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芳++秦一
摘要:兩個紅陶盒是北齊時期文物,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分類號分別為2914和2915。在進行修復前,其中的一個紅陶盒(分類號2914),在其口沿處有2個缺失,面積分別為6.8×1.4cm2和6.6×1.4cm2。另一個紅陶盒(分類號2915),在其口沿處有1個缺失,其面積為9×1.5cm2,另在其口沿處又有6個小磕碰口,都需進行補配。為使該兩個紅陶盒恢復原貌并得以穩(wěn)定保存,對其進行了斷碴處的清理與加固、對缺失部位分步驟補配、隨型修整、著色做舊等一系列修復工作。
關(guān)鍵詞:紅陶;盒;修復
一、兩個紅陶盒的保存現(xiàn)狀
在進行修復前,其中的一個紅陶盒(分類號2914),在其口沿處有2個缺失,其面積分別為6.8×1.4cm2和6.6×1.4cm2。另一個紅陶盒(分類號2915),在其口沿處有1個缺失,其面積為9×1.5cm2,另在其口沿處又有6個小磕碰口,都需進行補配。
二、兩個紅陶盒的修復步驟
(一)斷碴處的清理與加固。
為了便于以后補配工作的順利進行,首先用手術(shù)刀、牙刷及軟毛筆等工具對該兩個紅陶盒的斷碴處進行了清理。手術(shù)刀用于清除斷碴處附著的堅硬土銹,牙刷用于清除斷碴細小凹坑內(nèi)的土質(zhì),最后再用軟毛筆對所有斷碴進行一遍徹底的掃除,除去斷碴上的浮土。
為了使這兩個紅陶盒補配后保存更加牢固持久,需對該兩個紅陶盒進行斷碴的加固,采用的加固劑是桃膠。首先將桃膠中加入清水進行熬煮,使其熬制成適宜的稀稠度。然后用自制竹刀挑取熬制好的桃膠,對斷碴進行批灌,此時要注意控制好桃膠的流量及方向,防止桃膠沾染到斷碴外紅陶盒的表面上,破壞紅陶盒實物的外觀。待第一遍桃膠批灌完成,桃膠半干后,迅速的進行第二遍桃膠的批灌,操作方法同上,目的是使桃膠充分的滲透入斷碴內(nèi),增加斷碴處的硬度。
(二)對缺失部位分步驟補配。
補配過程中選用的補配料是用泥土加桃膠調(diào)制而成的。補配工作進行前首先用剪刀剪取幾塊大小適宜的塑料薄膜,后將塑料薄膜襯墊于紅陶盒缺失部位的里面,使其固定好,此時在缺失的部位上就形成了一個空檔。隨后,用批刀挑取調(diào)制好的泥土補配料批制于缺失部位的空檔處,批制時要使補配料略高于周圍實物的隨型面,為以后的隨型打磨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chǔ)。在進行補配時為防止操作不當,而造成返工,浪費原材料,延誤工期。所以在補配過程中需進行分步驟操作,待一個缺失部位補配完且補料完全干透后,才可進行下一個缺失部位的補配工作,直至所有缺失部位補配完成(包括5個小磕碰口)為止。
(三)隨型修整。
待所有補料干透后,撕去襯墊的塑料薄膜,即可對所有補配部位進行隨型修整了。隨型修整時采用的工具有小型打磨機、手術(shù)刀、小銼子、粗砂紙、細砂紙等。首先,用小型打磨機將高出隨型面的部位進行大致粗略的磨除。(在用打磨機磨除的過程中要小心謹慎,仿制操作不慎而磨出低于隨型面的部位,給隨型修整操作帶來返工而耽誤工作進度)。隨后,用小平銼、三角銼等工具將打磨機磨除剩下的凸出隨型面的部位進行細致的磨除,同時也磨除打磨機操作時留下的有棱有角的切磨痕跡,使補配部位隨型順展。在銼制的同時也可結(jié)合手術(shù)刀進行隨型修整,手術(shù)刀特別適用于對缺失部位與實物連接部位的隨型割除。在進行以上所有操作時,一定要注意觀察實物,確保將補配部位的壁厚及口沿坡度全部打磨出來并與實物相一致。待以上操作過程完畢后,先用150目粗砂紙對補缺部位進行一遍隨型打磨,后改用1000目細砂紙對補缺部位進行第二遍細致的隨型打磨,使補缺部位平展,補缺部位的隨型修整工作即算完成。根據(jù)對實物的觀察,在紅陶盒外壁靠近口沿一周有一條陰刻紋飾,由于缺失導致該陰刻紋飾不全。在補缺部位隨型修整完畢后,可進行該陰刻紋飾的補刻工作。補配工作完成后,下一步可進行著色、做舊工作。
(四)著色做舊。
根據(jù)對該兩個紅陶盒實物的觀察,確定其陶質(zhì)色彩的情況下,用漆片稀料(無水乙醇加漆片泡制而成)加經(jīng)過研磨的相應(yīng)的礦物顏料,用4號油畫筆進行調(diào)試,待調(diào)試出的顏色料與該陶盒質(zhì)地顏色一致后,用9號油畫筆蘸取該顏料對該兩個紅陶盒補配部位進行嘣彈。待顏色稍干而未干透時,隨即用毛筆桿對已嘣彈過的地方進行輕微地碾壓,使已做過的顏色均勻、緊致而舒展,并與該兩個紅陶盒質(zhì)地顏色相融而達到一致。待該色完成后,用粗白布對已做過的部位進行揉搓即可。隨后在上次調(diào)試出的顏色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鐵紅及姜黃,用毛筆進行調(diào)制,使其與該兩個紅陶盒表面顏色達成一致后,即可用9號油畫筆蘸取該顏料,對所有補缺并已上過顏色的部位進行二次涂抹及嘣彈,待該層顏色稍干時,用棕老虎頭對其部位進行扎壓,使其顏色表面產(chǎn)生松質(zhì)的感覺。該步驟完成后,將該兩個紅陶盒放置于陰涼干燥處,使第二次所做過的顏色自然晾干。而后根據(jù)該兩個紅陶盒實物表面上呈現(xiàn)出有部分淺灰黑顏色的附色,基于以上的情況,用漆片稀料加入黑、白等研磨過的礦物顏料,并用8號油畫筆進行調(diào)試,待該顏色與實物表面上的淺灰黑完全一致后,即可用批刀蘸取少量的該色,對需著色的部位,根據(jù)實物上淺灰黑顏色分步的自然狀況,而進行有步驟的銜接與批制。待該此顏色干透后,對已批制過的部位進行第二次點綴式的批制,使該部位做過的顏色深淺有序即可。最后,根據(jù)該兩個紅陶盒外觀的陳舊狀況及觀感,用漆片稀料加礦物顏色調(diào)試出稀稠相宜的陳舊而臟土色的附著物顏色稀料,用12號油畫筆蘸取該色對所有補配而做過顏色的位置進行部分而少量的彈制,最終使補配后著色、做舊的部位與該兩個紅陶盒實物相銜接的部位、形狀及色感自然流暢而融為一體。至此,該兩個紅陶盒補配及著色修復工作即算結(jié)束。修復完成后的紅陶盒(分類號2914),直徑為13.1cm,高為3.4cm。另一紅陶盒(分類號2915),直徑為11cm,高為3.2cm。圖1給出了該兩個紅陶盒(北齊)修復完成后的照片。
通過對該兩個紅陶盒進行的一系列修復過程,使原先殘破、缺失的兩個紅陶盒恢復了其本來的完整面貌,有利于該兩個紅陶盒在文物庫房進行穩(wěn)定并長久的保存。當該兩個紅陶盒在展廳進行陳展時,通過對其進行的修復,使得該兩個紅陶盒具有更好的陳展效果,使觀眾能夠欣賞北齊的紅陶工藝及文化,為研究北齊時期紅陶類文物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實物資料。
(本文文物照片由牛愛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