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人民醫院(516300)李秀濃 黎彩云
手術室護理是護理單元組成部分之一,具專業性強、高風險、高技術等特點,其護理質量可直接影響手術療效、患者預后[1]。無縫隙護理突破了現代護理的束縛,是一種在護理中持續查漏、補漏并改進的護理模式,其本質在于查出護理的全部縫隙并予以糾正,以確保護理的完整性、持續性,達到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的目的[2]。故我院將近年收治的78例手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旨在探究全程無縫隙護理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9月~2017年2月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78例患者臨床資料,按護理模式不同分兩組,觀察組39例,男女比例21∶18,年齡28~49歲,平均(38.26±10.21)歲,普外科64.10%(25例),骨科23.08%(9例),婦產科12.82%(5例);對照組39例,男女比例20∶19,年齡25~51歲,平均(39.13±11.20)歲,普外科56.41%(22例),骨科25.64%(10例),婦產科17.85%(7例);組間基礎資料對比無統計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術前輔助患者常規檢查,通知患者及家屬手術相關事宜;術中配合醫生手術,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術后完成清創、止血、消毒等基礎護理,做好轉運、交接工作。觀察組行全程無縫隙護理:⑴組建護理小組。成立全程無縫隙護理組,安排護士長(1名)、副護士長(1名)、小組長(3名)、護士(6名),分成3責任小組,組織小組學習無縫隙護理專業知識。⑵全程無縫隙護理內容:①術前訪視:按手術通知單,小組護士在術前下午訪視患者,評估病況、藥物過敏及心理情況,為患者說明術室環境及設施,介紹手術及護理方法、術前事項及術后相關并發癥等;護士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問題,予以患者心理疏導,安撫、鼓勵患者,減輕患者緊張、恐懼心理。②術中護理:交接患者后,手術室護士查核患者手術信息,為其建立靜脈通道,指導手術體位,遮蓋其隱私部位,做好保溫措施;護士與患者簡單交流,分散其注意力,緩解其不適情緒;器械及巡回護士于術前共查手術用物,并做好記錄;巡回護士監測手術進展,及時提供手術物品,仔細配合麻醉師為患者輸液、輸血,做好急救準備;器械護士及時提供手術器械。術畢,器械護士清點手術物品,確保無缺失;安排1名護士留守患者待其麻醉蘇醒。③術后護理:手術室護士護送患者回病房,嚴密監視患者體征,與病房護士詳細完成交接工作,說明術后注意問題、相關并發癥及處理方案。④術后隨訪:術后1d,護士評估患者精神、心理狀態,觀察術口感染、愈合及壓瘡等并發癥情況,了解患者需求,及時改進護理工作。
附表1 兩組患者術后手術應激情況(±s)

附表1 兩組患者術后手術應激情況(±s)
注:組間對比,aP<0.05。
組別 心率(次/min)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 皮質醇(ng/L)觀察組(n=39) 68.22±1.63a 122.61±2.44a 88.61±3.51a 509.48±65.37a對照組(n=39) 78.63±1.77 142.52±3.15 92.09±4.63 585.26±79.53 t 27.0179 31.2055 3.7405 4.5969 aP <0.05 <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n(%)]
1.3 統計方法 應用SPSS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以(±s)表示正態計量資料,用x2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比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統計意義。
2.1 術后手術應激情況 觀察組術后各項應激性指標均比對照組有所改善(P<0.05),見附表1。
2.2 預后情況 觀察組術后胃腸恢復時間(2.13±0.31)d、下床活動時間(3.62±0.84)d均比對照組(4.46±0.69)d、(6.35±0.78)d短(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率5.13%比對照組23.08%低(P<0.05,x2=5.1859),見附表2。
無縫隙護理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所提出,其核心理念是以“患者為中心”,以最大限度確保患者安全,為其提供連續性護理,彌補手術室的護理缺陷,促進患者預后[3][4]。本研究通過實施該護理模式,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心率、血壓及皮質醇水平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全程無縫隙護理能有效減輕患者術后應激反應,促進預后。手術引起應激反應極大,加之許多患者未經歷手術,缺乏手術專業知識,易于術前、術后產生極大心理壓力,從而表現出焦慮、抑郁心理,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為此,護士在實施無縫隙護理時,注重患者術前訪視,為患者說明手術相關信息,耐心解答患者疑慮,并輔以心理疏導,從而消除患者顧慮,減輕手術壓力,以此改善患者心理情緒,安心接受手術,間接地有利于術中、術后血壓、心率的穩定,降低皮質醇水平,減小應激反應[5]。同時,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胃腸恢復、開始下床活動時間均比對照組短,術后并發癥總率5.13%比對照組23.08%低;提示全程無縫隙護理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加快術后恢復,降低并發癥風險。在圍手術期護理中,護士重視患者術后導管、切口及康復等護理,均有利于患者術后的生理恢復,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這在方法中未詳細介紹,現做補充說明。術后,護士予0.9%氯化鈉為患者清潔術區皮膚,并嚴密監測導管有無發生移位、脫落、扭轉等,及時糾正異常導管,從而可保證術口引流正常;護士于術后定期為患者術后清潔,更換敷料,查看皮膚狀況,可防止術口紅腫、滲出液體,預防術口感染[6]。護士于術后及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指導床上肢體活動,有利于恢復腸胃蠕動,并預防下肢靜脈血栓。
總結上文,手術室護理中應用全程無縫隙護理的效果顯著,且可改善患者預后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