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世兵
摘要:由于人類對自然知識的日益細化,化學學科應運而生。作為一門極具應用型的學科,化學課程能夠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動手實踐能力,提升對自然現象的科學認知。初三化學為化學課程的啟蒙階段,在學生學習化學知識過程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推行使得初三化學課程教學面臨著新的要求,為此唯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才能夠滿足日益變化的教學需求,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三化學;教學方法;創新對策
初三正是化學課程學習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生進行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培育學生化學理論與化學素養的最佳時期,因此這個時候教師應當充分關注化學課堂教學。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對初中化學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只有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才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夠高效率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一、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
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對初中化學課程教學影響頗深,對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育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由于過度重視理論知識的灌輸,因此在應試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學課程教學呈現出理論知識強、動手能力弱的特點,且學生學習興趣明顯不高。
新課程改革提出,初中化學課程教學應當轉變傳統教學理念,不斷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思想。一方面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不僅重視化學理論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育,另一方面教師要樹立教學創新意識,重視對學生發散思維以及創新精神的培育,這樣才能夠全面激發初中生對于化學課程的學習熱情,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營造良好教學環境,激發學習興趣
初三化學知識相對零散且繁雜,因此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容易產生學習疲憊心理。針對于此,教師應當迎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環境,為學生營造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如借助當下流行便捷的互聯網多媒體設備開展多媒體教學,通過演示幻燈片或是小視頻的方式來營造化學學習情境,在實現生動直觀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投入到化學課程學習中來,激發其學習主觀能動性,為實現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提供助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探究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如在學習溶解現象的時候,教師可以準備好白砂糖和清水,將白砂糖放置清水中進行攪拌,讓學生親眼目睹白砂糖溶解到清水中的整個過程,然后進行發問:白砂糖去了哪里。由此引出本堂所學知識點溶解現象,還可以引導學生舉例身邊的溶解現象,如煲湯時添加的食鹽溶解到了湯水中是溶解,而珍珠粉和爽膚水混合所形成的是懸濁液,不是溶解現象。這種探究教學方式也成為激發學生探索欲的重要途徑,正是將枯燥乏味的化學知識點靈活展示出來,才能夠促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高效。
三、重視實驗教學,培育動手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傳統板書式的教學方式顯然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的教學需求。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具有諸多有趣的實驗,新課改也指出化學課程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基礎的化學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培育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科學素養。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初三化學的演示實驗教學,一方面多樣化的演示實驗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帶動化學課堂的教學氛圍,另一方面,通過化學演示實驗,學生能夠親自動手參與化學實驗全過程,從而在加深化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動手實踐能力,逐步形成化學科學素養。
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化學演示實驗教學的時候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學生是實驗的主體,教師為演示實驗教學的主導,適時進行點撥引導,這樣才能夠凸顯學生學習的主人翁地位,這也是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人本化教學。例如在初步學習化學反應二氧化碳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做二氧化碳的生成實驗,準備好白醋和堿面,然后將二者混合就會發現產生許多小的泡沫,這些泡沫就是酸和碳酸鈉(碳酸氫鈉)所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的二氧化碳,通過親自實驗學生對于二氧化碳知識點的理解就更為深刻。
開展化學實驗教學應當注意兩點:一方面要確保實驗的安全與器材的完備,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由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再就是保證實驗的規范性,適時進行講解,將化學知識點滲透到演示實驗中來,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吸收。
四、深化師生教學互動,理論聯系生活
初三化學課程的設置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培育創新精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其實是一個相互影響滲透的過程。因此,應當重視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性,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質疑,培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能夠較為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習心理,從而能夠有的放矢制定教學對策,另一方面,學生也逐步培育敢于發言,勇于質疑的科學精神,為科學素養的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礎。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通過課堂提問方式實現,也可以通過師生單獨溝通交流來實現,具體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開展。
此外,化學學科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新課改提出,初中化學教學應當聯系生活實際,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化學課程教學的時候要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關聯。如鉛筆刀生銹、土豆切片后變顏色、天燃氣燃燒現象以及胃鏡所使用的鋇餐都是化學現象或知識,生活處處有化學,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發現化學學科的無窮奧秘,激發濃厚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夠將所學到的化學知識活學活用,如寫日記的時候想要字跡時間保持長久,可以選擇中性筆,原因就在于碳元素的化學穩定性,正如古人的字畫歷經千百年依舊字跡清晰,同樣是基于碳元素不易氧化特性。
五、結語
新課程改革對于初三化學課程教學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無論是教學理念的轉變還是教學方式的更新,都是圍繞著學生這一學習主體而展開的。時代在不斷發展進步,教師只有更新優化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與手段,才能夠實現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才可以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良影響,實現科學育人、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 黃玲.初三化學應用題教學的現狀及改善措施[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2):37.
[2] 王衛紅.淺析初中化學的復習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6,(29):152+154.
[3] 劉伯文.淺談初三化學教學中的“快樂”策略[J].成功(教育),2007,(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