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濕地生態旅游研究綜述從國內外兩個方面展開,在研究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如理論基礎研究相對缺乏且不完整、研究視角創新性不足等問題,未來的研究中需注重對這些不足的完善,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實現新的飛躍。
關鍵詞:濕地;生態旅游;綜述
濕地生態旅游研究可追溯到旅游發展的整個歷史,在濕地定義沒正式確定之前,濕地包含的很多資源同時也是旅游資源。所以樸素而簡單的濕地生態旅游思想較早地出現于旅游研究進程中。
一、國外研究現狀
1. 濕地與旅游的關系
2003年Duim等認為濕地和旅游一直相關,一方面,旅游需要濕地,游客喜歡游泳、日光浴、劃船、跳水、潛水、垂釣、觀看鳥類及其他野生生物,而海濱區、湖泊、河流和紅樹林等一些濕地可為游客提供這樣的場所;另一方面,濕地需要旅游,旅游收入能為濕地資源保護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2008年Getzner研究表明,游客對濕地自然狀況的期望值和旅游引起的環境問題會促使政府對濕地進行保護和管理。2011年Smardon和Silvius等認為生態旅游作為濕地的新用途應與濕地的本原用途結合起來。國外研究者認為在濕地開展生態旅游,不僅能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對濕地生態環境的積極保護,還可以對旅游者進行生動的環境教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2015年澳大利亞學者Ralf Buckley的對于濕地和旅游的關系的研究結果獲得了各界的普遍認同。拉爾夫·巴克利認為濕地旅游不僅是依托于自然生態發展起來的旅游,同時也是獲得了自然支撐的旅游,濕地旅游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具有環境教育的功能,是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旅游。
2.濕地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
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濕地生態旅游得到快速發展,有關濕地生態旅游研究的學術論文越來越多。國外學者對發展濕地生態旅游與環境影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尺度和廣度比較大的宏觀研究。2008年Wall對全球變化與濕地旅游關系的研究表明,濱海濕地旅游業會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而內陸濕地旅游業則會受到水位下降的影響。2013年Duim等通過研究地中海沿岸蓬勃發展的旅游業指出,旅游使濕地環境遭到破壞,會引起生境減少、污染、大量消耗水、噪聲或視覺污染等,目前在濕地保護與可持續性旅游發展之間尋找平衡是充滿挑戰性的。不良的濕地旅游規劃將造成濕地退化,目前主要用環境、土壤和生物多樣性等特征作為濕地退化的參考指標。2015年Baldwin對安提瓜西印度群島因發展旅游而導致的濕地退化和海岸侵蝕進行了研究,指出當地的旅游業使濕地環境遭到嚴重破環,反過來,這種破壞又制約了濕地生態旅游的發展。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海洋與海岸帶旅游開發導致紅樹林生態和河口灣生態破壞嚴重,這在澳大利亞、夏威夷、斐濟和瓦努阿圖等國家和地區尤為突出。2015年加拿大魁北克世界生態峰會的召開是濕地生態旅游研究的又一里程碑,標志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全面的新階段。隨后,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濕地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進行結合,推動生態旅游逐漸步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國外研究還集中在對海島和海濱濕地生態旅游研究方面。2016年Hall對南極洲及其附近島嶼的濕地生態旅游做了全面研究,Martha則通過加拉帕戈斯群島濕地的實地調查,研究了生態旅游的收益分配。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受保護濕地面積2324.32萬公頃,濕地保護率提高到43.51%。1992年我國加入《濕地公約》,逐漸開始使用濕地的概念,2000年,國家林業局加入濕地國際,成為其政府部門會員,推動我國濕地保護和研究工作與國際接軌。截至2015年,我國已有46塊濕地納入國際重要濕地,共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577處,建立濕地公園468處。國內學術界對濕地的研究以濕地保護研究為起點,濕地生態旅游研究起步晚,直至20世紀90年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及國內外生態旅游的逐步推廣,促使了濕地生態旅游研究的興起。
1.濕地生態旅游概念
魯銘、龔勝生(2008)將濕地旅游定義為:“在濕地資源基礎上開展的,擁有強烈濕地環境保護意識的旅游活動”。丁季華、吳娟娟(2009)則將濕地生態旅游認定為:以具有可觀賞性和可進入性的濕地為旅游目的地,對濕地景觀、物種、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進行了解和觀察的旅游活動。劉琳(2013)等則指出“濕地生態旅游應該是以擁有游賞價值和可能性的濕地作為旅游目的地,在不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濕地自然和人文資源展開濕地觀賞和游憩活動”。
2.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及保護
不同的學者看法不同。郭建強(2012)在《中國西部濕地資源旅游開發研究》中探討了我國西部濕地旅游資源的開發措施;劉曉莉(2012)提出構建了濕地旅游資源環境保護模式,提出景區發展合理容量、游客參與濕地保護的觀點。仇昊(2013)通過對江蘇省海濱濕地旅游資源進行綜合評價,構建了 3 種濕地旅游開發模式;王仰麟、羅明(2014)等在濱海濕地旅游資源的開發中使用了非農開發技術。方衛武等(2015)從整合區域濕地生態旅游管理系統、完善品牌管理體系、科學設計區域旅游形象、增加科技投入、利用網絡營銷、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提升服務質量、合理使用促銷手段等方面提出鄱陽湖濕地生態經濟區旅游市場營銷策略。郭潔等(2015)生態濕地旅游作為一種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式,由于同時具備“保護自然”和“社區受益”兩大特征,在社區受益方面比傳統大眾旅游作用更為顯著,常常作為緩解自然保護區與社區居民生計之間矛盾與沖突的手段和工具。舒小林等(2016)認為濕地生態旅游是旅游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而生態文明是生態旅游發展的核心理念。2016年3 月發布的《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更是明確提出要“支持發展生態旅游”。2016年12月國家《“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要求要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為重點,完善森林濕地旅游產品和設施。
作者簡介
盧金,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黑魚泡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2014級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縣域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