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林
摘 要:我國的傳統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它有著八千年的歷史積淀,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性格氣質、思想情感、審美心理和價值觀念,具有極其重要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普通高校音樂課堂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把中國傳統樂器賞析與演奏放到課堂進行實踐研究,對高校音樂教學如何更有效的開展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和傳承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傳統樂器;高校素質教育;現狀研究
一、傳統樂器進高校的現狀
我國的傳統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原始時代已有磬、鼓、柷等打擊樂器,骨笛、骨哨、陶塤、葦籥等吹管樂器。春秋戰國時期的琴、瑟、箏,隋唐時期從西域傳人我國的琵琶,宋代時期出現的二胡等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樂器。中國傳統樂器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就其本質而言,是特定文化的產物。中國傳統音樂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它有著八千年的歷史積淀,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性格氣質、思想情感、審美心理和價值觀念,具有極其重要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器樂藝術十分發達的國家,每種樂器的背后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氣息。
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高〔2012〕4號《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科學研究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教體藝[2010]4號《關于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指導意見》以“走近大師,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為主題,全面提高青年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同時,優秀民族文化藝術得到了進一步傳承與弘揚,人類先進文化的成果得到進一步了傳播和吸納,這對青年學生塑造人格美、培養才能美、鑄造行為美,促進全面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2014年8月湖南省教育廳轉發的《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通知中明確指出:學校每年必須提交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包括藝術課程建設、藝術教師配備、藝術教育管理、藝術教育經費投入和設施設備、課外藝術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環境以及實行學校藝術教育的情況。“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
隨著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推進,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在師資隊伍的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與手段、教材使用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普通高校音樂課堂在兼顧中西、古今關系的基礎上,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制定了正確的教學路線,獲得的教學成果也較為顯著。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有不盡人意之處,如普通高校中國傳統音樂的課堂教學所取得的實際收效并不十分理想、學生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關注程度不夠、對于如何更有效的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傳統音樂的學習來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如何正確看待傳統音樂的價值等問題上還應該進行深入的研討和探究。
清華大學所開設的公共音樂選修課與中國傳統音樂與文化直接相關或者間接相關的課程有六門包括:《傳統與現代音樂》、《大學生音樂知識與欣賞》、《京劇藝術表演》、《民族管弦樂合奏》、《戲曲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外舞蹈經典欣賞》。北京大學所開設的公共音樂選修課與中國傳統音樂及文化直接相關或者間接相關的課程有:《中國傳統音樂》、《中外名曲欣賞》等六門。首都師范大學涉及非音樂專業大學生音樂教育的課程與中國傳統音樂有關或有所涉及的課程有《中國古典戲曲欣賞》、《音樂文化修養》等六門。上海大學音樂課程開設有《東方音樂文化》、《鋼琴入門》、《歌曲寫作入門》等15門,有關中國傳統音樂的幾乎沒有。在湖南省開設相關傳統文化課程的高校最好的當屬湖南大學,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是古代漢族書院建筑,屬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在傳統文化的教育方面有《國學講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課程,同時,每年舉辦百家講壇、祭孔大典、端午節屈原祭等各種形式的活動,把傳統音樂與文化融為一體,社會影響非常大。
二、傳統樂器進高校模式探討——以湖南科技職業學院為例
傳統樂器怎樣走進高校,以怎樣的模式才會受到大學生的歡迎?筆者所在湖南科技職業學院人文與音樂學院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學院從2009年開始在全院開設了《音樂鑒賞》選修課,課程內容包含中國傳統音樂相關知識,民歌、戲曲、樂器等經典作品賞析。學校音樂系自2006年與長沙市博物館合作,共同開發應用長沙寧鄉出土的大鐃古樂等相關樂器的演奏、古典歌曲演唱、古典舞蹈表演等形式,開設了《大鐃古樂藝術》及《瀏陽文廟祭孔音樂》課程,現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開展走訪調查、問卷調查、查閱資料工作
筆者走訪了湖南省五所高校,了解高校素質教育開展情況,了解是否開設音樂素養課程或與中國傳統音樂、傳統樂器的相關課程。湖南大學開設《國學講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課程,每年舉辦百家講壇、祭孔大典、端午節屈原祭等各種形式的活動,把傳統音樂與文化融為一體,社會影響非常大。
筆者向部分高校在校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了解掌握當代大學生想要學習了解的傳統樂器種類與名稱,為課程設置打基礎。在圖書館、中國知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完善中國傳統樂器課程設置的標準與實踐教學。
(二)根據整理問卷、訪談結果,設置中國傳統樂器賞析與演奏課程
筆者對所在學院200多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自身情況學生們選出了愿意學習的中國傳統樂器,結合音樂系的師資情況、大鐃古樂團演奏人員的需求,設置了《中國傳統樂器賞析與演奏》課程。
(三)在學校具體實施《中國傳統樂器賞析與演奏》、《大鐃古樂藝術》、《瀏陽文廟祭孔音樂》課程
在學校開設了課程《器樂選修—中國傳統樂器賞析與演奏》、《大鐃古樂藝術》、《瀏陽文廟祭孔音樂》,受到學生歡迎。開設了《器樂選修——中國傳統樂器賞析與演奏》、《大鐃古樂藝術》課程在學校實施。課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賞析,通過闡述中國傳統樂器的概念、分類、經典作品及其與中國傳統音樂的關系,展示中國傳統樂器的全貌與魅力;第二部分教授學生學習吹奏中國傳統樂器(竹笛、琵琶、葫蘆絲、古箏、打擊樂)等。讓大學生在課堂上能感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愛國情懷,提高大學生的國學素養。
(四)帶領學生參加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參與上海崇明學宮、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祭孔大典等十幾場實踐演出。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階段性的展示中國傳統樂器教學的相關成果,也是進一步了解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次重要實踐。
三、結語
總的來看,高校開設中國傳統音樂進課堂相對較少,傳統樂器課程更少,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我們將中國傳統樂器進入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的研究,可以填補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一些空白。普通高校音樂課堂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把中國傳統樂器賞析與演奏放到課堂進行實踐研究,對高校音樂教學如何更有效的開展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和傳承有重要意義,既可以增強大學生對傳統音樂學習的興趣,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到傳統音樂的課堂教學中去,了解傳統音樂,從中汲取營養,在審美趣味和自我素養方面得到提高,也可以讓中國傳統音樂通過高校音樂課堂教學的手段更廣泛的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呂驥.中國傳統音樂研究[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 李昆麗.中國民族器樂賞析[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劉正維.民族民間音樂概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銅器[M].岳麓書社,2007.
[5] 趙志安.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
[6] 薛安泰.論傳統文化現代化[J].學習論壇,2004.
[7] 王卓民.世紀之交對中國傳統文化命運的思考[J].藝術研究,2005.
[8] 黨兆曌.中國傳統音樂在普通高校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定位-以北京三所高校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2007.
*基金項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研究-以瀏陽文廟祭孔音樂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16C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