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洪萍 吳春紅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展,90后大學生鮮明獨特的個性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關乎國家發展命脈,關乎民族復興。現階段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須轉變傳統的“育人”現念,創新工作思路,利用新方法、新平臺,積極拓寬教育途徑。本文順應時代特征和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從顯性、隱性兩個方面提出育人新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載體;顯性與隱性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可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他們的能力與品德,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命脈、民族的興旺發達,是提升國際競爭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更是具有社會超前性和先導性的價值群體,他們的價值觀變化直接而明快地反映著社會生活和社會觀念的變遷。他們的心理人格、法律人格和道德人格等,無論哪一種人格的缺失都可能產生極其嚴重的后果。
如潮水般涌入的信息化、尤其是以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文化為主導的全球化,散布西方式的人權、民主、自由觀念,侵蝕主流文化的地位,瓦解民族的政治向心力和凝聚力。對政治信仰不明確、三觀尚未穩定形成,對新事物尚缺理性判斷的大學生來說,極易受到社會各種思潮的沖擊和影響[1],引發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主義傾向;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在中西文化價值沖突面前迷茫和無所適從;對黨的思想、政策等理解不透徹,動搖著黨的領導地位;道德約束、社會責任感下降,重義輕利 、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普遍化;金錢萬能、巧取豪奪、錢權交易的唯利是圖觀;知識文化貶值、學習無用的文化貧血;急功近利和貪圖現世的短視;斗富炫奢、相互攀比、一擲千金、欲望膨脹的淺薄等等。這些思想領域上出現的突出問題無不給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造成負面影響,消極地改變著他們的學習觀、擇業觀和人生觀。引導大學生思想觀念的轉型和意識變遷,引導社會走出功利主義的迷茫、走出人生追求的困頓及意義世界的失落,是一個急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是一個刻不容緩的時代命題。
當代大學生幾乎都是90后獨生子女,成長在改革開放和各類思潮涌動的復雜社會環境下,形成了鮮明的個性特征,獨立意識強,但心理比較脆弱,過于關注自我等,傳統的灌輸式顯性教育途徑已經不能滿足“90后”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和全面成長成才的需要。利用相對“隱性”方法和途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90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以彌補顯性教育中的欠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經之路。
一、顯性教育方式不放松
(一)實現思政教育與其他課程的融合
學生思政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僅僅只是思政老師和輔導員的任務,要樹立每位老師每時每刻都身負思政教育的觀念,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教化學生,有意識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各學科的課程教學中。如護理學教師應將尊重人權、保護病人隱私等醫護人員職業道德、操守通過平時教學滲透給學生,讓他們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也養成良好的職業操守。
(二)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
目前,多數高校仍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單純的說教,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件也是千年不變的萬能型PPT,與時代脫節,與教學對象的個性需求不符,學生根本無法吸收消化。多開展課外實踐環節,如引導學生參觀實踐基地、紅色根據地,并將所感所想在課內分享,引起大家共鳴。也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麥田計劃”、“進敬老院”、“幫助留守兒童”等活動,最終形成社會實踐報告。還可以在課堂內開展實踐模擬,如模擬道德沖突、模擬法庭等,讓學生選擇不同角色去扮演,幫助學生實現理論知識內化。
(三)加強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認真做好思政教育的師資選聘工作。根據學生人數和課程安排需要,合理配備足夠數量和高質量的、熱愛馬列主義教育事業、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擁護黨的領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加強對思政教師、輔導員的培訓,建立完整、系統的培訓體系,包含崗前培訓、課程輪訓、骨干教師研修和在職培訓等培訓體系。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教師道德水平和素質考核。
二、隱性教育途徑要跟上
(一)構建良好校園文化
首先,創設優美的校園自然環境。干凈清新、整潔漂亮的校園環境,能陶冶學生情操,不斷規范自身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其次,創設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一是可定期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活動中,使學生在參加相關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二是開展成人禮儀式教育,以宣讀誓言、冠以成人禮帽、接受父母準備的成人禮物和信、跨過成人門檻等儀式,通過儀式教育的方式,深刻感受到了責任和擔當;其三,要有效利用學校的宣傳媒介,如廣播站、宣傳欄、校報、校園雜志及微信公眾號等,開發關于思政教育的節目或欄目,用時尚的語言、新穎的形式來吸引大學生,同時還要給他們發表看法的空間,并有效地加以引導。
(二)引入團體輔導方法,創建“內化”育人體系
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幫助的一種形式,輔導老師以心理輔導理論進行指導,激發一定的人際互動,可通過創建心理情景劇模式讓學生在劇本的創作和相互的觀摩中,不自覺進行角色帶入,劇本角色與自身心理常態沖突越激烈,學生的反思越深刻,成長越大。學生們相互啟發、支持、誘導、鼓勵,共同探討,彼此交往。成員在互動體驗中成長、學習并改進其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參考文獻
[1]丁麗娟,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現狀及高校思政教育思考[M].《前沿》,2013(19).
[2]王紅梅,論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M].《教育新觀察》,2011(9).
作者簡介
歐陽洪萍(1989.01-),女,漢族,云南大理人,碩士研究生,初級,研究方向:校園文化建設。
(作者單位:衢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