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藝的本質是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隨著近些年來對文藝本質的重新闡釋,探討文藝本質的生態觀也顯得尤為重要。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認為文藝的本質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文藝又包括文學,而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也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因此,探討文藝本質的生態觀可以從文學這一方面入手,從文學的生存環境去反觀文藝本質的生態觀。研究文藝本質的生態觀,首先要理清文藝的本質,然后從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經濟、宗教等和自然環境兩大方面去探討,通過這兩方面的分析,盡可能的闡釋出文藝本質的生存狀況。
關鍵詞:文藝本質;文學;生態觀;社會環境;自然環境
關于文藝本質的問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認為,文藝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它的本質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包括思想、感情、審美意識等)中反映的產物。 但它不是直接的反映,而是間接的反映,即通過社會心理反映現實。對于文藝本質這個問題的探討,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對文藝本質的闡釋是最中肯的,因為其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實事求是地說明了文藝本質的實際情況。
一、文藝本質的生存環境
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認為文藝的本質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那么文藝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其與環境必定是緊密聯系的。而文藝的本質也正是在不斷變化的生存環境中砥礪向前。要探討文藝本質的生存環境,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大方面:其一是社會環境對文藝本質的影響。其二是自然環境對文藝本質的影響。
(一)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是影響文藝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具體而言又可細分為政治、經濟、宗教等。要探討文藝本質的生態觀,從以上這幾個方面來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是政治方面的因素。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進程中,政治與文藝的結合直接影響了當時文學的發展方向和樣貌。在延安文學前期,丁玲認為“政治就是戰地服務團的指南針和舵”。[1]這都鮮明的傳達出丁玲追隨政治,追隨時代主潮的心態。在文學創作方面,她拋棄了自己所擅長的小說創作,轉而創作了大量極具宣傳性、鼓動性的散文、報告文學、話劇。劇本《重逢》、《河內一郎》等,丁玲幾乎成了報告文學的“專家”。從丁玲這一典型個案中,我們可以看出政治與文藝的糾纏,政治對作家創作的巨大影響。文藝的本質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丁玲處在抗日戰爭這一特殊的政治環境中,其文學創作也是對當時政治生活的反映,也必然與當時的政治相適應。
其次是經濟方面的因素。總的來說,文藝的這種對社會生活反映的本質與經濟的發展既是相適應的,也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例如從北宋開始,商品經濟一度繁榮,通俗文學開始興盛。反過來,通俗文學興起,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特別是到了鴉片戰爭以后,封建政體開始動蕩,通俗文藝的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高潮,此時出現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創作群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其次,文學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雖然息息相關,但是也會出現一些錯位,那就是文學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關系。恩格斯說,德國在18世紀最后一段時期,“雖然國內的手工業、商業、工業和農業極端凋敝,但是文學方面確是偉大的”,[2]出現了席勒這樣舉世聞名的作家。總之,經濟的發展與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文學作品又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是社會本質的體現,所以經濟與文藝的本質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
最后是宗教方面的因素。要探討文藝的本質與宗教的關系,恩格斯在不同的創作階段,隨著宗教信仰的變化,其創作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這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迄今為止,在歷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極小作用的經濟事實,至少在現今世界中是一個決定性的歷史力量。”[3]恩格斯意識到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從社會領域自然延伸到宗教領域,恩格斯已經意識到宗教的虛偽與欺騙性。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對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宗教觀進行了完整徹底的批判,并由此徹底轉變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者。1847年的《共產黨宣言》則是恩格斯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公開聲明。總之,文藝作為表現宗教情感的必要手段,恩格斯的文藝創作實踐也承載了他不同時期的宗教思想,創作風格也隨著宗教觀的變化而轉變。
以上是從政治、經濟、宗教這三方面來探討文藝本質的生態觀,是從文學這一側面來探討了文藝本質的生存環境。但是影響文藝本質的不僅僅只有以上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對文藝的本質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氣候條件都會使是文藝的本質發生變化,下面將著重從自然環境方面來分析不同的地域環境對文藝本質的影響。
(二)自然環境。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位置,也有不同的氣候條件等。文學作為文藝的一個方面,文學作品作為對社會生活反映的一個載體,也自然受到了來自自然環境的影響,南北朝民歌的的不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然環境在在南北方人的精神面貌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南北朝民歌的不同也與其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南北朝民歌也呈現出很多的不同:在民歌的題材內容方面,南朝民歌內容較為狹窄,絕大多說為情歌,主要內容是反映人們真摯純潔的愛情,情調多清麗纏綿。在民歌的情感格調方面,南朝民歌多表現年輕男女對愛情的渴求,基調是含蓄哀怨、纏綿悱惻、難以自拔。在民歌的語言形式方面,南朝民歌通常采用五言四句式,語言明白清麗,自然坦率。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南北朝民歌在各個方面都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因此,文學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而文藝的本質更是因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發展變化。
文藝的本質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但它不是直接的反映,而是間接的反映。文學是文藝的一個方面,文學作品也同樣來源于生活,也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從前文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學不僅受當時社會環境中政治、經濟、宗教等的影響,同時與自然環境也有著密切的聯系。而文藝的本質,其生存環境雖然與文學不盡相同,但大體上來說是相似的。所以,用文學的生存環境去反觀文藝本質的生態觀具有其合理性。在未來文藝發展的道路上,對文藝本質的爭論還將繼續,對文藝本質的生態觀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因此,我們進一步科學地把握文藝本質的生態觀將愈加顯示出不可忽視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丁玲.政治上的準備[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4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4.
[3]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6.
作者簡介:李寧寧(1990-),女,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