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杏玲
(江蘇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3)
低碳經濟視角下高校體育發展研究
徐杏玲
(江蘇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3)
在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闡述了低碳經濟理念與高校體育發展的關系,構建了高校體育結構模型,基于該模型分析了當前高校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低碳經濟視角下高校體育發展的策略。
低碳經濟;高校體育;發展策略
低碳經濟最早出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10年來,已經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包括體育事業之中。低碳經濟理念,是基于群眾對環境的價值認同與文化認同,從而倡導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態發展模式,成為品質生活的文化標識。在此背景下,發展低碳體育的理念應運而生,并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本文在深入了解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低碳經濟理念與高校體育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高校體育結構模型,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當前高校體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構建了高校體育低碳發展的策略模型。
低碳經濟是指一個經濟系統只有很少或沒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層,或指一個經濟系統的碳足跡(碳足跡指個人或一個系統日常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接近于或等于零。發展低碳經濟既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國家權益和人類命運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經濟從高碳能源轉向低碳能源的一個必然選擇,高校體育發展也概莫能外。高校體育主要包括4大要素:(1)從事體育活動的人,包括高校體育管理者、體育教師和學生等,這是高校體育的主體;(2)由提供體育教育和服務為主的體育生產經營活動場所,如場地、器材、用品等,共同構成了高校體育的客體;(3)體育活動本身,如體育教學、競技活動等;(4)起支撐和輔助作用的其他要素,如高校體育科研、媒介、政府及大環境的影響等因素,見圖1。高校體育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低碳經濟原則,而低碳和綠色的高校體育發展又必須以高校體育4大構成要素為載體。

圖1 高校體育結構模型
高校體育活動者存在低碳意識較差,容易忽視和誤解低碳理念,甚至認為低碳經濟只存在于社會經濟發展之中,與體育發展沒有關系,從而嚴重影響了低碳理念在高校體育發展中迅速和深入的貫徹并實行。多數大學生缺乏低碳意識,經常發現體育館中僅有個別人,但所有的燈都亮著,許多體育場所普遍存在著資源浪費現象。新浪網對“您對低碳生活方式了解多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1 036名調查者中,有22.9%的人知道低碳生活,51.1%的人知道一點,26.0%的人不知道。
當今每年都有許多大型的體育賽事,為了這些賽事,組織者經常會修建許多體育場館。有的則是拆除原有的場館,對材料及能源均造成了浪費,并且在大型場館中又裝上大型的空調及通風設備,給大氣造成了污染。此外,體育旅游的新興發展,也在不同程度上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體育旅游的資源受到破壞,在這過程中制造出很多的垃圾,對環境和水域造成污染。
一些高校體育賽事本身就不低碳,在比賽中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質,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污染大氣,污染水域,還有嚴重的噪音污染。例如,一場高校的省比賽,僅僅是幾個高校的運動員、教練員、領隊、裁判員及相關人員,每天消耗大量的飲料及食物;高校組織的航空模型等比賽,以及觀眾的吶喊加油等,也造成了污染;有些高校在冬季開展一些冬運會,也會對植物及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當前無論是高校體育理論研究還是體育實踐,對低碳經濟理論還都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在理論方面,低碳體育發展理論才剛剛起步,這一學科還沒有得到學者的重視,也沒有形成相應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雖然體育器材科技一直在朝著更為先進的方向發展,但低碳標準并不是衡量該科技水平最為重要的要素;此外,高校體育領域尚沒有形成良好的低碳輿論環境,這也間接降低了低碳體育觀念深入人心的速度和程度。
高校體育教師應該自覺進行富有生命力的低碳型教育,身體力行樹立低碳表率,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鍛煉身體的同時,開展一些有關低碳生活的健康講座,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崇尚低碳體育的情操。高校學生應逐漸理解低碳體育發展的大趨勢,并切實付諸行動。例如,體育課準備活動在操場慢跑時,學生們可以隨手撿干凈操場的瓜皮紙屑等,在體育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制作簡單的體育器材,將低碳生活隨時融入體育。
要合理、高效的利用校園能源,對不符合低碳理念的體育場所照明線路進行改造,改變以往整體式控制模式;在照明器械選擇上,遵守低碳原則,摒棄高能耗器材;建筑材料選擇也應遵循無毒、無污染、無放射性的低碳原則。例如,采用LED照明、天然耐踩踏草坪、建造頂棚透光場館等,還可以利用太陽能進行場館的電力、熱能等的供應。能源系統是建造低碳體育場館的主要系統。其次,交通系統也不容忽視,一方面高校體育場館建造的地點,應盡量安排在中心主校區,避免及減少體育愛好者的艱難路途,節省交通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場館內部建設要充分體現低碳化、人性化設計,要結合場館內外交通的順暢,同樣是減少交通能源的消耗。
追求走向自然、走到陽光下的綠色、陽光、自然、健康的高校體育精神,作為必將被當代大學生和人民群眾普遍選擇的生活方式,低碳體育發展不僅承載著人類對健康運動的向往,更是肩負著與低碳時代一致的道德規范與價值訴求,即健康運動,低碳減排,實現對低碳經濟的文化服從。我國通過制訂很多的政策來倡導節能低碳,各個領域及行業都在改良及創新,高校體育也不例外,也需要進行調整,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體育之路。
(1)政府機關要做好模范帶頭作用,減少浪費,在發展低碳高校體育的過程中能引領科研潮流、引導社會輿論。(2)社會各界,特別是高校自身要大力宣傳體育的低碳及健康,提高全體公民的體育環保意識,同時加強低碳體育的科研及產出力度。(3)樹立體育生態法制觀念,倡導生態體育發展觀。(4)國家應逐步建立健全體育生態立法,有了法律的保護,高校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就需要進行體育生態法的審批,為低碳體育發展貢獻力量。(5)學習先進經驗,積極踐行高校低碳體育活動。英國已率先推出能源使用稅、碳稅,許多西方國家對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化石燃料開始征收碳稅,我國高校體育發展過程中也可借鑒這些先進的經驗。本文構建了低碳經濟視角下的高校體育發展策略模型,見圖2。

圖2 低碳經濟視角下的高校體育發展策略模型
低碳經濟理念是人類發展過程中自我審視、自我反思的產物。低碳經濟理念的核心就是建構起一種盡可能選擇自然主導,以3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3高(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本特點的生態發展模式。而可持續的高校體育發展必須遵循綠色、陽光、自然、健康的低碳原則,從多方面切實行動起來。(1)對高校體育的主體反復及多渠道的進行低碳理念的學習,多方面的了解低碳的生活方式。(2)對高校體育的客體,用可持續的低碳理念來管理,在拆建部分場館之前,做好場館大型比賽后的安排,可以面向社會大眾開放;在體育旅游蓬勃發展的同時,努力提高全民素質,減少垃圾的生成,減少污染;在高校進行大型比賽之時盡量節省能量的消耗,包括大吃大喝,比賽時盡量在不影響其他大學生學習之地進行大聲的吶喊加油;不管在哪個季節進行室外的運動比賽時,時刻注意環境的保護。(3)重視低碳與高校體育,有更多的結合之處,使高校體育與低碳深入大學生之心,逐漸形成新時期高校體育發展的新方向。
[ 1 ] 魏艾.倫理視域下低碳問題的現實考量[ 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11):159-163.
[ 2 ] 李明.論低碳經濟背景下的陽光體育運動[ J ].體育世界,2012(7):24-25.
[ 3 ] 莊貴陽.低碳經濟: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的發展之路[ 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 4 ] 蒙雪,鄭昌意.低碳時代體育生態研究[ J ].體育文化導刊,2010(8):110-116.
G807.4
A
1674-151X(2017)15-07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5.037
投稿日期:2017-06-16
徐杏玲(1979—),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