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瑞謙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考試是學生的關卡。無論是學習動機過強還是學習動機缺乏,都會降低學習效率,甚至還可能導致心理的困惑和生理的不適。
有一天,小輝向我講述了他的困惑:“初一初二的時候,我的成績一直維持在中等水平。到了初三,我想考入自己理想中的高中,因此,我開始非常努力地做題、看書,查漏補缺。雖然每天學習的時間增加了很多,但成績卻并沒有按照預期的那樣明顯提升,反而其他方面出現了明顯變化,比如身體頻繁酸痛、無力,精神恍惚、萎靡不振,睡眠質量差,思維遲鈍,視力下降。由于成績一直沒有明顯提高,我以為是自己花在學習上的時間還不夠多,于是我把更多的時間擠出來用于學習,給自己布置更多的學習任務。但是,這種調整并未給成績帶來改善,反而使我的成績越來越差。而且,本來關系很好的朋友們,也因為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而疏遠。我付出了這么多,卻沒有得到想要的回報,我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
問1
翟老師,為什么我這么努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呢?
答
小輝,做一件事要想取得成功,努力當然很重要。但是過度努力,卻往往使自己與目標背道而馳。當我們非常努力地想要實現一個目標時,我們會變得高度緊張,同時投入全部的精力。我們不允許自己出現錯誤,因為錯誤意味著我們可能會失敗。而對失敗的強烈恐懼,會讓我們變得更加緊張。強度更高的緊張感會讓我們更容易犯錯,新的錯誤又會讓我們更加緊張……從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而你現在就是陷入了學習動機過強造成的惡性循環。要知道,學習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打磨,需要學生們不斷地在各個學科之間靈活跳轉。所以,你這樣高強度、高負荷的過度努力學習沒有得到任何成效。
問2
翟老師,學習動機過強是如何形成的呢?面對升學壓力,為什么有些同學會過度努力,而另外一些同學卻能夠坦然處之呢?
答
動機,作為個體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個體因素和周圍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面對升學壓力,大家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與個體擁有的選項數量有關。坦然面對升學壓力的學生,雖然也希望能夠考入理想的學校,但是他們也能夠接受進入不那么理想的學校,或者參加工作,或者復讀。而如果只有一個選項,那么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破釜沉舟,付出全部的努力。
第二,與個體面對失敗的態度有關。童年時期,如果犯錯后常常將注意力放在自責和被父母懲罰的恐懼上,那么長大之后再次犯錯時,以往的糟糕體驗會被喚醒。對失敗的強烈恐懼,使這部分學生在完成任務時容易過分努力。而坦然面對壓力的那部分學生,雖然也會犯錯,被父母批評懲罰,但他們更能理解父母,知道懲罰是為了取得更好的發展,是愛的體現。錯誤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長大后,他們雖然也討厭失敗,但更能坦然面對挑戰。
第三,與個體所獲得的支持力度有關。備考之路,來自家庭的支持很重要。但有些家長在提供支持的同時,經常把過多的壓力施加到子女身上,比如抱怨孩子不懂事、不懂感恩,不斷激發孩子的內疚感和負罪感。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學生往往難以把握恰當的動機強度,而表現出過分努力。相反,坦然面對學習挑戰的那部分學生,則很少遭受家庭壓力的沖擊。他們的父母尊重子女的自主權,不干涉其學習;尊重孩子的人生發展,不把自己的偏好和未來的家庭重擔強加在孩子身上。氛圍相對輕松,自然容易坦然應對。
問3
翟老師,如何保持合適強度的學習動機呢?
答
第一,根據自己在一次次“學習—考試”過程中的表現,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確立一個力所能及的目標,并制訂循序漸進、穩扎穩打的學習計劃。
第二,通過與家人或朋友溝通,讓他們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你可以告訴他們:“當我有某種行為表現的時候,我的想法和感受是……在那個時候,你們……會讓我更加難受。我希望你們……因為那樣對我會比較有幫助。”同時,試著詢問對方行為背后的所思所想,從而更加理解對方,將那些因溝通不暢產生的壓力,轉化為自己學習上的助力。
第三,不斷提醒自己—緊張焦慮是正常的,但過度焦慮帶來的過度努力并不能夠使成績提高。對犯錯持包容態度,要明白,犯錯后一味地后悔、自責只會讓心情更加糟糕,找到錯誤的原因進行改正,并吸取經驗和教訓,才是有建設性的做法。
學習動機過強,從學習態度上來說是積極向上的,但從身心健康角度和學習效果來看,這么做不僅容易身心疲憊,而且學習效果也是事與愿違。但是,學習動機過低,得過且過,失去斗志,同樣也是要不得的。所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與任務相匹配的合理強度的動機,才是明智的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