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有關美食節目越來越多的和明星掛鉤,比如《十二道鋒味》、《星廚駕到》等,《中餐廳》首次把美食和投資商業交匯在一起的,以"一帶一路”為背景,以推廣中華美食為己任,融美食、明星經營、合伙體驗為一體,展現出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本文以該節目為例,通過對節目的傳播內容、傳播媒體、傳播受眾等幾個方面進行傳播學解讀,展現該節目在傳播過程中的成功之處。
關鍵詞:中餐廳;美食真人秀;傳播內容;傳播媒體
一、節目傳播內容分析
在電視真人秀節目中,節目內容主要包括其構成要素、如何選題和如何設置幾個方面[1]。
(一)節目內容構成元素。
(1)節目的參與者。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參與嘉賓一般具有代表性和差異性兩個標準,節目通常會有目標的收視群體,節目參與嘉賓往往需要根據這個群體加以設定,在節目中代表了現實中的一類人并具有他們的典型特點。這樣參與者和目標收視群體之間就會有更為緊密的聯系,在認知、選擇和情感投入方面會有所共鳴。
《中餐廳》節目邀請的五位嘉賓趙薇、黃曉明、張亮、周冬雨、靳夢佳年齡層次也分居70后、80后和90后,每位嘉賓涵蓋了不同的目標收視群體。其中趙薇和黃曉明出道時間早,知名度和的人氣值是五位嘉賓中最高的,兩個人深刻的友誼為各大媒體以及粉絲們津津樂道;周冬雨憑借《七月與安生》以及早前參加綜藝節目《咱們結婚把》小黃鴨的人設,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張亮在《爸爸去哪兒》高超廚藝的發揮一直是他身上的亮點;靳夢佳雖然沒有其他四位嘉賓的知名度高,但是正因為如此,她的人設一開始就被賦予了神秘感,在此后的節目中,靳夢佳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成功樹立了一位勤勞低調的乖乖女形象。
(2)節目事件熱點。
電視真人秀節目要具備話題性,參與者、主持人、嘉賓之間往往通過互動和對話來引發話題,這些話題通常是社會熱點,能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
《中餐廳》以傳播中華美食為己任。中華美食文化源遠流傳,異國和中餐,本就是一個充滿愛的矛盾體,如何在飲食文化同樣豐富的泰國打造出類拔萃的中餐、打動他鄉的味蕾,如何用樸實又醇厚的中華味道寬慰異鄉國人對家的想念,如何以“一帶一路”為思想指引,展現“源自中國,屬于世界”的核心理念,《中餐廳》這是節目的看點,也是節目的難點。
(二)節目內容選題方面。
節目組根據不同類型的目標受眾進行不同的選題策劃,最終產生了如今眾多類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然而這些選題都具有普適性。
自2015年政府號召國民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各行各業涌現出眾多創業者,響應政府號召,尋求自身發展。針對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狀,《中餐廳》的出現并不是偶然,《中餐廳》的試水經營背后,是明星們對自主創業的一種切身體驗,是節目組對綜藝命題的社會化考量,也是文化工作者對時代使命的一次積極回應。
(三)節目內容的設置。
(1)懸念設置。
節目的整體結構中敘事的方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平鋪直敘的方式也許并不適合于電視真人秀節目中,只有制造懸念激發觀眾的好奇心,才能保證節目的看點和收視率。
在第一集中,節目中設置的懸念就十分精彩。從黃曉明和張亮打賭節目組為給多少啟動資金,所住的民宿環境以及餐廳的環境的狀況,到第二天早起天氣下雨,有多少人來關顧餐廳,做出來的菜肴是否符合食客們的口味等情節環環相扣,以及嘉賓們面對各種情況會做出怎樣的反應都十分令人好奇。
(2)沖突設置。
電視真人秀節目整個過程中都會有沖突的存在,不管是參與者之間的沖突,或是參與者與嘉賓之間的沖突,參與者與支持人之間的沖突,嘉賓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讓節目更具趣味,增加節目的戲劇性,也是整個節目的活力所在。
趙薇和黃曉明是娛樂圈眾所周知的好友,兩人在節目中因為一些經營理念出現的不和經常通過彼此之間的互懟展現在鏡頭面前,節目剛開始黃曉明要拿趙薇的海報做宣傳,趙薇就一臉的無奈,到后面訂菜價兩個人總因為20泰幣相持不下,黃曉明考慮到客人趕時間就主張幫客人定幾個燒的快的菜,而趙薇則認為應該尊重客人的選擇,兩人之間的沖突不斷,十分有趣。而黃曉明的節儉則在超市購物體現的淋漓盡致,什么都要挑便宜劃算的,靳夢佳和周冬雨買幾瓶貴的水也擔心被黃曉明發現,而因為黃曉明買便宜的砂鍋導致鍋在張亮的做菜過程中破裂的情節,也極具看點。
二、節目傳播媒體分析
(一)傳統媒體分析。
1997年,湖南衛視成立,“青春·快樂”的綜藝理念定位誕生。《中餐廳》秉承了湖南衛視一貫以來的精神特質:青春。節目聚集中華美食和海外美景,在保持原汁原味的異國經營體驗的前提下,眾人團結一心,要將中餐廳的美食呈現給國外的朋友,充滿著青春的熱情,喜悅和心跳。
德國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在1974年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論,她認為媒體在報道過程中會產生共鳴效果、積累效果和普遍效果,受眾容易把大眾媒體的意見當作優勢意見,從而導致輿論的形成[2]。
《中餐廳》中五位嘉賓齊上《快樂大本營》,各展風采,在節目現場趙薇宣布象島"中餐廳”的所有盈利都將捐給V愛基金,和黃曉明因為老師的VCR而感性落淚,觀眾紛紛為趙薇在節目中展現睿智而感性善良的一面而圈粉。這不僅為趙薇的個人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塑造機會,同時也為《中餐廳》營造了一個更加強大的輿論氛圍。
大量媒體的不同報道形成一個信息漩渦,觀眾不論是否出于自己的意志都會或多或少的接觸到這類信息,媒體營造的意見環境越濃觀眾接觸的機會就越大,因此節目制造組營造了一個強勢的媒介環境,形成有關于節目的輿論。
(二)網絡媒體分析。
在中餐廳第六期播出后,節目的網絡播放量已破14億,位列雙周綜藝榜榜首,#中餐廳#話題迅速發酵,在新浪微博中累計閱讀量達到11億人次,討論量高達98.4萬人次,位居微博話題總榜單第一名。“周冬雨 黃爸爸”、“周冬雨 西紅柿炒雞蛋”的話題詞迅速引發網友熱議,火速登上微博熱搜榜。觀眾通過網絡社交媒體討論當前火熱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互聯網上的討論和互動實際上是是現實社會人際傳播的延伸,媒體可以通過引導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節目的討論,最終增強節目的曝光率和話題性,贏得了更多的觀眾。endprint
同時,網站的發展也促進了節目的傳播。《中餐廳》除了了湖南衛視播出外,在節目播出階段芒果TV與騰訊視頻網站上也有同步直播和觀眾互動。這樣在雙方保證下讓觀眾的粘性增加。
三、節目傳播受眾分析
在傳播過程中,受眾的研究地位一直處于上升階段,E.卡茨在上世紀 70 年代提出了"使用與滿足"理論: 受眾在"使用"媒介的時候是有特定"需求"的,在接觸過程中得到相應的“滿足”[3]。觀眾通過電視媒介和網絡媒介觀看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本文將主要從電視美食真人秀節目中的受眾從心理進行具體分析。
(1)娛樂心理。賴特在很早之前就認為媒介具有提供娛樂的功能,同時指出了媒體傳播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滿足受眾精神層面的需要,并不都是務實的。大眾媒體的娛樂功能讓如今電視上的娛樂內容占了一半以上,進入了娛樂化的時代[4]。
《中餐廳》節目制作組也抓住了受眾的娛樂心理,節目的定位之一就是給觀眾帶來快樂,讓他們在緊張的生活中放松下來。總體來說,《中餐廳》的整體風格是輕松活潑,積極向上的。年輕觀眾可以從合伙經營海外中餐廳的明星體驗中,從小島的美麗風光到明星的日常生活,輕松地捕獲到能夠讓他們放松下來的看點。
(2)情感共鳴。電視節目尤其是電視真人秀節目想要抓住和留住觀眾,就要跟觀眾有情感上面的碰撞和交流,這樣才能吸引觀眾并打動他們的心。
《中餐廳》除了有經營餐廳的創業趣味,以及5位合伙人相處的生活細節來打動觀眾,節目中滿屏的美食理所當然成為最讓人無法自拔的理由。
節目以傳播中華民族的美食為己任,在異國他鄉,無論是在外旅游的中國游客對家味道的依戀,還是外國游客對中華美食的贊不絕口,都很好地激起了觀眾對于食物所蘊含的人文情懷的共鳴,都深深的激發起我們對祖國的榮譽感和依戀,嘉賓們在節目中的團結一致,認真付出的正能量與觀眾心理上的感動和契合,也是引起觀眾們情感共鳴的看點。
(3)窺視與好奇心。馬斯洛認為:“人和動物都具有積極探索環境的需要,他們對四周的環境充滿好奇心,對神秘的、未知的、不可測的事物心馳神往”。由于明星往往具有神秘色彩,人們渴望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等。
《中餐廳》節目巧妙地將現實生活中的餐廳經營活動轉化成為明星經營餐廳的綜藝節目,十分具可看性。節目融合了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并且生動地集合了中華美食元素、戶外生活體驗、異國開店和明星真人經營四大模塊,每一個模塊都會展現明星嘉賓的不同方面,使觀眾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全方位了解明星的衣食住行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
結語
總的來說,《中餐廳》這檔集青春、經營、體驗等多重定位于一體的美食類真人秀節目,不僅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民以食為天”的飲食理念,更展示出了中國文化最質樸、最具創造力和最有吸引力的一面,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值得其他美食類真人秀節目進行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劉姌 我國職場真人秀節目研究[J].2013年6月7日
[2]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袁立本. 真人秀的狂歡文化性[J].當代傳播,2007(06)
作者簡介:胡雅倩(1993-),女,漢族,江西省上饒人,學生,藝術碩士,單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藝術16級專碩專業,研究方向:影視編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