除采用森林覆蓋率外,建議同時采用林木綠化覆蓋率指標,引導各地根據其自然條件開展灌木造林和經濟林培育。
【參考為文獻】:
[1]張清,高大鵬,李勁松;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技術綜述[J];防護林科技 ,2013(6):93-94
[2]李林光;探討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J];中國林業產業,2016(3)
[3]美多吉;青海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月刊 ,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