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影視藝術的發展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但是,影視藝術作品的生產良莠不齊,出現了普遍的低俗化、虛假化、泛娛樂化的高碳病象。相比之下,也存在著大量遵循藝術真實的低碳美學原則的低碳藝術作品,實現了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在美學構成上的真實可信和有機統一,深刻的反映了真實人性,易于激發審美主體產生陶冶型自由情感,使審美主體的心靈受到凈化,情操得以陶冶,益于審美主體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將從結合馮小剛導演的具體電影作品,分析其低碳美學中的內容真實。
關鍵詞:低碳美學;藝術真實;內容真實
所謂低碳藝術就是在文本構成上以客觀真實或主觀真實為主要特質,以直觀真實、超現實真實為基本輔助,在與審美主體互作中能夠激發陶冶型自由情感,從而促進審美主體身心雙重健康的藝術文本。[1]客觀真實和主觀真實都隸屬于內容真實范疇,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種理性的真實、人性的真實;后者是一種情感的真實、修辭的真實。兩者都能激發陶冶型自由情感,因此都能單獨構成低碳藝術的充分條件。[2]主觀真實的低碳美學特征主要多見于藝術創作風格相對主觀化、個人化比較突出的藝術家的影視文本當中。顯然,與主觀真實不同,馮導的作品大都遵循低碳藝術美學中客觀真實的原則,善于在影視文本中表現和再現一種真實的人性、文化、知識以及規律,這足以激起審美主體的情感共鳴,啟迪欣賞者的思想,產生陶冶型自由情感。因此,本小節將著力分析馮導的低碳影視本文中的客觀真實特質。
藝術文本的客觀真實是靜默、冷靜的對社會、歷史的沉思。影片《唐山大地震》表現和再現了地震過后關于人性的痛苦掙扎與救贖,達到了影視文本的客觀真實。電影將敘事的主體放到了災難后人們的現實行動和精神行動,人們在精神上相互安慰和溫暖,親情的存在讓觀眾感受到愛的力量。電影希望回歸對人是心靈和我精神上的關照,電影旨在表達對災難過后人性的展現和表達。李元妮在電影中的形象不只是作為個體而存在的,她的性別、形象、身份代表著廣大的中國傳統普通女性。正如影片中方達的臺詞,“倒塌的房子都蓋起來了,可我媽心里的房子永遠蓋不起來,32年守著廢墟過日子”。在她身上體現著傳統中國女性的道德堅守,面對在地震災難中失去了丈夫和女兒的處境,依然沒有聽從婆婆的勸說而是選擇了繼續留在唐山,她怕萬一他們有一天回來了,找不到家了。在長達的32年的日日夜夜的等待和堅守中,痛苦、煎熬、希望種種復雜的狀態集于她一身,這是一個妻子對丈夫的從一而終的信念,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愧疚、責任與深愛突出中國女性對親情、對家庭的忠貞與堅韌。特別是徐帆個人精準、到位的表演,展示了李元妮這個形象豐富的人性內涵,讓讀者體會到了特定環境下人性的痛苦與堅守,平凡但不普通,真實的母愛,質樸、堅韌、溫暖的情懷。當姐姐方登在弟弟方達的陪伴下回到家,她進門看到與父親的遺像并排著的是自己的遺像。當鏡頭定格在遺像前面的西紅柿時,她意識到母親并沒有忘記她,而是時時的牽掛著她。角色人性中的真實情感被激發出來了,觀眾也感同身受。之后,年邁的母親突然下跪:“登啊,媽給你道個歉,這么多年你是從哪冒出來的?”。母親的這種舉動再次調動起觀眾對于人性的思考并且為之而觸動,觀眾為這驚天的一跪感到震撼,因為觀眾對人性的共鳴是無關政治、無關國家、無關民族、無關文化、無關道德的?,F實時空中的地震持續了23秒,而影片中主人公精神空間中的“余震”卻一直持續了整整32年,直到母女倆相見的那一刻,積壓在兩者內心中的包袱和心結才被解開。電影著重表現地震災難后,歷經磨難的普通民眾的生存空間和心靈空間的重構,去發掘在普通人身上閃耀著的人性光輝,是主流意識的現實表達。災難毀滅的現實空間是容易重構的,而災難后民眾心理空間的重構是相對困難的,馮導對災難視角下人性的剖析和表達淋漓盡致,感人肺腑。影片的自由情感得到激發,心靈也受到凈化和震撼。
影片《一九四二》向我們展示了大荒之年和戰爭年代下河南民眾的悲慘遭遇,其中流露出的是人性中希望的破滅與重生。影片題材固然令人沉重的,然而低碳本文不在于一定創造理想化的生活場景和人物,而是訴諸對人性的表現,給審美主體以精神上、思想上的啟迪和鼓舞。老東家一家和瞎鹿一家是逃荒這一民眾群像的代表,導演憑借對兩個家庭的悲慘遭遇來展現人性中的堅韌和不滅的希望。悲慘的遭遇,希望的破滅從瞎鹿的母親在逃荒過程中遭到日軍的襲擊死亡就開始了,接著瞎鹿在偷驢的過程中慘死在國民黨軍隊的鍋里,隨后一連串悲劇和凄慘不斷上演,老東家的少奶奶產后因食物短缺而活活餓死,星星和花枝相繼被賣,栓柱因捍衛信物被日軍刺死,最終,老東家于慌亂之中失手將襁褓之中的孫兒捂死,至此,逃荒之路的絕望達到頂點。在影片的結尾處,老東家收留一個孤兒,兩人相依相攜的背影逐漸遠去,表達了“走下去,活下去”的主題,使人性中的希望之火再次燃起。雖然這火苗微弱,但當觀眾的凝重的、悲傷的情結積壓到影片影片最后的時候,這種人性的力量會鼓舞觀眾,使得審美主體獲得心靈上的蘊藉,觀眾的陶冶型自由情感得到大量激發,從而達到影片的客觀真實,影視文本中獨到的低碳美學特質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馮導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可以算得上低碳藝術的文本,從導演到表演,憑借的直觀真實到客觀真實以及演員的低碳表演,其在內容上符合低碳文本的真實美學特質,為觀眾帶來心靈的啟迪。本文中關于人性的問題帶給人們深深地思考和回憶??v觀馮導的影片引發了觀眾心靈深處的諸多人性思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引起觀眾普遍的情感共鳴,符合低碳藝術的美學特征。
參考文獻:
[1]馬立新.蘇月奐.《論高碳藝術與低碳藝術》.
[2]馬立新.《自由情感美學與低碳美學論要》,理論學科,2014年第一期.
作者簡介:
李濤(1993—),男,漢,山東日照,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