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肖華
摘要:文章對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的內容進行了高度的概述、分析,并且對其作出了一定性的實踐研究、探討。最終,總結出了一些與高中歷史教學環境相關的手段、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教學;環境教育
在校園內展開的教學屬于環境教學當中的核心環節,更是屬于最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方案。因為,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之中,教學事業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受教育者們進行環境教育。當然,生物學科、物理學科、化學學科、語文學科、政治學科以及地理學科等的環境教育都屹立于高中教學之中。但是,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對歷史這個學科的重視程度都是比較低的。歷史教學作為高中環境教育中最重要的素材來源。所以,應當在高中教育環境中充分發揮其歷史教學的特長、優點。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的原因
1、要與新課改的要求相符合。新課改,所指的就是站在整體上的角度上去思考并將學生個體與大自然、社會進行有機的融合、發展,以進一步塑造出一位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人民。根據實踐活動中的知識點進行有效地選擇、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大自然之間的聯系、學生間的聯系、自然界以及社會上的聯系,來全面性地展開一個新課程。然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將環境教學順利地展開[1]。
2、提高人民的綜合素養以及創建文明社會都與環境教育不相離。要創建和諧、文明、友好、幸福、富強、民主的社會環境以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不僅僅依靠于我們的共同努力更依賴于世世代代人的共同努力、堅持。這樣,才可以創造出美好、幸福的和諧生活、社會。經上所述,我們人類要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思維意識。然而,恰恰又是環境教育對環境意識在人民心目中的定位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廣大的人民群眾要將保護環境的焦點逐漸過渡到環境教育當中。經過查找一些歷史資料、文獻以及吸取一些歷史經驗教訓,找出能解決當前環境問題的一些方法、手段。這樣,就可以使人民保護環境的意識得到提高。以進一步,激起人民熱愛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的熱情。當然,也會使人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形成一種高品格的環境道德素質。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及會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問題,這都會是發展的必然趨勢[2]。
二、實施高中歷史教學中環境教育的重要手段
1、為營造良好的環境教育而加大對高中歷史教材的建設。當前,很多教材都將環境教育編寫進其內。毋庸置疑,這都是為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作出了提前性的準備。根據當前教育環境進行分析,很多人都沒有充分地認識、理解到歷史上的教育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環境意識的認識、理解。即使目前我們的歷史教材都在進行不斷地改變,但是仍然沒有站在環境教育上的角度上去思考、修改[3]。
據調查顯示,很多教科書對“工業革命”的闡述都是認為工業革命改變了整個社會、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建設出了一個新潮流。即工業潮流。教材里面所涉及的都是工業革命推動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里面極少涉及到工業革命給人類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的知識點。例如:在教科書中所述說的唐宋以來的具體情況,都只是簡單地對南方、北方進行了經濟上的分析。書中所講的就是,由于北方戰爭的暴亂,生產力受到嚴重的影響也是必然的。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少戰爭發生的南方地區吸引了北方人遷徙到南方的欲望。然而,恰恰也是遷徙過來的北方人解決了南方的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再加上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經過認真的思考并加以分析,易得知教材書上這種說法是較為片面的、不科學的。這僅僅是根據社會環境背景進行詳細的分析,而沒有將環境因素納入其思考的范圍之中。換個角度進行分析,若教材中添加了環境對其帶來的影響將很有利于學生對北方人的遷徙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理解。例如:可以述說北方惡劣的經濟環境不適合植物的生長,而南方的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由此得知,對某一歷史事件要進行全面性、科學性的分析、研究,那就要站在社會上以及自然界的角度上進行探討、分析。所以,要將教材中的環境因素與生態環境進行有機的融合。換而言之,就是要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歷史條件以及生態狀況進行有機的融合。這樣,才可以有效地加大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教材建設。這不但有助于學生對歷史上的某一事件進行充分的認識,還有利于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形成一種保護環境的意識[4]。
2、增強師資隊伍的創建以及努力提高高中歷史老師的素質教育。當前,教育事業工作者的核心工作就是要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因為,一個學校中的環境教育若想順利地展開,其直接取決于教育工作者的環保素質。據數據顯示,絕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都忽視了歷史教育和環境教育兩者間的重要聯系。所以,在歷史教學之中進行環境教育的可能性是可想而知的。依此而看,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環境意識工作以及提高歷史教育者的歷史教育水平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歷史教育工作者,要結合當今背景下進行不斷地學習。努力地去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積極地區尋找與歷史教學環境教育相關的教學方案。做一位有擔當、有責任的高中教學環境教育工作者。
3、有組織性地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之中領悟到歷史與環境的聯系。在歷史課程指標中得知,對歷史新課程進行的改革要有益于教學方案的展開。把學生作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有創造性地對教學方法進行改變并有組織性地進行多種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既要考慮社會因素、經濟因素以及文化因素上的問題,也不能忽視環境因素對其所造成的影響。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地組織學生們走到校園之外進行實地性地考察。這樣,才能讓學生自身充分地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地位[5]。
三、結語
教師指引學生對歷史的回顧、思考,并總結出古人解決人和自然中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對社會、國家以及整個世界生存環境的認識并加強學生們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以進一步,燃起學生們熱愛生活、熱愛社會以及熱愛自然的熱情。唯有如此,才可以有效地達到歷史教育的目標要求。跟進時代發展的步伐,努力構建和諧、文明、幸福、富強、民主、法治的社會。
參考文獻
[1] 樂建平.歷史學科滲透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初探[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4,(01):72.
[2] 黃飛.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思考[J].環境教育,2000,(04):8-10.
[3] 謝向紅.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導刊,2003,(Z2):73-75.
[4] 楊士軍.環境研究性課題類型例舉[J].環境教育,2001,(05):12-13.
[5] 劉錦華.環境教育與歷史教學[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0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