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平經》的“承負論”是道教善惡報應思想的核心,它與佛家的因果報應思想不同,其受報的主體是不完全一致的,前人行善,后人得福,前人行惡,后人受災,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還承負著先人的善惡行徑。
關鍵詞:太平經;承負說;善惡思想
每種宗教都有其對善惡的論述,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的善惡報應思想的核心是《太平經》中提出的“承負”說。“承負”即因果,是說行善事或做惡事的人,此生或他的子孫要承擔他所行善事或所做惡事的報應。前人行善,后人得福;前人作惡,后人遭殃。“承負”說中的受報主體并非一致,也就是說報應的好壞與行為的善惡之間的關系,對于個體而言,不再是囿于此世的直接的一一對應的關系。一種思想的產生,也必定有孕育它的土壤,而“承負”說的發展成熟,是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與土壤呢?
《太平經》中提出的“承負”概念,是前人未曾提過的,但是在長久的流傳過程中,這個概念所蘊含的善惡轉相承負的思想卻保留下來,在人們對待現實問題時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承負說是道教中的善惡報應思想的核心。報應一詞,在道教中源于因果。依照宗教的觀念,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而“報應也指產生結果的直接行為原因和促成的最后結果”。承負,即一個人不僅要為自己今世的行為負責,也對先祖的善惡行徑負責,并且他的行為會影響到后代子孫。《太平經·解承負訣》中指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后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這是說,有些人做善事積善德,卻得到不好的結果,是承負了先人的過錯。而有的人行為惡毒,卻沒有受到懲罰,是因為受到了先人善德的蔭蔽。先人行善,后人得福;先人作惡,后人遭殃。《周易·文言》中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是此理。“承負”在《太平經·解師策書訣》中得到進一步闡明:“承者為前,負者為后。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后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后為負也,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之治,比連不平,前后更相負,故名之為負。負者,乃先人負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負也,言災害未當能善絕也”。換言之,今人的禍福歸結為祖先的行為善惡,同時今人的行為善惡也會使后代得到相應的福禍結果。在這種因果關系下,任何人的行為善惡均會作用于子孫,而今世的禍福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先人行為的結果。
通過一些學者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承負”實際上可以分為兩種性質:一種是從社會全體的角度;另一種是從個人主體(單個家族)的角度。“請問旱凍盡死,民困饑寒烈而死,何殺也?”“此者,皇天太陽之殺也。六陽俱恨,因能為害也。···六方洞極,其中大剛,俱恨人久為亂,惡之故殺也。···但逢其承負之極,天怒發,不道人善與惡也。遭逢者,即大兇矣。子欲知其實,比若人矣。···天之怒發,亦如此矣。故承負之責最劇,故使人死,善惡不復分別也。大咎在此”《太平經》將現實社會中人們的困苦歸咎于全天下的承負之責。當苦難或是福德世代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從而反滲到人們的生活中,那個時候不論你的行為是善還是惡,都會受到影響,個人無法因為自己行為的善惡而逃避整個社會的承負之責,在這種性質中,個人的命運無法逃脫整個系統體系預設的大前提。
而后一種,《太平經·解承負訣》中說道,“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后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這是說無論是有不幸遭遇的行善者,還是僥幸得免的作惡者,都是承負了先人善惡行為積聚的結果。《太平經·試文書大信法第四十七》說:“凡人所以有過責者,皆由不能自養,悉失其綱紀,故有承負之責也。比若父母失至道德,有過于鄰里,后生其子孫反為鄰里所害,是即明承負之責也。”這表明善惡報應論的運行機制不止取決于自身行為的善惡,更是以家族血緣譜系為紐帶,是可以向前追溯或往后擴展的。
道教在中國土生土長,它對善惡的論述有著與眾不同的鮮明特色,也是構成這一宗教特征的一大特質。佛教的因果輪回說講求的是自報自受,它將承受者延伸到現實、來世和后世,以此來達到受報主體的統一。佛教的善惡報應思想認為個人的禍福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善惡行為,即現在所受乃前世自作,今世所作來生必會自受。而《太平經》中的承負說所強調的善惡報應的主體并非是完全一致的。受報的主體并不是自我承擔的獨立個體,而是血緣關系譜系中承前啟后的鏈條。善惡行為的造作者有可能通過血緣關系的傳承轉移到子孫的身上。即與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同理,個體不僅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承負著先祖的善惡行徑,而自己的行為又會影響到后代子孫。
參考文獻
[1]王明編,太平經合校[M],中華書局,1997年
[2]卿希泰、唐大潮著,道教史[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3]姜守誠著,《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4]李成,道教的善惡報應思想[J],安徽大學,2012年
作者簡介
王倩堂(1993-),女,院系:西北大學 文學院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