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健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它在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因此,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中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基礎的培養變得越來越重要,于是信息技術課程應運而生。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在教授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學習電腦興趣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生;信息技術;培養興趣;寓教于樂
皮亞杰認為,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和中介,認識的形成主要是一種活動的內化作用。也就是說只有學生自己具體地和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認知。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的意識,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何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教學形式多樣化,課堂教學趣味化
“寓教于樂”是古今教育家一直強調的教育理念。計算機教師在設計和實施課堂教學時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將豐富多彩、趣味濃烈的電腦游戲帶到課堂中來,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教學中,指法練習又枯燥又疲勞,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產生厭煩心理。我就利用“金山打字通”中“青蛙過河”“拯救蘋果”“生死時速”等很多有趣的打字游戲,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打字練習,小組間的游戲比賽,既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二、精心設計任務,提供豐富學習資源
在整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任務設計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只有將任務設計好,才能夠實現最終自主學習的目標,所以在進行任務的設計時,應該根據學習目標進行相應的任務的設計,使得學生能夠在接受任務之后,老師為學生提供一些信息資料,使得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自己特有的思維進行發現和探索、創造。例如在教學,幻燈片《無人操作自放映》時,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給學生準備了豐富的圖片資源。收集了熱高樂園四大主題館:“叢林歡樂世界”、“巴厘島水世界”、“海底兩萬里”、“溫泉養生水世界”的代表圖片,制作成精美的自動放映演示文稿展示給學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圍繞教學任務,將學生分成四個組,每個組分一個主題資源,制作并完成自動放映的任務,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非常高,制作特別認真。完成后,指導各組展示自己的作品,由于有豐富的資源,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避免了因資源雷同而使學生產生倦怠感。學生在學習的目標的驅使下,能夠從一些教學資料中選擇一些比較有意義的學習方法進行相應的學習,最終形成一個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這種不斷地學習,學生就能夠養成一種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從學生現實生活中提煉教學資源
教師在教學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內容,可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提煉學生親身感受到的素材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鞏固,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實踐中去體會、驗證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例如,在教學《畫圖》軟件應用時,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每節課后布置學生回家觀察一種物品或建筑,然后在上課時利用電腦畫出來。由于是學生親自觀察體驗到的景物,因此畫的非常好。在最后一節課上,讓學生綜合所有景物,完成一幅《美麗的家園》作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很高。在教學完《用計算機寫文章》時,組織班級學生進行一場報刊制作比賽,學生認識到了版面設計、文字處理的重要性,在整個過程中就會非常注重報紙的設計。很多學生對信息技術中的藝術字、圖片裝飾感興趣,并進行自發的查閱書籍資料,或者向教師進行求助,制作出精美的報刊。學生在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過程中,會感受到成功或失敗,進而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
四、多元化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目前傳統的、單一的教育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信息技術教學的需要,想要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探究的能力,就要更新觀念,創設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地開發小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教師對于某一信息技術的操作方法理論進行講解時,可以利用共同探究式的方式,學生與教師共同推理,一步步最后得出結果,得出該操作的技巧和方法。這種師學共同合作進行研討的教學,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加深學生對該操作方式的印象,更能使學生在推理和探究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現代化國際港口中》一課時,便采用教師和學生共同推導探究的方式。在講解設置字體、字號、顏色等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菜單頁上找相關的按鈕符號,首先帶領學生一起把幾個相似的按鈕歸類告訴他們這些按鈕的作用,然后引導認識其他的按鈕,并一一進行相應的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見證每個按鈕和符號的應用,并在操作過程中穿插一些操作的技巧。最后總結出每個按鈕的用法,再布置給各小組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其加深這部分知識的操作技巧。
五、制作、使用課件,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因年齡等客觀因素自身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即便教師將知識完全告訴學生,他們也難以消化理解。所以,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的過程中,要充分深入地研究教材,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借助直觀形象的信息化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實現師生雙方的有效互動。例如,在教學《安全使用計算機》一課時,由于知識比較抽象,教材內容比較空洞、乏味,我就上網收集了大量的有關計算機安全以及病毒的視頻,圖片等資料,制作成課件,讓學生通過觀看,理解和掌握打造計算機安全環境的重要。特別是計算機病毒的知識,是本課的難點,看不見,摸不著,破壞力、危害性不易理解,通過視頻等課件,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和理解了。由于課件制作的形象、生動,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周勤.小學信息技術多元化教學策略實踐探析[J].才智,2013,22(12).
[2]王素珍.構建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J].考試周刊,2016(47):128.
[3]朱寬.游戲化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下旬,2014(22).
[4]李娟.淺談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現代教育研究,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