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丹丹
摘 要:山西馬寨旱船是一種集歌、舞、樂、戲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其內容豐富,形式獨特,取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鄉土氣息,可謂旱船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本文主要介紹了馬寨旱船的由來、特點、表演形式以及音樂伴奏,展示了山西馬寨旱船在民間藝術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山西馬寨旱船作為是馬寨村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民間藝術之一,對它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尤為重要。
關鍵詞:馬寨旱船;民間藝術;保護
提及旱船,人們不約而同的會想到扮演艄公和船姑娘的角色一前一后,配合默契的做著搖櫓、撐船、推船等動作,時而表現海上風平浪靜的狀態,時而表現遭遇風浪時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的英勇精神。馬寨旱船作為晉東南地區的民間舞蹈,與其他地區的旱船相區別。它因雙人、四人分合兩用船而聞名,加之有著嚴格的跑船技術和參與者之間的默契配合,跑起來如同船在水中游,栩栩如生。傳衍至今,深受當地群眾的追捧和喜愛。
一、馬寨旱船的由來
旱船起始年代久遠,歷史源遠流長,在唐朝盛行一時。宋詩人范成大在《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寫道:“旱船遙似泛,水儡近如生。”說明了唐代已有山車旱船。宋代宮廷中出現了采蓮隊,人們乘彩船、手執蓮花而舞。由此,旱船也在民間盛行開來。旱船藝術發展至今,廣泛流傳于山西、河南、河北、陜西等地。以山西地區的馬寨旱船尤為典型,它作為民間藝術的一個分支,反映了當地的人文背景和風俗習慣,是村內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文藝活動。
山西省端氏鎮系歷史古鎮,隋唐曾設立郡治,歷代為沁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鎮內物產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各種民間文藝活動不斷涌現。馬寨村屬端氏鎮轄村,該村位于沁河北岸的山上,東鄰林村河,西至柏樹嶺,面積十五平方公里,距端氏政府十公里,離沁水縣城三十五公里,村子坐北向南,村前有名山,村后有靠山,稱為風水寶地,人杰地靈。據村內《修繕碑記》記載:“馬寨大廟始建于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八十多年歷史。”可見,馬寨村建村年代久遠村。村內自然資源豐富,文娛活動日漸充盈,從古至今涌現出很多民間文藝活動,至今為止保存較為完整的要數馬寨旱船了。
馬寨旱船集歌、舞、樂、戲曲于一體,極具審美價值、藝術價值每年正月十五參與表演,是一種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過去大多數村民在表演前都到大廟里燒香跪拜,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這項活動已經省去,跑旱船的功能主要變為了娛人。
馬寨旱船產生于民國初年,由早期的跑竹馬發展變化而來。據說那時的跑馬可紅火了。把跑馬的人扮成歷史故事人物,組成一個歷史故事,既看跑馬的技藝,又看了歷史故事,再加上鑼鼓,嗩吶的伴奏,緊密協調,更令觀眾喜聞樂見。到了解放初,馬寨的跑馬就漸漸衰退下來,有三、四十年不再跑馬。解放后,興起了跑旱船。張五有社首提議年年拜神,跑馬不好,咱們住在高山上,十年九旱,主要是缺水。咱改跑旱船吧,船是在水中行的,咱跑船神靈就把水給送來了,這樣就開始了跑旱船。馬寨人勤勞果敢,動手能力極強,說干就干,當即人們就用木料、布條及各種彩綢扎成像船一樣的形狀,用扮成各種故事人物,駕著船在地上跑,故名跑旱船,當地人俗稱跑船。
二、馬寨旱船的特點
彩車開道,鞭炮不斷,鼓樂齊鳴,村內的孩子(一般是10-18歲)手中舉著寫有“端氏鎮馬寨村”字樣的路牌緊隨其后,待到旱船表演時就退居道路兩側,接著是著裝統一的伴奏隊伍,敲打著節奏熱烈歡快的路牌音樂入場,最后是規模宏大的旱船隊伍。馬寨旱船每年除在村內表演外,還會到鎮子上和縣城里參與文藝匯演,所到之處都會獲得觀眾的喝彩與好評。這樣普通的文藝活動在縣城內很多鄉鎮都有,之所以馬寨旱船最為出名,是因為它具有如下特點:
(一)雙人、四人分合兩用
馬寨旱船有一人的、兩人的和四人的之分,跑場時又會有雙人、四人分合兩用船,這是馬寨旱船區別于其他地方旱船的顯著特點。民國之初創辦了跑船,先是跑單人船,由七至九船組成一個船隊,跑起來很有意思。于是又創制了四人船,四個人駕一只船,七只船就得二十八個人來跑。跑的人多了,所扮演的故事便越來越豐富,跑起來規模大、威武又氣派。后來,因四人船太大,行動起來很不方便,于民國三十年,又由常思廷(當時任老社社首)、秦永貴、李思賢、張培才等人創制出雙人、四人分合兩用船,單著可兩人跑,合起來也可以四人跑。一個船隊需扎十支雙人船,合起來就是五支四人船。這樣既解決了船框大搬運困難的問題,也使得旱船跑起來靈活壯觀,形成了馬寨獨特的跑船模式。再加上跑船人的藝術技巧和扮演著各樣的戲劇故事,就更加顯得錦上添花、絢麗多彩。
(二)四個必須和五個不準
馬寨旱船除具有雙人、四人分合兩用船的特點外,跑船人嚴格的藝術技巧和豐富的戲劇故事也為馬寨旱船錦上添花。馬寨旱船后于跑馬而勝于跑馬,早期的跑竹馬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受到馬寨村民的推崇和喜愛,跑馬技巧也有了嚴格的要求,馬寨村人活學活用,發現這些技巧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適用于跑旱船,于是,特將表演馬寨旱船時的要求記錄如下:
1.四個必須:
(1)必須腰干挺直,兩胳膊平行曲起,肩部胯著繩子,雙手緊抓船梆,與船結合為一體;
(2)必須兩眼向前平視,不得東張西望;
(3)必須把小腿肚擰緊,跑起來兩腳之間距離相差半步(即圓場步),踩著音樂的節奏跑,該慢則慢,該緊則緊;
(4)船與船之間必須保持一樣的距離,必須整體動作一致。
2.五個不準:
不準掉隊、不準跑錯跑亂、不準相互碰撞、不準捎近偷懶、不準跨大步跑。
跑船的個人技巧,每個跑船人都得熟知跑船的整體隊形,做到心中有數。跑船也有周到細密的規則,所跑的套路都有名堂,每個名堂都有具體的要求。如:九道彎、串花、蛇脫皮、勾勾針、尖尖鼓、四門安斗、一窩蜂等,都要跑得恰到好處。跑出了規,就當眾丟臉,鬧出笑話。
(三)參與者默契配合
馬寨旱船于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表演,屆時,各個村鎮的表演隊伍除在各自村鎮表演外,還會聚集到鎮子上、縣城里,甚至市內進行表演,場面宏大、熱鬧非凡,這已成為這個地區世代相傳的習慣和傳統,很受老百姓們的歡迎和喜愛。
正月期間,是馬寨村內人最齊的時候。這時候外出的村民們都趕回來過個團圓年,跟分別已久的親人們愉快的相處一個假期,剛好趕上了跑旱船活動,開彩車的、舉牌子的、“打家伙的”、跑旱船的、負責道具搬運的、負責服裝的、負責清場的等等,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參與其中。船隊中不全是年輕人,小至10歲的孩童,大至60歲的老人,老少咸宜,均可加入跑旱船的隊伍。村民們大多是從小耳濡目染跑旱船的過程,對其套路了解頗多,各個環節該做什么,怎么做,村民們也是心中有數,所以幫起忙來有條不紊,使整個跑旱船的活動可以井然有序的進行。
三、馬寨旱船的表演形式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引領下,大多數的城市和農村經濟水平迅猛發展,不少群眾的物質生活也相應改善,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上了一個臺階。山西省沁水縣的民間文藝匯演逐年如火如荼的舉行,民間游藝活動也愈來愈豐富,大致有花鼓、秧歌、竹馬、旱船、小車、龍燈、舞獅、武打表演等,其中跑旱船因氣勢磅礴、場面宏大而受到群眾們的廣泛認可。其中以馬寨旱船最為突出,并于2004年被列入沁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政府和鄉鎮部門的廣泛關注。
山西馬寨旱船所表演的故事情節大多依據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發展而來,自產生起表演過的劇目有:《過江殺青》、《穆桂英破洪州》、《楊家將》《沙家浜》《洪湖赤衛隊》《舞龍舟》等,現保留的旱船劇目有所減少,主要有《穆桂英破洪州》、《楊家將》等故事。因此,旱船表演講究扮什么,穿什么,化什么臉。根據所扮演的人物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演繹傳統歷史故事,每個角色的服飾扮相嚴格按照角色需要配置,以突出人物的個性,充分展示所演繹的故事情節。
馬寨旱船的跑場套路精巧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雙進門、單雙船九道彎、單雙船尖尖鼓、單插花、勾勾針、一窩蜂等。在跑的過程中,頭船和尾船像一個標桿,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只要緊跟頭船,留意尾船,跑船的步調就不會亂。
四、馬寨旱船的音樂伴奏
八音會是沁水地區一種傳統的民間文藝形式。使用樂器有鑼、鈸、嗩吶、笙、笛、二胡、板胡、老鼓、梆、板等。曲譜很多,有老長皮、緊長皮、慢長皮、老開門、大八板、小八板、四十八梆、靠山紅、走西口、節節高、撲天、萬年花、十反等,吹、打、唱結合,結構緊密,愉快歡暢。解放前迎神賽會,八音會絡繹不絕。農村紅白喜事,多請八音會助興。
馬寨旱船所用音樂形式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路牌音樂”,該類音樂以鑼鼓類樂器伴奏,用于旱船表演時整理隊形、進場、過門和退場,音樂較為簡單。第二部分就是八音會了,這部分的曲譜視每年表演的故事情節而定,常用的曲譜有《老開門》、《節節高》、《少林》等,表演時所需的樂器有大鼓、小鼓、大鑼、小鑼、大镲、小镲、小小镲、梆子、海笛、笙和各種拉琴。馬寨旱船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其演奏者都是本村村民,為了有更好的演奏效果,馬寨村每年都會請縣內著名樂師進行教學,一方面對以往的音樂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推陳出新,豐富馬寨旱船的曲譜。毫無疑問,這將為馬寨旱船的表演增色不少。
五、結語
馬寨村從古至今流傳出二鬼摔跤、上黨梆子、跑竹馬、跑旱船等民間文藝活動,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傳承方式單一、傳承人老化等問題的出現,很多種藝術形式逐漸被淡化或者遺忘,甚至失傳,馬寨村至今僅有馬寨旱船得以保存。因此,對它的保護刻不容緩。
想要山西馬寨旱船這一優質民間藝術形式得到有效保護并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護其原有的“生態環境”。立足馬寨旱船土生土長的自然環境和民俗環境,分析其本身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從而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吸引更多對此文化感興趣的有識之士,以防傳承斷代現象的發生。
馬寨旱船于2004年被列入沁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們需要在政府部門的組織和引導下,更加關注馬寨旱船自身的發展,例如通過創立馬寨旱船民間表演團,修建馬寨旱船演習所、使其與商業文化相結合等方法不斷鞏固加強馬寨旱船的傳承發展。
馬寨旱船記錄了山西馬寨村不可磨滅的回憶,保存了這片土地上悠遠的歷史和文化,它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需要更多的關注和認可。
[參考文獻]
[1] 常四賢,常林會.關于馬寨過去風俗習慣概況匯編[M].內部資料.
[2] 常慶慶.文化視閾下的民間社火藝術-馬寨“跑旱船”[J].歌海, 2014,06.
[3] 胡偉.刑天舞干戚-舞蹈與武術演藝形態闡釋[J].舞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