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兵
摘 要:山西是中華多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地處太行山以東,呂梁山、黃河以西、南,長城以北,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受各種文化的影響和傳承的同時,山西民間的吹奏樂也隨之發展起來,形成自己的特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流傳于山西各省市的吹奏樂(主要有竹笛、嗩吶、管子、笙等)由于器樂本身高亢、明亮、粗狂以及豐富的表現形式,而深受群眾的喜歡,常被用于民間中情緒歡快、喜慶熱烈的場面。
關鍵詞:民間音樂;吹奏樂;表現形式;作用
一、山西民間音樂的特征
山西是我國多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我國“民族音樂藝術寶庫”“華夏文明的搖籃”。民間音樂是在民間形成并流傳至民間的不同音樂體裁,有民歌、民舞、民樂、說唱、戲曲等。不同體裁的民間音樂都具有創作上的口頭性、流傳中的變異性以及地方性、即興性、群眾性、集體性、多功能性等。山西民間音樂的發展與傳承受到地理環境、風俗文化、地域習慣、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下,大致被劃分為四個特色區域,這種特色區域的劃分是依據《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與《民俗大系.山西民俗》的劃分方法來劃分,即晉北文化民俗圈、晉中文化民俗圈、晉南文化民俗圈、晉東南文化民俗圈,每個區域中都涵蓋了不同體裁的民間特色音樂,而吹奏樂也處于山西民間特色音樂中重要的位置。
不同的地域文化、民俗風情、審美習慣、方言語言、文化傳統、地理位置都會造就不同的民間音樂形式,而不同的民間文化也會對吹奏樂的演奏形式、發展變化產生影響。
二、山西二人臺的藝術形式對吹奏樂的影響
(一)晉北地域的二人臺
山西二人臺是晉北地域的特色民間小戲,俗稱“雙玩意兒”。起源于山西北部地區,后流行并發展到內蒙中西部一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二人臺在不同地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各自獨特的表現風格。通常以內蒙的呼和浩特為界,分為東路和西路。西路二人臺起初為“蒙古曲”;東路二人臺起初名為“蹦蹦”,由于它的表演形式多樣,唱腔活潑,生活氣息濃郁,而深受群眾喜愛。
二人臺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形式,主要以民歌小調為基礎向民樂、民舞、說唱、戲曲衍化的綜合性民間音樂形式。二人臺的傳統音樂唱腔比較豐富,最基本的曲調有“爬山調”和“爛席片”等。此外,還吸收了其他民間小調和不同劇種曲牌,以豐富其表現力。目前音樂形式,基本上屬于民歌結構,通過改革和發展,已經有陣容較大的梆子戲形式。二人臺的表現形式多樣、曲調活潑;節奏明快,詼諧風趣,已經由載歌載舞的形式向板腔體發展,目前吸收戲曲成分較多,曲目發展有百余種,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風格特點。
(二)山西二人臺中的吹奏樂
山西二人臺的伴奏樂器以竹笛、楊琴、四胡、“四塊瓦”、鼓、鑼、镲等為主,而吹奏樂竹笛因音色明亮、色彩突出成為主要的伴奏、伴唱的高聲部樂器。竹笛的伴奏在二人臺音樂中起主導作用,主要源自竹笛中的耍花字、挑尖音、忽斷忽續的吹奏特點能較好的融入二人臺獨特的風格。二人臺音樂中的竹笛,民間稱之為“枚”“哨枚”或“吹枚”,由于山西二人臺的表現形式、曲調風格對吹奏樂器的影響,所以伴奏中使用的竹笛與當今廣泛流行的定調竹笛,在型制和運用特點方面有所不同。型制的不同點,定調笛的指孔排列是以筒音為主音,按七聲音階依次向上排列的,相鄰兩孔之間的音程關系為小二度、大二度,所以指孔之間的距離是不均勻的,二人臺中竹笛的每個指孔的距離制作大致均勻,吹奏出來的音高關系,不是固定的,是有明顯變化的,比現行笛子的音高音符偏高或偏低,色彩上更適合于二人臺曲牌的演奏和伴奏。運用特點上,山西二人臺音樂中的竹笛是單靠一支D調的枚來完成多首唱腔曲和牌子曲的演奏和伴奏。因此,是山西二人臺音樂中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
(三)均孔笛的表現形式與作用
二人臺中使用的笛子因六個音孔孔距看起來大致相同,被俗稱為均孔笛。這類型竹笛是過去中國民間音樂中所采用的吹奏樂器,現在仍然為昆曲、個別地方戲曲伴奏采用。平均孔笛的管徑制作要比現在廣泛流傳的定調笛略粗,但演奏出的實際音色極具韻味。二十世紀初期,本土民族吹奏樂受西方音樂中十二平均律的影響,就把竹笛音孔的孔距均調整,方便樂曲吹奏時轉調和半音演奏,這就是現在流行廣泛的定調笛。均孔笛在演奏二人臺音樂采用的律制雖然也是十二平均律,但在轉調和演奏變音時,沒有定調笛子操作方便,音程音分上也有差別。現今的定調笛音孔間音程關系比較準確,雖然笛子吹準十二平均律是比較困難的,但只要方法得當也是能很好的掌握。而平均孔笛子要想順利演奏十二平均律,需要運用插指孔和開半孔指法以及良好的音準聽覺去實現,但也具有一定難度。
平均孔笛子演奏的聲音具有很特殊的韻味,能奏出定調笛所沒有的特殊音色,這也就是二人臺音樂中所需要的,也是個別地方劇中運用伴奏、間奏、過場音樂為主要樂器的原因,均孔笛作為二人臺、地方戲劇的主要特色樂器,因其特殊的音色以及可以依據唱詞獨白發音的不同而變化,這一點上定調笛略差一些,操作上也比定調笛更難,但均孔笛子的音色韻味上能更好的融入民間音樂中,才感覺是原汁原味。現如今會吹奏均孔笛的越來越少了,只有民間、戲曲劇團的少數老師傅仍然使用,所以傳承和保護這種“韻味”顯得十分重要。
(四)山西民間吹奏樂的形制特點
山西民間的吹奏樂器,大多屬于木制管樂器,聲音明亮,色彩鮮明,在多種民間合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民間吹奏樂器按其不同的構造,大致分為三類:
1.膜鳴吹奏樂器,常用的橫吹定調笛或民間戲曲伴奏常的均孔笛。如在晉北的“二人臺”、晉南的眉戶等地方戲曲劇種中,都是重要的伴奏主導樂器。
2.哨鳴吹奏樂器,山西民間吹奏樂中常用的有嗩吶(海笛)、管子(大管、小管和對管)。嗩吶和管子也是山西民間吹奏樂中的主要吹奏樂器。
3.簧鳴樂器,山西民間吹奏樂中常用的有笙(公笙、母笙、十三簧笙、十七簧笙),是山西民間吹奏樂器中的主要伴奏和聲樂器。除此而外,山西省內還有一種特殊吹奏樂器叫做“口琴”,它的構造是由兩塊銅片中間夾一塊簧片,吹奏時放置于口內的喉頭處。
三、山西民間吹奏樂的其他形式
山西民間吹奏樂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地方劇中伴奏為主,例如二人臺中均孔笛的使用極具特點。另一種形式以吹打樂為主,而吹奏樂的形式在山西境內發展歷史較長、流行最廣的一種民間器樂合奏形式,也是山西省民間的主要樂種形式。一般以嗩吶、管子為主,常用的伴奏和對奏樂器有海笛、口琴、笙以及鼓、鐃、鑼、镲等。
(一)山西民間吹打樂
吹打樂是一種以吹奏樂器與打擊樂器為主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是我國傳統民間器樂中最重要的演奏形式。“吹”和“打”這兩類的樂器歷史悠久,在中國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山西音樂形式上最重要的表現手段。山西吹打樂有晉北的二人臺、山西八大套、晉東南的八音會等等。
(二)山西民間吹打樂特點
1.山西各省市班社眾多、藝人廣。其中,民樂班社有大多數是世代相傳的職業班社。職業班社在舊社會被稱為“鼓房”,演奏者被稱為“鼓匠”或“吹鼓手”。新中國成立后,這些民樂班社的才被賦予新的含意,叫做“同樂會”或“八音會”,民間藝人才開始有了民間藝術的尊稱,其中不少藝人成為造詣很深的演奏家。
2.民間吹打樂曲目豐富,適應性強。民間吹打樂有整套的用于各種場合的專用曲目,辦婚事、辦喪事都有各自專用的曲目。各地流行的曲目,既有與其它地域不同的傳統曲牌,又有不同組合的各種套曲。
3.民間吹打樂應用廣泛,活動較多。民間吹打樂的形式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幾乎都要在婚、喪、嫁、娶或是喜慶節日,請吹打樂班社演奏。這種民間吹打樂的形式已經深深地扎根于民間,成為與人民群眾生活中關系密切的民間藝術。此外,山西各地的民間吹打樂的演出中根據不同劇種中的戲劇性需要用富有音樂特色的樂器,來表現劇中的說白與唱腔,劇中各個行當和不同人物角色的音調則用管子、嗩吶、口琴等來分別模擬,很有表演特點和藝術效果。
四、山西吹奏樂的傳承和發展
山西民間吹奏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并廣泛流傳于山西各地的藝術形式當中,它以其獨特鮮明的韻味特點,影響著不同地方民間音樂的旋律色彩、伴奏形式、審美觀念。隨著時代的變遷,民間吹奏樂傳統制作形式、組合形式、表現手法在逐漸消失,有些傳統的演奏技藝還保留在民間得不到傳承,面臨的這些問題需要得到特別的重視和思考,如何保護傳承和推動發展山西吹奏樂以及吹奏樂的組合形式是從事藝術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同時自己也會致力于山西民族民間音樂的收集研究,傳承發展的事業中!
[參考文獻]
[1] 李作方.簡述中國民間吹打樂的淵流及其分類[J].藝苑,2008,12.
[2] 蕭舒文.馮子存笛曲與二人臺音樂關系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音樂學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