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我們處在一個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傳播信息不斷膨脹,傳播載體形式豐富的大數據時代,內容碎片化是這一時代的顯著特點。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在發生改變。移動閱讀深度進入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形態。網絡讀物會影響一代人的審美趣味,我們讀傳統或者經典,主要是為了提高和保持我們的審美趣味。
面對洶涌而來的網絡波及,音樂藝術也不可能例外。
經典的缺失與網絡時代的創作浮躁密不可分,當下流傳于眾多電子平臺的作品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格調不高,無病呻吟,一味采用獵奇或完全取悅讀者的創作方式普遍存在。“對傳統文藝創作生產和傳播,我們有一套相對成熟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措施,而對新的文藝形態,我們還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這方面,我們必須跟上節拍,下功夫研究解決。”
網絡是載體,音樂藝術的本質卻是不變的。
網絡發展的風生水起,但網絡最終也就是一個媒體,是一個平臺,我們不能因為以前把字符刻在石頭上,寫在竹簡上,就叫石頭藝術、竹簡藝術。網絡是一個載體,這個載體怎么變,藝術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音樂就七個音符,但它能反映出人們的喜怒哀樂。音樂創作不能“炒冷飯”,躺在過去的成績上沾沾自喜,創作者的可貴之處在于讓自己著眼于前方、著眼于遠方、著眼于千變萬化的生活,把握生活的脈搏,創作出新的作品。高品質的音像制作,以及很多讓人膛目結舌的大制作,說到底:都是制作!有很多就是在不厭其煩地“炒冷飯”。
“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可以說,“腳踩堅實的大地,為人民書寫”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醒我們,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創作者,我們不要忘記養育我們的土地和人民;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者,要為人民生產合格的、優質的精神產品。這是藝術家創作的責任與使命。每個人腳下都有一塊瓷實的土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精神家園,藝術的故鄉來自于地域文化對創作者的滋養。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鄉土情懷,都有一種把鄉土作為最終宿命的傾向,你永遠都會用各種形式,甚至是你自己沒有察覺到的形式存在于鄉土農村。
喝一口和著草葉、羊糞蛋和泥土芳香的黃河水,扎根肥沃的土地,創作屬于自己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