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勤儉持家是朱德家風的靈魂,是朱德家風傳承的主要內容,是朱德家人行為規范的準則。文章首先對朱德家世作簡要介紹,從勤儉節約、嚴格要求、榜樣示范三個方面對朱德家風進行闡述;其次從朱德的家風升華到對其家人價值觀、道德情操以及責任感、使命感的論述;最后從哲學的高度對當代社會家庭家風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朱德;家風;家庭;傳承;哲學思考
家風是家族子孫傳承家訓、家規并具有家族特性的家庭文化。優良的家風則是一個家庭風尚和美德的基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重視我們的家庭建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則社會穩定,社會穩定則國泰民安。
古往今來,家風是一個人成長的家庭啟蒙教育,家風淳樸的家庭往往給予人以“正能量”價值觀教育。如明代的《朱子治家格言》中,主要以傳承家庭道德、家庭美德為內容,所以,被后人尊為“治家經典”。到了近代,朱家祖先們仍然堅守著這一治家之道,老實做人、憨厚做事、不為名利、真誠待人。朱德元帥在祖訓的教育和引導下,繼承和發揚了其精神實質。
一、朱德的家世與家風
(一)朱德的生平及家世。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國紅軍之父、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鎮)一戶貧苦的佃農家庭。其祖籍是廣東韶關,客家人。祖上是在“湖廣填四川”時移民到四川儀隴。
朱家入川時輾轉過廣安、營山等地,最后才來到儀隴馬鞍場落戶開荒種地。由于人口多,自家僅有的土地不能養活那么多人,因此,在1882年,傾其家中所有租下了琳瑯山下地主“丁閻王”(丁邱川)家80挑田地耕種,成為苦難深重的佃農家庭。
朱德是朱家到四川后第八代傳人,原名朱代珍,其生父朱世林,伯父朱世連,也是他的養父,祖父朱幫俊,祖上都是老實、勤勞、憨厚的標準中國式農民。
(二)朱德的家風。
朱德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為解放勞苦大眾不懈奮斗的一生,他革命到底的精神感染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他的豐功偉績值得我們學習,他的待人處事值得我們傳承。他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對親朋好友也是一視同仁,從不例外。他立德樹人、勤儉持家的精神品質歷久彌新,備受敬仰。
1.勤儉節約。朱家祖輩的勤勞節儉的習慣深深地影響著朱德。出生佃農家庭的朱德,從小就和家人一起從事生產勞動,在私塾讀書期間,上午讀書下午就在家幫忙做農活。新中國成立以后,位高權重的朱德仍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平日里粗茶淡飯即可,內衣補了又補。在國家發生自然災害時期,朱德還親自帶著孩子們在自家院子里學習種菜。
2.嚴格要求。朱德從投身革命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曾經在革命的征途上被誤認為是一名伙夫,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之一,他從不搞特殊化。對待子女,朱德很疼愛他們,但是從不溺愛他們,不允許子女乘坐他使用的汽車,不準他們貪圖享樂,要求他們做祖國建設事業的接班人,而不是“接官、接權”的人;要求他們始終要和人民大眾在一起同甘共苦,朱德唯一的兒子朱琦,在天津鐵路系統工作,直至病逝。
3.榜樣示范。在現實生活中,“意志如鋼、度量如海、品質若蘭”等詞語已經成為朱德形象的代名詞。建國后,朱德作為開國元帥,本應該享受元帥津貼工資,但他從未領過。深知國家經濟困難,還主動連續幾次降低工資待遇。由于家庭人口眾多,國家準備為其每月發一些生活補助金,他堅決拒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錯誤的評判,遭受不公正的對待,他總是泰然處之、安之若素。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庭,到了生命的最后,朱德要求康克清把家里僅存的2萬余元人民幣作為特殊黨費上交給了組織,沒有給子女留下任何遺產。不愧為 “人民的光榮”。
二、朱德家風家訓對其家人的影響
(一)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朱家祖輩都是勤勤懇懇、憨厚樸實的農民。朱德的祖父是個標本式中國農民,直到去世前不久還在田間勞作。祖母是這個大家庭的核心人物,是組織者,她把十多口人的大家庭管理得十分有序,雖說生活比較艱苦,但一家人很是團結、和睦。祖輩們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朱家人的價值觀,使他們養成了勤勞簡樸、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
對朱德影響最深刻的是他的母親鐘氏。母親去世后,朱德為了追憶她,特地寫了《回憶我的母親》這篇文章。文中提到:“母親是個勞動好手,每天總是天沒亮就起床干活,由于受母親的影響,自己四五歲時就開始幫著母親一起勞作,漸漸也養成了好勞動的習慣”。
(二)培育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家風的好壞對一個人品格的影響起到關鍵的作用。優良的家風可以培養一個人良好的道德情操。朱家祖輩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家風對其子孫影響很大。朱德對家人立下的一些規矩,自己首先遵守。
新中國成立后,一些青年受到西方資產階級享樂主義思想的影響,滋生出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識,不清楚今天幸福生活是何等的來之不易,只知一味的貪圖享樂。朱德果斷指出:“這是危險的信號”,應該加以勤儉教育與引導。
朱德為了感恩老家親屬,報答家鄉親人當年支持自己讀書和革命的恩情,便把老家親屬的孩子們接到北京來撫養,其目的是想把他們培養成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雖然生活艱苦,但是這種感恩的情懷超越了一切。朱德對孩子們要求很嚴格,平時不準他們亂花錢,對添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都一一記有賬本,還經常帶著他們去參加勞動,培養他們養成自食其力的良好品格。
(三)增強了使命感和責任感。
朱德是個大孝子,為人正直。一方面,他為了贍養自己的老母親,在極其困難的革命時期,不惜和朋友借錢來完成自己的孝道。另一方面,他給自己的妻子寫信,告訴她自己投身革命后很難照顧到家庭。endprint
朱琦是朱德一生中唯一的兒子。朱琦在參加革命時受了傷,之后轉業到地方鐵路系統工作,通過自身的努力,從一名鐵路工人,成長為火車司機。偶然的一次機會朱德正好乘坐兒子朱琦開的那列火車,為了鼓勵和支持他的工作,朱德在火車上會見了朱琦。朱琦由于體弱多病,四十幾歲就病逝在工作崗位上。直到去世他一直都沒有離開天津鐵路系統,工作中也沒有得到父親朱德的照顧,相反,得到的是父親嚴格的家教和家矩。
朱德的女兒朱敏,在朱德去世的那天上午還堅持在北師大的講臺上。這種對工作的責任感和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使命感,是朱德和家人時刻不敢忘記的,是多年來一直傳承下來的優良家風,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家庭的本色體現。
三、朱德的家風留給當代社會家庭的哲學思考
(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立德樹人是朱德家風的重要表現之一,是朱家世代相傳并以此來培養和教育下一代的宗旨。朱德雖出生佃農家庭,生活十分艱苦,時常遭受地主惡霸“丁閻王”的剝削和欺壓,但始終保持淳樸、勤儉的家風,始終與人為善。因此,廣為鄰里所稱贊。建國后,朱德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仍然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嚴格要求自己和人家,心系國家和人民,要求子女向農民學習,和工人農民在一起。他認為,只有和人民群眾在一起才能培養出真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朱家兒女正是遵照他的教誨,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實現其自身價值。
家風也是政風。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風不正,則政風焉能正。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大多數被查處的落馬官員來看,很多腐敗案件都涉及官員的家人、親戚和朋友。像這樣的家族式腐敗案件屢見不鮮,頻頻被曝光出來,不得不令人反思:同樣是中華兒女,是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干部,為何有些領導干部就是管不好自己的親屬?約束不好自己的身邊人?比如,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有錢就有一切;全國原政協副主席蘇榮,在主政山西時,利用自己的權利,讓自己全家老小都陷入到貪腐的泥潭中。難道這些都是偶然?中國有句俗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歸根到底是家風、家教出了問題??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成由勤儉,敗由奢。
勤儉持家是朱德家風又一重要表現。不論是朱家的祖輩,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朱德,始終堅持勤儉持家的作風。在朱德的思想中,粗茶淡飯,夠吃就好;衣服干干凈凈,穿暖就好。正是由于祖輩對朱家子孫勤儉節約意識的影響,造就了朱德勤儉節約的一生。正因為有了這一法寶,我們才能戰勝新中國成立初期那幾年自然災害帶給國人的悲痛。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事實,更是硬道理。伴隨經濟的高速發展,也滋生一些享樂主義思想和拜金主義思想。不難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炫富、拜金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浪費、奢侈推陳出新。所謂的“官二代”、“富二代”已經成為了他們中的代名詞。更有甚者,據某媒體報道,一個身價上億的富翁被他的妻子通過奢侈的高消費而導致破產。中國有些俗話叫:“富不過三代”、“成由勤儉、敗由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確有它的道理。
(三)好家風的傳承要與時俱進。
我們說的傳承好家風、好傳統,并非就是要求大家過苦日子,也不是要求大家一定要穿打有補丁的衣服,吃一些廉價的、沒有營養的食物,這樣會脫離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更違背了事物向前發展的普遍規律。我們在這里探討的是傳承方式,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導師。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這其實就是家風的傳承,父母的言行對子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言傳和身教是家風傳承的重要載體。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傳承好家風,就是要教育子女如何面對當下物欲橫流的社會,如何做到不攀比、不浪費、不任性,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學好知識、學好本領、學好做人,將來更好地報效祖國;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要教育孩子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何保護好的我們頭頂的一片藍天和賴以生存的環境,要教會孩子從小養成節能環保的生態意識和生活習慣。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所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家庭和睦、民風淳樸,社會才能安定,國家才能繁榮昌盛、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羅淑蓉.朱德的家教和家風[J].中國紀檢監察報,2016年11月30日第一版.
[2]付彪.從“朱德家風”中咀嚼傳承之道[J].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年3月16日.
[3]從朱德家風看當代黨風建設[J].來源于答案網,2017年2月28日.
[4]朱德的家風:立德樹人、勤儉持家[J].來源于中國組織人事報,2015年6月30日.
[5]傳承好家風樹清風正氣[J].來源于人民網,2017年3月15日.
[6]劉晴、譚曉萍.朱德珍聞[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7]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部圖書館編.朱德的人生紀實(上下冊) [M].鳳凰出版社,2011年10月30日第一版.
作者簡介:宇偉忠(1981—),男,安徽蕪湖人,中共儀隴縣委黨校教學科研部主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哲學與社會科學,黨史黨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