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爍玉
【摘 要】我國農村地區由于發展落后,農民文化教育水平不高,基礎設施薄弱等原因,一直是傳統金融覆蓋的“半荒地”。而隨著互聯網發展應運而生的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彌補缺口,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本文從農村地區問題著手,介紹了數字普惠金融在三農領域的幾種運用渠道,以及現階段存在的不足和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村金融;普惠金融;數字技術;“三農”問題
一、“三農”問題現狀、原因
從2003年6月起,中國農村金融改革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在這期間,我們在很多方面進行了改革。從積極方面看,中國農村金融正在形成銀行類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并駕齊驅,共同發展的適度競爭局面。與此同時,農村信貸問題也尤為突出,《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4》指出銀行貸款的在農村的困難性,在有貸款需求的72%左右的農村家庭中,62.7%的農戶不會選擇求助于銀行,而9.8%的農民在向銀行提出貸款申請時遭到拒絕。與全國40%的信貸獲得水平相比,農村地區可獲性只有27%。由此可見,在傳統金融體系下,農戶的融資需求存在較大缺口。另一方面,農村地區地雖廣,但金融服務點并不多。傳統的農村金融服務主要依賴于金融機構的物理網點,然而,很多銀行都遵循著“網點不下縣”的原則,許多偏遠地區無法享受大銀行的貸款服務。
二、數字普惠金融解決渠道
數字普惠金融”是指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信息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應用,數字技術可以通過創新信貸產品、收集和分析“三農”數據信息等方式降低貸款機構的服務成本,提高廣大農村客戶的貸款成功率,為數量眾多的農村客戶提供小額、快速、靈活的貸款服務。具體來看,數字金融主要可以為“三農”融資難這一問題提供以下幾種解決渠道:
(一)新型互聯網融資平臺
新型互聯網渠道是在傳統金融服務基礎上做的創新和探索,主要包括:p2p,農業眾籌。目前我國農村P2P平臺中,宜信和翼龍貸是代表企業。2009 宜信年開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并推出了“宜農貸”,2015年1 月,宜信在北京發布了第二個五年計劃——“谷雨戰略”,通過打造并開放農村金融云平臺來滿足農村信貸、理財、保險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需求。和宜信不同,翼龍貸走出了一條“同城O2O模式”或者更通俗的說,加盟商模式。他們從互聯網獲得資金,通過線下運營加盟模式,并且形成了一套農村特色的風控體系。
眾籌是一種互聯網屬性很高的融資模式。“嘗鮮眾籌”于2014年3 月上線,是中國第一家農業領域專門性眾籌平臺,為農業項目的創業發起人提供一站式專業眾籌服務。2015年6月,專注于農產品眾籌的翼龍眾籌上線,利用網絡平臺,將農產品的生長,種植、養殖等信息整合到網上,其推出的首個眾籌項目“新光楊梅樹”通過兩個收費的“楊梅之鄉”體驗活動來籌集資金,用于新光的楊梅樹種植。
(二)互聯網電商
阿里巴巴、京東作為電商龍頭,利用其在信息和資金上的優勢,從線上拓展到線下,為農村提供支付、買賣、融資、理財、生活繳費等等一攬子服務,便利了農民家庭。
2016年3月28日,蟻金服啟動“千縣萬億”計劃,首家試點落戶浙江省安吉縣,旨在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互聯網+城市服務”、旨在帶動縣域商業升級的“互聯網+生活商圈”、旨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護航的“互聯網+創業金融”等多個單元。目前,螞蟻金服擁有4.5億實名用戶,他們可以在城市服務平臺使用包括公積金查詢、社保查詢、生活繳費等15項便民服務。
京東針對長期困擾農村經濟發展的三大難題而提出“3F”戰略。工業品進農村戰略,瞄準農民“買東西貴”的問題。京東依靠其發達的物流體系,讓農民以低價快捷的方式買到農資品和家用品。農村金融戰略,瞄準農民“借錢難”的問題。京東通過京東白條等創新產品,讓農民以合理的利息拿到貸款;生鮮電商戰略,瞄準農民“賣東西難”的問題,實現農戶與城市消費者的直接對接,去除中間流通環節,既能夠增加農民朋友的銷售收入,又能夠讓消費者吃到新鮮的蔬菜,實現雙贏。
(三)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
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將所有的資金流動形成一個可控的“閉環”,在為廣大農村客戶提供更為直接、便捷的融資服務的同時降低成本,實現風險可控。
2013年,“大北農”公司提出移動互聯網與智慧大北農戰略,針對養殖戶和經銷商重點推出了“三位一體”的新平臺,包括豬管網、農信網及智農通。通過這個綜合平臺,農戶可以及時了解養豬的知識,科學規劃飼料需求,此外,這個平臺銷售飼料,動保等養殖物資,價格更是實惠透明,農民不用擔心從銷售點出高價買到假貨了。除了實現農資產品的交易,智農通還提供生豬交易平臺,養殖戶縮短了交易鏈條,增加了銷售收入。
三、“三農”問題解決渠道面臨的困難及建議
上述幾種“三農”問題的解決渠道大多還在起步階段,它們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面臨著幾個共同的難題:
(一)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薄弱
一方面是網絡信號在農村地區覆蓋率較低,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截至2016年6月為31.7%。而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農村地區35.6個百分點,城鄉差距仍然較大。因此需要加快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網絡、物流、電子化金融服務能力。
(二)農民對互聯網的認知淺顯
雖然互聯網在農村逐步普及開來,但是大多數農民朋友并沒有正真發揮互聯網在金融領域的用途,與金融相關的存款理財等活動,農民參與度較低。這是由于農村客戶對金融知識和數字技術的認識比較局限,其觀念也保守造成的。因此,我們需要加快“新農人”的培育,政府可以和高校,互聯網企業等合作,開展有關數字化農村建設的講座,讓農民朋友對于普惠金融有更貼切的認識。
(三)農村征信體系仍需完善
由于農民的金融活動記錄較少,部分人甚至沒有銀行卡,沒有征信記錄,這給信貸提供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而信貸員去親自了解,逐一評估農戶的信用情況,一來時間成本較大,二來存在信息不對稱,有效地實施起來比較困難。隨著移動運營商逐步建立起實名認證,可以通過這種渠道獲取農戶信息。
四、小結
依托數字科技,憑借互聯網平臺,普惠金融給農村農企農民帶來了福利。在未來,隨著手機、電腦在農村的進一步普及,農村征信體系和風控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三農”問題的解決渠道將會繼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姚金樓,王承萍,張宇.“三農”領域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調研與思考——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J].金融縱橫,2016,(06):52-59.
[2]王碩.“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現狀和創新趨勢分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5,(11):14-18.
[3] 張正平,石紅玲. 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現狀、問題、原因和對策[J]. 農村金融研究,2017,(02):60-64
[4]陳彥蓉.精準扶貧數字普惠金融大有可為[N].金融時報,2016-10-28(005).
[5]劉昇.綜合運用金融工具助力扶貧攻堅行動——基于定西市農村金融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甘肅金融,2014,(07):9-13.
[6]張葉霞, 高麗秀, 王迪楓.2016數字普惠金融白皮書[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