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萍
近年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我們眼花繚亂、嘆為觀止。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科技創新起著主導性作用,而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榮辱興衰起著至關重要的青少年接班人,他們的科學創新的素養培養尤為重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永不枯竭的動力。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培養青少年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和科技素質,培養適應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所需要的勞動者是時代賦予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結合本校所處的環境,我認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應該做好下面的幾點工作:
一、鼓勵創新,活動思路
孩子有著無窮的潛在的創造力,作為老師,該懂得如何發現孩子潛在的創造力,鼓勵,幫助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教育觀已被社會廣泛認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是基礎、是物質準備,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適應小學生創造教育的開展,同時也是創造學理論不應忽視的一個焦點。創新能力是青少年學生文化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充分利用農村環境的自然資源,讓學生感受自然環境中的創新,知道科技創新就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生對創新的興趣。培養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世界。注重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創新,提倡科技創新貼近小學生的生活。要充分利用農村環境的自然資源,這個廣闊的天地是孩子們成長的地方,是他們熟悉的地方,是他們的樂園。在這片天地里有無數的自然現象和科學秘密等著孩子們去探索,去發現、去創新。他們會感受到他們生活在一個不平凡的地方。他們天生所具有的好奇心會在你的點撥下發芽。
二、創設和諧氣氛,師生共同協作
創設和諧氣氛,就是要求我們拋棄師道尊嚴客觀地認識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看作是活動的主體。創設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使學生愿意思考,樂于參與,積極動手。師生共同協作就是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活動中,老師在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創新活動中起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問題里,通過積極、自覺的思維去接受、理解、消化和運用。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畢竟有限,老師則要根據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啟發誘導和適當的幫助,但決不能包辦代替,把學生置于被動的地位,否則就容易扼殺學生的智慧和創新才能。老師和學生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中協作,才能使學生主動地活潑地參與,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學生探索、創新、創造。
三、根據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基礎各有不同,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受到的熏陶也不同。因此每個人都會逐漸形成自己 獨特的個性,包括感知、思維、想象、情感、氣質等方面獨特品質和風格,形成自己的特長。我們就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愛好特長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現自己某方面的創新才能 ,因材施教,首先我們要充分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 和個性特點,要注意到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何,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材施教,還要求老師在學生發表自己的創新方案時,要善于聽取不同意見,要讓學生把話講完。然后根據學生的方案,給予適當的指導和輔導。既讓學生有充分的表現的機會,又使學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個學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創新才能。 作為科技創新指導員,我們有責任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致力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讓孩子們感受到科技創新的魅力,科技創新無處不在。總之,只要我們按照創新發明的客觀規律,發掘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的求知欲和創新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充分利用各種外部和內部條件,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鼓勵他們創造發明,使他們都能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后備人才。
四、鼓勵支持,賞識教育
“優秀的好學生是夸出來的。”這話一點也不假,人都有強烈的渴望得到認可的同理心。學生在學習知識和從事科研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疑問和難題,作為科技輔導員,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幫助他們去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困難,鼓勵和幫助同行。而我們往往不能少了那些贊美的語句,那是給學生們強有力的力量。在他們發現問題是,及時給與肯定,在他們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及時更多參與其中,引導思維的多方位發散,并用賞識的眼光對待他們的每一次思維的飛躍,哪怕是無實際意義的也不能打擊他們的想象力。同時可用科學家的探索挫折而最終獲得成功的故事作為榜樣,讓他們保持一顆上進充滿希望的心來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