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娟?
摘 要:新興媒體具有多種信息形態和時效優勢,是報紙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同時,紛繁的碎片化信息也容易使受眾感到焦慮和閱讀疲勞。而傳統的紙媒閱讀能使人靜心思考。媒體融合下的報紙副刊,在做優質內容的同時,注重版面的創意設計與插圖的運用,提升報紙的品位。
關鍵詞:報紙;副刊;插圖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9-0113-02
插圖是穿插在文字中間幫助說明作品內容的圖畫。讀圖時代,報紙的新聞版面與新聞攝影、新聞漫畫、統計圖表等聯系緊密,文圖“兩翼齊飛”。相對而言,副刊版面的插圖強調藝術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媒體融合的語境下,不少報紙副刊運用插圖這一傳統體裁,發揮創意,提升報紙的文化含量與品牌效應。
一、插圖是報紙的傳統體裁
插圖是報紙的傳統體裁,早期的副刊便已開始注重插圖的運用。1872年《申報》創刊,編輯在處理版面時,有時候會將文藝性文字集中刊登,同時配上插圖,圖文并茂,突出報紙版面在視覺上的美感。1877年,《申報》創辦的《瀛寰畫報》,將新聞與圖畫編輯手法結合起來。1884年《申報》創辦的《點石齋畫報》,在文字的處理和圖畫的配置方面,“采用了傳統詩文的修辭手法,時而進行工筆描摩,時而結合人物形象的特點進行白描寫意”。圖畫與文字達到了某種珠聯璧合的審美效果。這“兩個畫刊把新聞性、文學性和生動直觀的美術作品結合起來的編輯方式,是以后報紙副刊最常用的編輯方式”[1]。
插圖為報紙的體裁以及內容豐富方面發揮了作用。其品種之一的漫畫,在清朝末年便開始在報紙上刊登,還出現了“時事漫畫”的欄目。方漢奇先生說:“漫畫在綜合性副刊上的穿插,這是中國報紙的傳統,過去比較有名的連續性漫畫,像北京《時報》的《毛三爺》,上海的《三毛流浪記》,都是在副刊中穿插的。到后來人民日報的《諷刺與幽默》,就成了單獨的畫刊了,有力量供給這樣一個版面的作品就可以分離出去成為一個專刊。很多專刊可以說是從副刊里分離出來的,攝影成了攝影專刊,漫畫成了漫畫專刊。[2]”
作為報紙傳統體裁之一的連載小說,更是講求插圖的精美,插圖與文字部分要大致處于對等地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1965年進《明報》的漫畫家王司馬,為《明報》畫了多年漫畫,“金庸很欣賞他的漫畫,武俠小說修訂重版,指明要他設計封面和插圖。金庸大部分小說的插圖出自王司馬手筆,他的插圖常常帶有寫意色彩,比如《笑傲江湖》的插圖與其他小說插圖的線描手法不大相同,有水墨畫筆法,具有文人氣息”[3]。金庸破例給他漲稿費。金庸還曾寫下“副刊五字真言”,貼在編輯部供大家參考,即:“短、趣、近、物、圖。”
二、插圖的藝術價值與影響力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生活。有時文字有所不及之處,插圖可以闡釋、補充說明,起到一圖勝千言的效果。有韻味的插圖不僅是“以圖釋文”,還蘊含藝術想象和思考的張力,有助于豐富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提升對作品藝術價值的認識。
當代作家馮驥才于20世紀80年代寫了70多篇中西觀念對比的隨筆,發表在報紙上。這組隨筆多使用詼諧幽默的筆法,很契合他的漫畫畫法,他便隨手畫了插圖。一文一圖,連畫了70幅圖,后來還出版了一本自畫插圖版的《海外趣談》。2016年,以清末民初天津的市井生活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足本)出版,作者馮驥才先生在其中繪制了39幅活潑生動的漫畫插圖。他說:“這些人物是從我腦袋里生出來的,我知道他們的脾氣稟性,擠眉弄眼是什么樣子;再有,我在天津生活了一輩子,深諳天津人骨子里那股子勁,那種逞強好勝,熱心腸子,要面子,還有點嘎得可愛。我畫,更是畫這些東西。[4]”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長篇小說《繁花》,附作者金宇澄手繪的20幅插圖,大部分是上海業已消逝的風景,與文字形成對照,相映成趣。小說的方言敘事風格有著濃郁的地域特點,但任何地域的讀者都能通過插圖看明白,記憶中那些老上海的里弄街坊,屋棱瓦片,老電影院、老理發店的樣子,黃浦江上的船鳴……城市的變遷、時代的滄桑浸潤其中,讀來都更有趣味。第11屆(2012年)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的授獎詞為,此作品“為小說如何講述中國生活創造了新的典范”。2017年8月,金宇澄在上海圖書館舉行了文學插畫展。金宇澄說:“為《繁花》插圖的原因,我只是想補充文字表現的不足——有時我即使寫了兩萬字,也難表現一幢建筑的內部細節,圖畫是可以的。小說出版后,讀者喜歡插圖,引起了興趣,在散文集《洗牌年代》和即將出版的三本小書中畫了不少。[5]”
報紙插圖和漫畫也成就了一批繪畫名家。一部分畫家、繪本作家、漫畫家曾經給報紙畫插圖、畫漫畫。日本畫家竹久夢二1906年為《東京日日新聞》“月曜文壇”欄目畫插畫。臺灣繪本作家幾米,20世紀90年代末給報紙副刊畫插畫、畫專欄。“幫副刊文學作品畫插圖,像是走進一座寶庫,文字里飽含著各種美麗的意象,隨意截取就可以畫出獨特的圖像”。為副刊畫插圖時,幾米會“來回閱讀文章,仔細地在文字間找尋適合用圖像表現的情境”。他畫意境與感覺,而非表現內容的實景。那時期報紙副刊的版面還是單色印刷的,他的畫也是黑白調子,“所以整個畫面就呈現出一種詩意的氛圍”[6]。漫畫家繆印堂說:“漫畫是智慧的藝術。”漫畫風趣幽默且富于哲理的特點一直為讀者喜聞樂見。臺灣漫畫家朱德庸1985年在《中國時報》畫漫畫專欄,《雙響炮》每周連載三次,一舉成名;《醋溜族》專欄連載十年,創下了臺灣漫畫連載時間之最。
三、以插圖提高報紙的文化含量和美感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積極探索向新媒體融合轉型之路,構建全媒體生態系統。新興媒體具有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形態和時效優勢,是報紙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同時,紛繁的碎片化信息也容易使受眾感到焦慮和閱讀疲勞。而傳統的紙媒閱讀能使人靜心思考。媒體融合下的報紙副刊,在做優質內容的同時,注重版面的創意設計與插圖的運用,增強版面藝術的感染力,提升報紙品質,力圖使受眾在報紙和其各種移動終端,獲得賞心悅目的閱讀體驗。endprint
“副刊版面的設計特色,顯示與其他版面、其他報紙的外觀‘面孔的區別,也能夠外化副刊版面的內涵,形成特定個性、氛圍”[7]。北京青年報的《天天副刊》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版面設計特色鮮明,端莊雅致而充滿朝氣。“北青天天副刊”搜狐和微信公眾號平臺,每周一集中推出上周的十幾個版面,供讀者欣賞和評論,與讀者交流互動,并在前言中寫道:“習慣了用手機看天下,滑動屏幕去尋求內容和美感的你,是否還保有對紙質版面情有獨鐘?那些版式上讓你注目的細節,那些文字與圖片對話后的力量,還會打動你嗎?”2017年7月6日《北京青年報》復刊36年紀念特刊中,濮存晰、高莽、王明明、薩蘇等一批藝術家兼該報的老讀者們,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該報紙版面設計風格的喜愛,被它獨特的版式所吸引,而“不忍釋手”。濮存晰說:“當初‘北青之所以能在一眾報紙中最先進入眼簾,主要勝在版面。”王明明說:“為什么現在新媒體信息那么豐富了,我還保持著老閱讀習慣呢?我喜歡把好的文章和經典的版面放在手邊隨時取閱。很多人還是愿意從手邊的文章中慢慢品味,閱讀報紙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副刊雖然以文字內容為主,但并不妨礙以插圖提高報紙的文化含量和美感。2017年1月,光明日報將《光明文化周末·文薈》專刊和《光明文化周末·藝萃》專刊,合為《光明文化周末》專刊,分別在周五和周日出刊。《光明文化周末》的七個版面為:《文薈》《作品》《大觀》《雅趣》和《藝萃》《人
文地理》《圖像筆記》。每個版面都有插圖,風格各具特色。例如:《作品》版刊發篇幅比較長的“中國故事”(報告文學),搭配簡練的黑白色調插圖,樸素大氣,既活躍了版面,又吸引受眾閱讀。《作品》版設置有“圖志文心”欄目,2017年1月20日刊登長篇小說《多灣》故事梗概,搭配袁小真畫的黑白調插圖。插圖將簡潔的文字介紹轉化為形象的故事環境背景圖畫,其蒼茫悠遠之感躍然紙上,讓人生發憧憬與遐思,從而加深了對這部作品的印象。《人文地理》《圖像筆記》版的插圖為攝影圖片。《光明文化周末》眾多版面薈萃文學和藝術之美,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西安晚報《悅讀周刊》(文學周刊)的《世說》為短篇小說版,每期刊登5000~7000字的小說,配以1~3幅黑白色調的插圖。插圖的運用有助于揭示小說特定的社會背景,塑造人物形象;美化版面的同時,增強受眾的閱讀興趣,調節閱讀節奏。其他三個版面《文心》《詩簡》《銳評》也運用優美的風景攝影、繪畫等烘托版面,給人以審美的愉悅。《悅讀周刊》自2016年9月創刊以來,獲得了受眾的廣泛關注,刊發的作品被《小說月報》《散文海外版》《新華文摘》《散文選刊》等轉載。這些與其優質的內容密不可分,也與其清新的版面設計和插圖相關。
四、結 語
無論是傳統的報紙還是移動新媒體,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插圖都是組織版面不可缺少的體裁和編排手段。在報紙融合轉型和去同質化的過程中,報紙副刊版面設計不斷探索創新,運用富有表現力的形式,體現報紙的文化內涵和時代風貌。盡管媒介生態日新月異,深耕細作與文苑英華依然是紙媒的優勢所在。對于文學插圖而言,好的插圖應該體現出獨特的構思和美的意境,以深化作品主題。例如,美國作家E·B·懷特《吹小號的天鵝》插圖本中,那些朦朧淡雅而又不失恢弘大氣的插圖,充滿了耐人尋味的細節與意蘊,強化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正如著名編輯家汪家明先生所言:“有這樣的插圖在目,文學好像更加搖曳多姿,閱讀生活也更加飽滿愉悅了。”
參考文獻:
[1] 謝慶立.中國早期報紙副刊編輯形態的演變[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2] 王燦發,丁漢青.報紙大眾化及副刊發展的若干問題——方漢奇先生訪談錄[N].中國新聞報,2002-3-16.
[3] 傅國涌.金庸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 馮驥才.自畫小說《俗世奇人》插圖記[N].今晚報,2016-1-10.
[5] 倪晶晶.金宇澄:夢想一本一本做出自繪插圖的書,是幸福的[EB/OL].微信公眾號“上圖展覽”,2017-8-8.
[6] 幾米.幾米故事的開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7] 姚福申,管志華.中國報紙副刊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東方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