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靜
【摘 要】鑒于事業單位組織目標、管理對象的特點,其人力資源管理中,精神激勵手段相對顯著,思想政治工作作為精神激勵的一種,具有高效性,因此需要創新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形式,充分發揮其激勵作用,實現管理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事業單位管理;激勵
一、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特點
(一)事業單位組織目標的特點
我國法律法規對事業單位的定義是:根據國務院1998年發布,2004年修訂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事業單位是指“國家以社會公益為目的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
據此,同為社會組織,區別于企業,事業單位的組織目標在于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顯著特點則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以人事考試中心為例,作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的分支機構,其主要職能一般包括組織實施各類人事考試、職稱評審、人才培訓工作,服務產品在于向社會提供科學公平的考試、評審、培訓體系化實施,以實現育才舉賢、量才錄用的社會效益。
(二)事業單位管理對象的特點
事業單位的管理對象即事業單位職工也具有顯著特點,其履職行為是直接代表政府行為的工作人員。
以考試為例,組織任何一項考試,完整的流程包括發布考試信息、審核考生參考資格、組織實施考試、發布成績和合格標準、發放合格證書等。參考人員認可這一組織活動的前提是認可政府公信力,即相信代表政府的公共部門具有公平、權威的特點,那么,參與其中的事業單位職工的行為,也必然需要具備公平性和規范性。
職稱評審,其實施過程包括受理評審材料、組織評審面試答辯、反饋評審結果等眾多環節。其中任何環節的失誤,都有可能影響評審結果的公平、公正,必須力爭實現零失誤,這就要求參與其中的工作人員具有超高水準的職業素養,包括:超強的責任心、一流的服務意識、熟練的業務水平等。
基于事業單位組織目標和管理對象的特點,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必然需要具備高效性、規范性的特點。
二、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常用激勵手段
(一)管理學范疇內的需要、動機與激勵
管理學中,需要被定義為“缺乏或期待某種結果而產生的心理狀態”。動機則是指“個體從事某種活動、為某一目標付出努力的意愿”。研究認為,需要的不滿足引發動機,而動機表現成行為,通過行為滿足需要。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將需要劃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并提出這五種需要的層級越來越高。
因此,當一種需要滿足后,會引發更高層次的需要,從而形成:“需要—動機—行為—滿足需要—產生新的需要”的行為模式循環。
在此,激勵指的是刺激個體需要,引發動機,促成預期行為,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管理手段。
(二)基于需要、動機理論的激勵手段
在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激勵手段主要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種形式。
物質激勵的最主要實現方式是事業單位的薪酬制度。事業單位的薪酬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構。
同企業相比,事業單位強調服務性而非盈利性,在薪酬制度設計上,橫向比較,職務層級之間的收入差額并不明顯;縱向比較,職工個人年調資增資幅度也相對較小。因此可以看出,物質激勵在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相對弱化。
據此,精神激勵在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尤為重要。需要層次理論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主要在精神層面實現,精神激勵手段是通過喚起職工被尊重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強化其實現組織目標的動機,引導其積極、主動的行為。
具體到人事考試工作中去,精神激勵手段的主要目的是引導考試從業人員感受到完成工作的過程和獲得尊重、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具有同一性,而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激勵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思想政治工作對事業單位職工的激勵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思想政治工作指用人單位通過約談、考察、教育、會議等活動對個體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處事態度方法進行教育改造的行為。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向激勵作用與反向激勵作用
正向的激勵主要是通過典型性教育、開展學習活動等形式,幫助事業單位職工找到工作行為的成就感和使命感,認識到單位組織目標實現的過程,也是自身價值實現過程。
例如,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并要求各地區、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對黨員干部提出“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對黨忠誠、樹立清風正氣、勇于擔當作為,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要求。
而通過在干部職工中開展“兩學一做”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樹立主流價值觀,對符合此種價值觀的工作行為,給予褒獎、評優等正面激勵,從而滿足職工被尊重、肯定的需求,引發其實現自我價值的主觀感受,產生相應的積極動機與行為,從而達到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
反向激勵主要是通過各類警示教育、廉政教育,幫助事業單位職工規范行政行為,樹立底線意識。
人事考試工作具有常規性、周期性,即每年的工作安排大體一致,考試、評審、培訓工作計劃一般會提前制定發布且周而復始,全程參與的職工很容易形成職業倦怠,從而可能造成以下三層危害:一是工作參與度降低,憑慣性工作,喪失的主動性、積極性;二是產生麻痹大意的思想,執行工作時精力投入減弱,造成失誤;三是產生僥幸心理,無視法律法規和工作規范,致使組織目標受損。而通過開展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學習典型反面案例,可以給職工敲響警鐘,使其認識到任何行為都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從而減少或杜絕職工做出不符合組織目標的行為。
(三)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開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也呈現出管理方式多樣化、管理對象低齡化、管理思路精細化等新特點,相應的,創新開展事業單位中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維持和強化激勵作用。
一是將思想政治工作和職工心理建設相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工作節奏加快,壓力也隨之加大,這就需要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注重職工的心理建設,而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建設是相輔相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幫助職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三觀的端正也有利于職工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只有保證職工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工作才有良好的開展環境。
二是創新思想政治工作開展載體。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本質是傳播主流價值觀,而講傳播則離不開媒介和載體,隨著科技的進步,微博、微信、直播平臺等已成為普遍接受的傳播載體,甚至出現“流量決定傳播”的情況,這些新媒體具有時效性強、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點,利用其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國務院就設計了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國務院”APP,前段時間發起了“測一測,政府工作報告知多少”的活動與網民互動,作為基層事業單位,在職工中宣傳開展相應的活動,則可以提高職工參與度與接受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開展,在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能發揮顯著而高效的激勵作用,從而促進事業單位組織目標的實現,使其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z].2004-06-27
[2]聶雪奎. 對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的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