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千米

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千千米級”星地雙向量子通信。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已提前完成預先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
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潘建偉研究團隊的實驗總結。他們表示,這些通信是在中國中西部的地面站和2016年發射的一顆衛星之間進行的,傳輸距離長達1400千米。上海紐約大學量子物理學家蒂姆·伯恩斯指出:“在中國的這些成功實驗之前,量子通信的最長傳輸距離為143千米。”
墨子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采用衛星發射量子信號,河北興隆與新疆南山地面站分別接收的方式,在北京和烏魯木齊之間建立量子密鑰。墨子號過境時,與地面光學站建立光鏈路,通信距離從645千米到1200千米。
4500 米

近日,中國第二臺載人潛水器—4500米載人潛水器與探索一號作業母船會合,即將開展海上試驗工作。與蛟龍號相比,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重要變化之一是國產化率大幅提升,整體國產化率超過90%,其核心部件全部國產化,擁有一顆“中國心”;用鋰電池替代了原來的銀鋅電池,電池可用次數從50次增加到了500次;使用中國自主研制的鈦合金材料,球殼擁有5個觀察窗,在海底視野更好。通過這臺潛水器,將培養中國載人深潛的后備力量。
除了國產化率提升,更重要的是,目前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我們的蛟龍號和未來的萬米載人潛水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