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坪利 陳夢圓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西安 710061)
構建共享精準網課平臺體系——基于數字原住民消費視角
段坪利 陳夢圓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西安 710061)
本研究源于對我國優秀教育資源共享的思考,一方面共享網課平臺數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另一方面共享網課發展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三個方面研究:一是論證數字原住民是共享網課平臺的消費主體。二是剖析數字原住民共享網課消費需求及特征,最后提出構建共享精準網課平臺體系的差異化、精準化、人性化、放心化構想。
數字原住民;共享;精準;網課;平臺體系
優秀教育資源短缺誘發了人們對網絡課程改革的思考,網課發展經歷了90年代的傳統網課時期,其特點主要表現為課程分享,免費學習,但其具有相對封閉性,形式單一,缺乏互動等弊端。2016年進入共享知識時代,共享知識以其方便,開放,低價等優勢迅速席卷網絡市場,其中的共享網課以其特有的直播、開放、自由、共享、便利等方式深受用戶追捧。盡管如此,由于其處于發展初期,網絡平臺設計不成熟,課程設計缺乏人性化,加之管理體制不完善,還存在許多問題。2017年5月9日—13日,我們在問卷星上發放調查問卷,對全國共享網課消費群體進行調查,內容涵蓋共享網課平臺的消費主體、消費特征、消費需求,存在問題四個方面,回收問卷165份。對問卷進行深入分析,得出較為嚴謹科學的結論。
著名教育游戲專家Marc Prensky 于2001 年首次提出“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 和“數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概念,將那些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稱作“數字原住民”。
我國自1994年全面接入互聯網以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如圖1所示,1997年第一次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調查顯示,我國的互聯網使用人數為62萬,上網人群年齡比例為:21-30歲占比最高,為65.3%,31-40歲占比17.5%,0-20歲占比5.6%。2016年調查結果顯示,20歲以下青少年人數比例為23.4%,19年時間我國的網民實現了向低齡化轉移的進程。
分析近20年我國互聯網網民年齡結構不難看出,1977年之后出生的中國公民屬于我國數字原住民之列。根據我國2009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0-10歲網民的人數占比僅有0.4% ,說明自2008年開始,真正出現了最早生于1998年后的應用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原住民,即19歲以下的人群為純粹數字原住民。
根據2017年1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其中 0-19歲人數占比23.4%,20-39歲人數占比53.5% ,純粹數字原住民人數為171,054, 000人,成長型數字原住民人數為391,085,000人。

圖1 我國互聯網年齡結構

圖2 網課共享平臺基本模式
通過大數據調查分析,共享網課平臺消費群體呈現出以下特點:
(1)性別趨向女性化。調查數據顯示,共享網課平臺消費呈現男少女多現象,女性占到67%,男性群體僅為33%。
(2)年齡趨向年輕化。調查數據顯示,93%的共享網課平臺消費群體為19-25歲的青年群體,25-40歲人群只占6%,說明共享網課平臺消費主體為數字原住民中的核心群體。
(3)學歷趨向高層化。從共享網課平臺學歷結構來看,使用者學歷相對較高,以本科以上學歷為主體,占總消費群體的90%,說明共享網課平臺消費與學歷存在正相關關系。
(4)職業趨向學生化。根據調查數據發現,學生和公司職員為共享網課的重度使用人群,占75.15%和22.42%,分析可知,這部分群體是數字原住民群體中對知識、技能需求最迫切的群體。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發現,共享網課平臺的消費主體為數字原住民中女性高學歷學生群體。
生活方式對消費需求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數字原住民成長環境的特殊性,決定其生活方式存在明顯特征。
(1)自我意識增強。數字原住民更偏向于跟從自己內心決策,決策過程追求強烈參與感和獨特性,更愿意表現自我,極具個性,追求更健康、更美、更有尊嚴的生活方式。
(2)喜歡網絡社交。虛擬社交網絡已經覆蓋 96%的年輕人,數字原住民更偏好于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自我展示, 53.6%以上的純粹數字原住民偏好使用社交平臺與朋友們進行溝通。
(3)依賴手機消費。數字原住民習慣使用手機購物、閱讀及訂制服務,也樂于接受新媒體營銷。有9成年輕人使用手機購物。
(4)偏愛自主參與。數字原住民消費觀念更加超前,追求強烈自我參與感,鐘愛通過自我參與的真人秀明星、網絡紅人、偶像小團體等,興趣極具個性化。

圖3 共享網課平臺體系
通過對共享網課平臺消費需求調查分析,數字原住民對共享網課平臺需求表現出以下特點:
(1)注重自主性。共享網課通過直播技術實現了師生零距離的教學方式,講師即時在直播中回答學生問題,互動參與性強。
(2)追求便利性。93.94%的受訪者認為選擇共享網課的原因是上課時間不受限,自主性強,此外,課程內容豐富、價格便宜等原因也是其選擇共享網課消費的原因。
(3)需求精準性。共享網課可以解答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學生需要調整教學進度和知識點密度。數據顯示,共享網課平臺課程的使用頻率占比最高的為“根據需要觀看”,占到總人數的74.55%。從課程選擇類型來看,職業考試、感興趣課程占53%??芍獢底衷∶駥W課的時間和內容選擇目的性較強,需求明確。
(4)知識共享性。共享網課平臺與高校進行聯盟,吸收引進名校優質教師、熱門課程,實現名師、名課資源共享,解決了我國名師資源緊缺問題。優質的網課可以簡單便捷的在使用者之間推薦、傳播,使更多有需求的群體共享知識共享時代網課學習的便利。
(5)價格低廉性。共享網課實現了共享模式的精髓,將閑置教學資源重新配置,降低了成本,價格一般是傳統網課的1/6~1/4。對共享網課價格需求調查中發現,46.06%的受訪者能夠接受500元以內的網課價格。
截止2016年6月,共享網課平臺的井噴式增長,僅有道用戶已突破6億,在過去一年中增加了1億。但由于經驗不足,缺乏制度、法律約束仍存在很多問題。
近年來,共享網課平臺層出不窮,如:知乎、喜馬拉雅、微信公眾號、網易云課堂、網易公開課、慕課等,都開始發展共享網課平臺,調查問卷顯示,數字原住民目前在各家網課平臺的選擇方面沒有太大的傾向與權重,這與共享網課平臺沒有特色有關。中國共享網課平臺,大多以利益為導向,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教育的本質。
如圖2所示,共享網課平臺最常見的框架結構分為前臺顯示和后臺管理兩個子系統,簡單的管理系統,不僅限制了參與者個性發揮,框架式標準也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創新能力。
目前共享網課內容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各類共享網課平臺都形成一個基本的內容框架、固定模式進行設計,缺乏學科建設的特色和設計的人性化,導致學習者在利用網絡平臺資源學習課程時動力不足,缺乏吸引力。
調查數據顯示,錯過直播無法與老師互動,認為共享網課中存在劣質課程的數字原住民占15%,同質化占19%。授課方式機械化帶來的講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導致講師責任心匱乏。
對網課學習效果關注不夠,缺乏問題意識。根據調查分析,共享網課平臺非常滿意只有4.24%,超過40%的被訪者表示了不太滿意的情緒。缺乏課程后續評估、服務監督體系,難以保障共享網課平臺健康發展[3]。
共享網課平臺已然形成了大體量和低成本的優勢,但平臺管理混亂,缺乏規范監管體系,盜錄軟件、系統仍然是共享網課平臺最大的風險。不法盜錄黑客,成本低廉,一般采取解密和翻錄兩種形式:(1)利用加密及解密軟件,將加密過的視頻解密,低價出售。(2)翻錄名師講課內容,低價售賣,幾百元的課程翻錄視頻一般只需2、3元。
盜版內容侵犯了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大大打擊了創作者和講師的熱情,對共享網課平臺健康發展帶來致命的打擊。
對我國數字原住民及共享網課平臺多維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數字原住民具有顯著新特征的群體,這個群體正是目前最有創造力、生產力的群體,也是最具消費力的群體。建立在直播和網課構架之上的共享網課平臺體系,需要針對這一主要群體的消費特征進行系統性精準設計。
創新共享網課平臺體系由四個模塊組成:平臺DIY、名師團隊、課程內容、課程服務。
平臺DIY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設置專屬平臺界面、音樂背景,同時還能實現在學習中交友互動。
名師團隊由名校名師組成,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老師和課程,既實現了優秀教育資源共享,又滿足了學生課程自主選擇的需求。
課程內容包括:名師課程、課程定制、課程共享、課程評估。課程內容中的創新點在于,課程定制與課程分享,注重分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定制課程內容、定制老師,打破了傳統共享課程不是共享只是分享的弊端。課程分享可以激發學習者創新動能,學習者可以設計、錄制課程,在自我課程展示區分享,好評在95%以上課程創意者,可以享受優質服務,獲得獎勵,激發課程學習者的創意與參與積極性。課程評估讓課程消費者能充分表達對共享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對評估低于80%的課程立即撤換,實現優勝劣汰。
課程服務包括體驗服務、教學互動、用戶評價、積分獎勵。專業的信息技術團隊在用戶體驗,便捷服務方面不斷研發更新,提供更流暢高品質的用戶體驗。技術人員即時處理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學習交流需求,對創新課程、優秀教師、精品課程等等予以獎勵。
對共享網絡課程體系重度使用者數字原住民需求調查顯示,對課程體系、內容的個性化、精準化需求強烈。針對目標群體消費需求分析,建議課程體系改革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打造精準課程需求體系。通過大數據收集共享網課平臺訪問及使用者的年齡、職業、收入、位置、習慣、偏好、價格等信息,精準查找其消費需求動機偏好,實現課程精準推送,實現自我設計,自我訂購。
(2)提升共享課程內在品質。課程內容是共享網課平臺的核心,數字原住民是共享網課平臺最大參與群體,運用大數據精準數字原住民最青睞的課程類別,針對課程質量,內容、節奏和適應度方面應做出科學策劃,打造適合他們需求的精準課程體系,改變共享網課平臺同質化現象。
(1)優化平臺人性化功能。網絡課程學習的最大弊端在于機械化,生硬化,缺少情感互動。共享網課平臺要優化人性化功能,營造寬松的體驗與參與氛圍,激發創新創意能力,體現情感交流,實現跨國際、跨區域的教育、教學資源分享共享交流,融學習與生活,學習與成長,學習與交友為一體,在網絡中共同學習生活。
(2)加大社交媒體的宣傳。對數字原住民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老師朋友推薦,社交媒體成為學習者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偏愛微信微博推送的占比超過60%。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沒有網絡,加大社交媒體廣告投入,組織趣味性社交活動,對數字原住民消費會產生積極效應。
共享網課平臺安全體系建設,使用防盜錄軟件是網課防范盜錄的第一道防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使用一層的加密技術,啟用一用戶一秘鑰的形式。此外,還需要制度、法律體系完善及綜合治理,才能真正有效的防范共享網課平臺的經營風險,保護網課內容創造者、消費者的權益。
[1]黃橋燕.網絡課程論壇中促進知識共享的策略研究[D].這個護理學,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6.
[2]韓茹冰.多元融合校級資源共享課的建設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15.
[3]盧泰宏,周懿瑾.消費者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Abstractt:
This research stems from the thinking of sharing excelle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hina.on the one hand, the number of shared net class platforms is growing rapidly.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red net courses.This paper studies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demonstration of digital natives is the consumption subject of shared net course platform.The second is to analyze the consumption dema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natives sharing network course,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aring precise network course platform system differences, precision, humanization, and confidence concept.Key words:
digital natives;sharing;precision;network class;platform systemConstruct the System of Sharing& Precise Network Courses Platform
Duan Pingli,Chen Mengyuan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Xi ' an Shaanxi 710061)

G641
A
1003-2177(2017)06-0051-05
本研究得到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市場營銷專業綜合改革項目”支持,2014年陜西省普通高等學?!皩I綜合改革試點”“市場營銷專業綜合改革項目”研究成果。
段坪利(1963—),女,陜西乾縣人,學士,西北政法大學市場營銷系教授,研究方向:消費心理學行為管理,創新創業教育;陳夢圓(1994—),女,吉林吉林人,經濟學學士,西北政法大學市場與危機管理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市場營銷與危機管理。
段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