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葉青
“中華經典”指中華文化中燦若星河、熠熠生輝的經典文學作品。從優美質樸的《詩經》,到瑰麗的《楚辭》;從氣象萬千的唐詩,到婉約纏綿的宋詞;從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到現當代文學中的優秀作品……它們是中華文化中最輝煌燦爛、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歷經幾千多年的歲月而從未中斷,歷久彌新。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曾指出:“世界歷史自身本質上是民族精神或國家精神的辯證法。”中華經典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理想信念和審美追求,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是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助推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表達了自己對中華經典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他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習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提出:“積極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等活動,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盵1]對發揮語言文字作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明確部署。2010年以來,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文明辦聯合組織倡導“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旨在對中國古往今來的優秀文學經典作品的誦讀、書寫和講解的過程中,進一步推廣普通話,規范漢字書寫,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民族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
因此,在高校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活動,意義重大。第一,它能更大地激發大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愛,進一步加深對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親近中熱愛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在弘揚中整合創新,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第二,它能夠積極推進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意識、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三,它能更加主動有效地督促大學生學習和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提高審美能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第四,它能更好地抓住大學生的心理,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讓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更有效地提升文化修養,增加文化底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2010年以來,“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在高校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開展起來,經典誦讀、漢字聽寫、書法展等活動層出不窮,已逐漸成為高校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廣大師生更加廣泛深入地感受領悟了中華經典,加深了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了解和熱愛,增強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自覺性,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學生誦讀、書寫及講解經典的能力顯著提高,文化素養、審美情趣及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顯著改善。
關于在高校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研究情況,筆者進行了詳細的統計。2000年至今,主題詞含有“中華經典誦”的文章共有517篇,談及高校實施“中華經典誦讀”的論文有17篇。主題詞含有“新媒體時代高校傳承傳統文化”相關論文901篇,但涉及“新媒體時代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進高?!钡南嚓P研究成果非常少。另外,專門研究新媒體時代高校實施“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專著也極少,幾乎沒有。在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范圍內,有4篇碩士論文研究主題為中小學及幼兒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情況。筆者還搜尋了相關課題研究,主要有姚利權主持的浙江省語言文字科研應用2011年度重點項目“經典誦讀在浙江省高校開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ZY2011B15);景志明主持的2014年四川省教育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點課題“中華經典誦讀與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的研究”(CJS14-077);廖宏建主持的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泛學習環境下中華經典誦讀資源建設與學習評價研究”(GDJG20142253)等。關于在湖南高校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
綜述現有的文獻資料,研究內容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高校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重要意義。第二,高?!爸腥A經典誦寫講行動”的開展現狀分析,逐漸形成了三大系列:一是經典資源庫的建設,二是傳統節日誦讀活動,三是群眾參與的誦讀活動,包括經典誦讀大賽、書寫大賽、中小學生中華誦夏令營、古辭新韻活動等,形式多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新媒體時代高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機遇與挑戰。第四,“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目前面臨的一些問題:機制欠缺、保障不夠,急功近利,收獲不大,形式主義,挖掘不深等。這些研究對于高校實施“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研究與探討都是大有裨益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遺憾:①是深度不夠。大多是針對中小學的,高校研究偏少;②形式單一,對新媒體時代的新舉措研究方面比較欠缺;③將行動與高校的學科與人才培養模式、課堂教學等聯系起來的較少。
筆者認為,要讓高校更加積極有效地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與時俱進,認識到我們目前所處的新形勢,把行動的開展與我們目前所處的新媒體時代緊密聯系起來,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成效顯著。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時代應運而生,運用先進的數字網絡技術,以多種媒介形態,借助電腦、手機等載體,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傳播成為一股新潮流。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總數已達6.68億人,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1.76億,微信用戶數量達到5億,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上網設備使用率達85.8%。調查顯示,大學生是接觸和使用新媒體最早、最直接和最多的群體,互聯網、QQ、微博、微信、手機APP等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交流溝通的主要渠道,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模式。
新媒體的廣泛運用對高校“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開展產生極大影響。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供了巨大的資源庫,便捷的獲取方式以及視、聽、觸、動等全方位的體驗與享受,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參與經典誦讀、書寫、講解的積極性。2015年7月23日,一部旨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指尖上的傳承》通過新媒體方式在各大網站同步播出,取得良好反響,顯示了新媒體在弘揚、傳播傳統文化方面的強大優勢。另一方面,它也給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挑戰。淺閱讀、碎片化的學習使大學生把握經典能力和主動思考意識減退,更減少了對傳統文化的學以致用,信息的龐雜也使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有效發聲,更廣泛而正確地被認識、接受與傳播的難度加大。隨著“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深入開展,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如誦寫講形式單一、老套、重復,吸引力不強、沖擊力不夠、傳播空間受限、影響力不持久等。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如何將“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在大學生群體中更進一步推進與有效開展,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改善其弊端,是目前高校“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能否取得理想成效的關鍵所在。endprint
所以,筆者認為,高校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一定要在新媒體形勢下,在原有中華經典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積極探索高校實施“中華經典誦寫研行動”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并與高校的人才培養、課堂教學、資源庫建設、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多方面相結合,建立“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制度保障和長效機制,并廣泛推廣,以最大限度地實現高?!爸腥A經典誦寫講行動”的長遠目標。
在新媒體形勢下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筆者有如下一些建議參考:
一是,搜集目前高校盛行的“中華經典誦寫講活動”模式,在文學系及其他非文學系分別進行廣泛調研,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調查當前大學生利用新媒體各種媒介接受、傳送、書寫中華經典文化的現狀并進行分析,更好地拓展高校實施“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空間、參與度和便捷性。
二是,探討原有中華經典誦寫講模式的利弊,改革已有“中華經典誦讀大賽”“漢字聽寫大賽”“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搶答賽”“翰墨書香書畫展”等校園文化競賽活動的方式,組織開發與中華經典相關的手機漢字聽寫大賽、微寫作大賽、微信誦讀大賽等大學生喜愛的參與形式,提高大學生的積極性。加入新媒體時代多種信息技術,讓大學生獲得視、聽、觸、嗅、動等多方位的體驗與享受,充分領略中華傳統經典的魅力。
三是,利用校園網,建立中華經典網頁與論壇,推送優秀誦讀、書寫、講解作品,建立交流板塊,構建一個讓大學生能夠開展討論、發表、交流學習傳統文化的網絡平臺。擴大校園文學社、演講與口才社、通訊社等社團的影響力,舉辦傳統文化電子刊,探索經典文化真正走入大學生生活的新形式。
四是,建立校園傳統文化微信公眾平臺,提高中華經典傳播的速度和擴大其廣度,鼓勵教師和學生及時上傳“中華經典誦寫講”的優秀作品,方便有“手機控”的大學生在閑暇之時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有意義的學習與交流。
五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開發經典誦讀名篇資源庫和專家資源庫建設項目。邀請名家講解、朗讀、吟誦,并邀請書法家書寫。所有資源均可以在手機、iPad等移動學習設備上在線使用,支持碎片化的移動學習。聘請名家來校講學,挖掘經典的豐富內涵,提升教師和學生對經典的認識和理解水平。選派部分教師參加國家、省語委舉辦的師資培訓班,到高校進修學習,積極培育經典誦讀的師資水平。
六是,在指導學生考取中國文化與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生、考取漢語志愿者等方面下工夫,建立長效機制。
總之,高校在新媒體時代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任重道遠,需高度重視,有序開展,建立長效機制,真正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增強國家的軟實力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
[2]教育部語用司推普處.“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暨經典資源庫建設啟動儀式舉行[J].語文建設,2010(6):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