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玲
日常文化活動在價值觀形成中的作用
◎孫曉玲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日常文化活動指的是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廣大群眾的文化活動。本文探討了日常文化活動的含義、特征,并進一步分析了日常文化活動在價值觀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 日常文化活動 價值觀
(一)文化的含義和特征
1.文化的含義。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文”“化”二字是分開來用的,“文”原指“紋理”,后又指“文章、文采”,引申為“道理、原理”。“化”即為“孕育、教化”之意。盡管有“文、化”連用的說法,但意義不出于“以文教化”之意。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詞則是一個外來詞,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耕耘、耕作”,是人對自然界的開拓。文化伴隨著人類的發展,是一個演進的過程。嚴格來說,社會是指共享文化中的人的交流,而文化則指這種交流的產物。因此,文化可定義為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
2.文化的特征。一是文化具有習得性,即超生理性和超個人性。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人們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自己民族或者群體的文化,以確保本民族或群體文化的承繼,繼而形成本民族獨特的個性;另外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學習外來文化,并使外來文化不斷與本民族與群體文化相融合。二是文化具有共享性。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在傳播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構成文化的東西必然為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所共享。三是文化具有無形性。文化對于人們行為的引導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就如同商品的價值一樣,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但卻無處不在。四是文化具有發展性。文化作為意識形態必然會隨著經濟關系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從而更好地滿足文化主體的需求。
(二)日常文化活動的含義與特征
1.日常文化活動的含義。日常文化活動是指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廣大群眾的文化活動,主要指的是群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根據美的規律進行自我完善的客觀需要,在滿足社會化的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文化活動。

2.日常文化活動與非日常文化活動相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日常文化活動主體是非常廣泛的。其與非日常文化活動主體相比,非日常文化生活的主體是在日常學習、分工的基礎上,成為從事各項科學、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活動的主體,而無論何種社會角色的人,只要是真實存在的個體,無論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年齡等都可以成為日常文化活動的主體。因此,日常文化活動的主體帶有廣泛性的特征。二是日常文化活動內容的豐富性。今天我們的生活中,不但節日多不勝數,日常文化活動的內容也多種多樣。在城市,以河南開封為例,該市以群藝館為依托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的戲曲、舞蹈、模特、樂器活動,吸引了戲曲、舞蹈等愛好者積極參與,從2011年至今已連續四年舉辦了40多場群眾文化活動,同時借助于群眾大舞臺文化活動和“歡樂周末”文化廣場、“文化進社區”“文化進校園”等活動一樣,成為開封群眾文化活動的知名品牌,備受市民關注。同時,網絡的普及、現代傳媒的介入都給我們的日常文化活動拓展了渠道,使其呈現豐富性的特征。三是日常文化活動載體的多樣性。在我國古代,多數家庭終日為溫飽而忙碌奔波,有暇顧及娛樂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是上層富貴家庭。不過,普通人家盡管生活單調,壓力大,但是同樣需要放松休息,因此也有自己的休閑娛樂方式,只不過上層富貴家庭的日常文化活動是以琴棋書畫為載體的高雅文化為主,而普通家庭的日常文化活動以與信仰禮儀相關的娛樂方式為主。然而,在現代社會中,生產力的發展把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人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開展日常文化活動。大眾傳媒的介入,極大地拓展了群眾日常文化活動的公共領域,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電子媒介,書籍、報紙和雜志等印刷媒介,城市的購物中心、街心公園、體育場館、度假勝地等休閑娛樂場所的建立,社區文化、廣場舞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的開展,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總之,當前群眾的日常文化活動載體呈現多樣性態勢,能充分滿足群眾的消費需求。此外,還有日常文化活動的商業化屬性。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與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人們經濟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增多,日常文化消費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一種普遍需求,而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為群眾的日常文化活動的商品化創造了極佳的條件。與非日常文化活動有意淡化其商品性不同,日常文化活動從不隱諱自己的商業性特征。美國著名學者詹姆遜曾明確指出:“大眾文化產品和消費本身——與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術同步——像晚期資本主義的其他生產領域一樣具有深刻的經濟意義,而且完全與當今普遍的商品體系連成一體。”四是日常文化活動的娛樂性特征。市場經濟社會,日常文化活動具有明顯的世俗消費傾向,因此與非日常文化活動相比,具有明顯的形式娛樂化特性。娛樂是生命主體的一種主觀性的生命體驗,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需求,日常文化活動承載的使命就是為群眾提供消遣休閑和娛樂,使人們獲得感官的刺激、輕松的滿足和精神的慰籍。
毋庸置疑,社會主體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主體所具有的經濟基礎、社會地位和文化水平均會制約其價值觀的形成。同時,就一個時代而言,具有時代特點的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既會受到是當代社會生活的影響,也會受到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由此可見,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各方面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而這其中,文化與價值觀的關系更為密切。從某個層面來說,價值觀就是文化,而文化對價值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文化對價值觀的影響
1.價值觀的形成。一方面是一個社會自覺建構社會規范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生活在具體社會環境中的人們基于對生活體驗和生活閱歷的自發思考而得到提升的過程。不同時代人的價值觀既受到歷史文化傳統的熏染,體現了文化傳承的影響,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折射。
2.當前的一些文化產品本身就蘊含著價值觀。打開電視,一些公益性的廣告諸如央視的“夢娃”廣告系列——“國是家,善作魂,勤為本,儉養德,誠立身,孝當先,和為貴”本身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使人們在看電視休閑的時候就理解了價值觀的內涵。一些好的文化產品,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也折射著敬業、法治、愛國等向人們傳遞正能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一些電視臺的“擇偶類”相親節目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婚戀觀。
3.目前,文化產品的多元化使得其成為價值觀塑造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重視以文化產品的方式,尤其是在日常文化活動中進行價值觀的塑造。
日常文化活動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不僅包含了價值意蘊,而且在價值觀的形成、傳承、踐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日常文化活動在價值觀形成中的作用
1.日常文化活動方式的選擇體現人的不同的價值追求。馬克思在論述人的本質屬性時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根本特征在于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的根本屬性,而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價值的追求。人們的日常文化活動都是在一定價值觀引導下進行的,無論是聽音樂會、看演出,還是跳廣場舞、打麻將、玩撲克等,無論是高雅的還是通俗的,所有的日常文化活動方式都沒有脫離個體價值觀的影響,只是不同的人價值觀不同罷了。而且,日常文化活動自身也承載著價值,蘊含了價值。
2.日常文化活動增加了人們之間的交往,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健康向上價值觀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豐富多彩的日常文化活動的開展,客觀上增強了人們之間的交往,人們通過相互溝通了解以及相互影響,必然使交往的雙方發生一定的影響和改變。尤其是日常文化活動中的主體通過語言溝通、信息傳遞、情感交流、思想溝通等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向對方施加影響,同時自己也在接受對方的影響,實現了人性情感交流和精神世界的構建,從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健康向上價值觀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3.日常文化活動的豐富,不僅增加了人們的文化消費選擇,在促進自身身心和諧的同時,也有利于價值觀的傳承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政治體制發生的變革,社會結構也隨之作出了深刻調整,從而導致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一變化反映在文化領域,突出表現為文化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在文化多元化格局中,群眾的日常文化活動以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為依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加,人們有了更廣泛的選擇自由。與此同時,文化活動產品本身也蘊含著一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這些都會在人們進行日常文化活動消費時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因此,通過占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和受眾群體的日常文化活動將對人們形成了強大、持久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從而使內涵于其中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在人們進行日常文化活動消費過程進行傳承和發展。眾所周知,一種價值觀念如果在日常文化產品中反復呈現,就有可能在人們思想、意識深處扎根,從而逐漸被人們認同和信奉。價值觀在日常文化活動的滲透往往不為大眾所察覺,但正因為其不自知,反而增加了公眾價值觀念對人們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因此,日常文化活動的豐富,在促進群眾自身身心和諧的同時,也有利于價值觀的傳承和發展。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思政部)
責任編輯:司 斯
注: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高校互聯網輿情管理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編號:LGW10161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