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青少年犯罪在全世界內被認為是繼吸毒販毒、環境污染后的第三大世界性惡瘤。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結構在此階段發生了變遷,青少年犯罪違法的問題愈漸嚴重。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案件已占總的刑事案件七成以上,青少年的犯罪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家庭和諧和社會的穩定。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 社會工作 介入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家庭收入狀況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家庭的收入狀況與青少年犯罪有著一定的關系,可以分一下倆種情況來看:第一種,家庭收入較低的青少年們,在物質需求上難以得到充分的滿足,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容易產生自卑感,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第二種是收入較高的家庭,這些家庭把較多精力都投入到了提高家庭物質生活當中,無形當中忽視了教育功能、忽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從而,可能間接性地使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家庭結構殘缺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家庭結構殘缺指的是父母由于死亡、離婚、遺棄、及其他原因從而導致家庭結構或家庭關系受損的情況。這種家庭的自然結構遭受到嚴重破壞,使得家庭的種種功能難以得到正常發揮。在這種情況之下,失去父母悉心的照顧及正確的引導孩子或許會因情緒紓解不暢等原因造成心理失衡,此時,如果受到某些誘惑或刺激,就極可能會走上歪路且難以挽回。
(二)社會因素
1.文化市場的“黃色污染”。當前,在我國文化過程中,傳統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媒介中夾雜著許多暴力、色情等等污穢內容,嚴重阻礙了健康的社會文化氛圍的建立。
2.以腐敗現象為代表的“灰色污染”。腐敗情況對青少年們的作用及其之惡,用自己手里的公權謀私利、貪污公款、收受賄賂或者走后門拉關系,青少年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受到負面影響,覺得依靠自己的家庭勢力縱使違法犯罪,也會安然無恙,如引發極大關注度的,“我爸是李剛”和“李天一”事件。
(三)司法原因
1.刑事訴訟制度和實際執行方面所遇到的困難。一方面,我國當前的司法制度雖已變得越來越民主化、法制化,但還是具有一些缺漏和仍需進一步完善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因青少年罪犯的年齡等問題往往不能給予相應的懲罰,反而還有可能出現反復犯罪。
2.監獄的“交叉感染”。監獄使得青少年犯罪具有“交叉感染”可能,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們的抵受誘惑的能力差,模仿力能力強,在監獄中反而互相模仿學習,從而掌握更多的犯罪技巧。
(四)個人原因
1.生理結構的變化。青春期一個生理特征是身體發育速度加快,第二性征也顯現而出。第二性征的呈現使得性別差異明確化和“性”本能也開始萌生。但是,青少年期的性要求大部分都被禁止或者壓制,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規范等等限制了青少年們的性要求,又沒有給予一定的規范的性教育等。性欲得不到滿足,這無疑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
2.心理結構的變化。青少年期在心理上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獨立性意向和認識能力方面。獨立性意向呈現為對社會有明顯的抗拒性,同社會道德及法律的意愿相去彌遠;認識能力極低,對道德、法律的認識愚昧無知,是非不分。第二是,情感和意志方面。青少年比較容易是非不分、好惡顛倒,感情豐富而沖動,做事可能受一時的情緒影響。
二、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的具體途徑
(一)個案社會工作
1.心理社會治療模式。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與社會和心理具有及其緊密的聯系,心理和社會的某些影響是致使青少年犯罪行為重要因素。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一個假設是,人具有巨大的潛能.能夠被挖掘,是無窮的。只有當青少年罪犯們真的意識到他們行為是違法的、被社會所不容的,才可能使得他們扭轉錯誤的思維和三觀,重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矯正犯罪行為。[14]P22“人在情境中”是這個治療模式中的一個重要理論,通過對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和心理發展過程、家庭狀況和家庭成員的情況的了解,從而達到對青少年的真正幫助。
2.結構家庭療法。結構家庭療法把整個家庭作為一個對象,以改善整個家庭內的互動方式為目的,運用系統理論、學習理論、溝通理論,更多的從家庭中獲得所需資源,逐步處理案主的問題。對于青少年犯罪問題來說,家庭原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結構家庭治療模式的運用,首要就是要求社工介入到青少年的家庭當中去,深入的去評估他們的家庭結構、家庭系統運行情況、生活環境以及家庭成員間的交往情況等,通過專業的介入,對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方式進行改變,進而改善整個家庭系統。
(二)小組工作
1.互動模式。此模式以小組內成員之間的關系為中心,重視小組成員和小組環境及社會環境的聯系,而不是把個體作為僅有的關注點。青少年犯罪問題運用此模式是基于犯罪青少年的相同犯罪心理,將具備共同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為小組,通過樹立共同的小組目標,即對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行討論,形成小組學習的健康氛圍,建設小組內正確輿論導向,使小組成員共同發展。
2.治療模式。治療模式也被稱為臨床模式,是以社會化理論和行為修正理論等理論作基礎,將小組視為進行治療的媒介,從而矯正個人犯罪的行為和態度,使之適應社會的一種方法和手段。由青少年們組成的小組,為他們提供一個團體的治療環境,通過小組內部的建設和成員間的互動,幫助青少年行為進行改變,增進他們的社會功能。
3.社會目標模式。社會目標模式以系統論和社會學理論為基礎,強調社會系統與個人、與群體間是相互作用和影響。該模式是通過小組為犯罪的青少年們提供參與社會的空間,使得犯罪青少年擁有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三觀,構建重返社會的自信心。
(三)社區工作
社區工作是在做好調查和計劃的基礎上,以推動社區成員包括青少年參與社區活動為重點,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整合社區內資源,以解決發展中的青少年的困難和問題,促進社區更好的發展為目標。社區介入其實是社區為犯罪的青少年進行專業矯治服務所提供的方法和場所。社區介入的具體辦法是給有困難或是有問題的青少年(包括犯罪的青少年)提供專業矯正服務,其內容包括人際關系處理的指導,危機處理的咨詢和指導,家庭危機的預防和解決,鄰里矛盾的協調和家庭關系、鄰里關系的維護和修正。從而維持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性,預防和減少犯罪。
(四)社會工作行政
完善社會工作對青少年罪犯介入的法律制度,社會工作者對其所從事服務的法律及常識有一定的了解,例如: 從事有關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和人員該有什么樣的資質,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問題的方式,專業社會工作機構的職責等等問題。
參考文獻
[1]全國青少年立法工作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講話[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2]胡善平,王鵬.青少年犯罪矯治的社會工作介入機制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院報.2012(13).
[3]周建軍.運用社會工作方法開展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探索與思考[J].專題研究.2013.
[4]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
[6]康樹華等.犯罪學大辭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
[7]李晨.中國青年社會發展的現狀與對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8]羅大華,鄭紅麗.青少年犯罪成因實證研究[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8(6).
作者簡介:郭婷(1992-),女,漢族,安徽宿州人,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