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體素質是人的基本生命條件,是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物質基礎。但是,怎樣才能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呢?人類的體育實踐證明:體育鍛煉對人生理及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響。體育對人身、心與精神均衡發展的教育功能是其他任何藝術與教育活動所無法替代的。
關鍵詞:學校體育;健全人格
21世紀的競爭歸根結底即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質量的優劣好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決于人的體質的健康狀況。學生是推動祖國發展的不竭動力,所以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成長和幸福,更影響到整個民族國家的發展未來。
課余體育鍛煉是增強學生體質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所以學校教育中的體育教育具有促進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的責任和義務。因為大學教育階段學生的課程安排比較松,學生每周最多只有兩節體育課,短短的90分鐘根本不足以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所以,要努力地開拓第二課堂,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在課余時間參加體育鍛煉,通過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增強自身體質。
體育運動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增加對大腦氧氣與營養物質的供應,促使大腦發育生長。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大腦發育生長健全能使人的思維敏捷,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加速,記憶力增強,同時還提高睡眠質量,夜間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消除疲勞感,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
通過體育鍛煉,尤其是集體運動項目,可增加與人相處的機會,培養謙讓、互學互動、相互幫助、與人和諧相處、適應群體活動的能力,同時能體驗到參加集體鍛煉的快樂感受。
自我意識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與自我控制三種心理構成。體育鍛煉能夠:①提高自我認識,使自我感覺良好。能培養自我觀察能力、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能力。②能切實培養自尊、自信、自愛、責任感、自豪感與義務感。③提高自我控制,培養堅強意志的形成,能克服心理障礙,促進自主、自立、自強和對
自身言行的控制、監督能力,使個性得以完善。
在體育運動中會培養為達到某項運動指標,一定要克服困難,主動積極勇于取勝的信心。在競技體育中,沒有堅強的意志是很難奪取最后勝利的,要掌握某項體育鍛煉的技能,也是如此,如學習游泳、跳水、滑雪、高低杠等,必然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樹立了堅強意志的人才會成功。
體育鍛煉能提高心理素質,使得心理素質更趨于完善。通過教育與訓練,可消除心理障礙,學會在學習、生活、勞動、健體等社會環境中如何調適自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養愛護運動器材、公物、遵守紀律、自覺鍛煉、尊重他人,提高社會適應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注重身心健康。
通過體育鍛煉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可達到健康的目的,對人類的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主導作用。體育鍛煉對人體內各器官、組織、系統均產生促進其活動、增強其功能的功效,能強健身體;同時對心理健康產生了積極又具現實意義的影響,可開發、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完善個性,還能提高社會適應力。因此,為了健康,踴躍參加體育鍛煉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體育鍛煉有助于智力的發展和提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可以促進大腦的開發, 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更加集中,對外刺激的反映更加迅速、準確, 還可以提高人的視覺、聽覺、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神經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 促進神經系統功能的增強。體育鍛煉有助于情感與情緒的調節和改善。體育鍛煉不但可以轉移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 使人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而且不良情緒可以得到及時的宣泄。體育鍛煉有助于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和形成。在體育鍛煉中,要不斷地克服客觀困難和主觀困難,在戰勝自我的前提下,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觀方面的困難,就越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人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會經常因為工作,學習,人際關系等產生緊張、壓抑、悲觀等不良情緒反應。體育鍛煉則是調解不良情緒的一種非常適當的方法。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由于大腦處于較強活動狀態,體溫升高以及腦內啡肽釋放,可以轉移不愉快的情緒,擺脫痛苦的煩惱,振作精神。現代學生面臨學業考試、就業分配、專業選擇等方面競爭,很容易產生沮喪、抑郁、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使緊張情緒得到緩解,焦慮反應降低,改變不良的情緒狀態。
體育活動的集體性、公開性、競爭性使人與人之間不斷的溝通和交流。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產生了默契。特別是集體項目(排球、籃球、足球等)把每個人都融入到集體中。發揚了團隊精神,使自己心情舒暢,精神振奮,能增強社會交往能力,克服孤獨和寂寞感,培養團隊合作和適應能力。
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感情的整體評價。它是由許許多多的自我認識所組成的。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對身體表象的不滿意會使個體自尊降低,并產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癥狀。
適應環境的能力主要是指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具體表現為對氣候、水土的適應性及季節變化引起的一些流行性疾病的抵抗能力。適應能力的大小是身體狀況好壞的標志。經常從事體育運動,神經系統的功能得到提高,人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變的迅速而準確。體溫調節作用的增強有利于提高機體對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有利于培養克服困難的拼搏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科學證明,體育鍛煉是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增強體質的有效手段之一。良好的生長發育,正常的生理機能及將來能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是衡量健康的標準之一,人的健康狀況和未來工作的效率不單純取決于身體各器官或系統功能的相互協調,而應取決于整個身體對自然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長期系統、科學的鍛煉能使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得到提高。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不同種族的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除受制于不同的自然條件、生活環境、經濟因素外,在相當程度上與體育鍛煉息息相關。“生命在于運動”就深刻寓意了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曉琳.體育鍛煉與身心健康的關系[J].中國西部科技.2010(09) .
[2]田金華,趙慧芳.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的原因與對策[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6).
作者簡介:梁鷺(1985-),女 ,漢族,河南開封人,武漢傳媒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體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