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明霞
黨報作為黨和人民群眾的喉舌,提升黨報溫度,堅持關注民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是黨報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關鍵。打造一張有溫度的黨報,黨報就要更加接地氣,更加貼近基層,多把視角對準一線,都把版面留給群眾,新聞報道才會更有媒體溫度,更加親民愛民,更加吸引人感染人,更加全面深入的體現黨的意志,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一、提升黨報溫度要關注民生
黨報的新聞宣傳,既要緊緊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要彰顯黨報溫度、民生情懷,基于這一辦報理念,寧夏日報把百姓滿意不滿意作為辦報宗旨,讓百姓關注的事情走上重要版面,讓老百姓成為黨報新聞的主角。《大愛王峰--記神寧煤業集團汝箕溝礦的一名普通共產黨員》就上了寧夏日報頭版頭條,在群眾當中引起極大反響。
寧夏日報從2009年起就開通新聞熱線,一直堅持到現在,敞開報紙歡迎讀者提供突發事件、救助事件、好人好事、趣聞等方面的新聞爆料,建立與百姓的良性互動關系,使之成為落實黨報接地氣,關注民生的有效載體。新聞熱線的開通,使記者瞪大了發現的眼睛,豎起了敏感的耳朵,大大拓寬了信息渠道,產生了一大批獨家新聞,推動各地各部門解決了許多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急難事。在2012年改版中,寧夏日報依據讀者需求,新增“百姓熱線”版,并開設“街拍客”欄目,面向讀者征集新聞線索、新聞圖片,刊發一大批事關百姓民生的新聞和時效性強的圖片,增強了報紙的親民性。“街拍客”在老百姓當中知名度越來越高。從2014年開始,寧夏日報在要聞版開通,通訊員特區專欄,刊發來自基層通訊員采寫的鮮活報道,還成立了通聯部,建立了通訊員隊伍,建起了通訊員QQ群,暢通了群眾在黨報上的發聲渠道。今年的寧夏日報再次改版中,應時代發展和讀者對經濟理財、法制、生態的關注度不斷提升,新增了“財富創業”版,“法治寧夏”版和“生態文明”版。
二、提升黨報溫度要服務民生
提升黨報溫度,黨報要滿腔熱忱地反映民生、服務民生,讓基層和民眾的聲音成為主流聲音,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幫!服務民生的前提是新聞記者不但有一雙敏銳的眼睛,還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如果只是浮在上頭,聽聽部門的匯報,看看部門提供的材料,你永遠抓不到“新鮮活魚”,但是當你做到居民家里的炕頭上,或者蹲在農民的田頭邊,他們才會把心里最想說的話倒出來,記者從而知道百姓在想什么,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因為承擔中央乃至自治區重大的政治報道任務,寧夏日報在頭版版面寸土寸金的情況下,仍然在“兩會”期間連續刊發《大武口民樂小區居民互遞溫暖的故事》五篇系列報道,分別報道了“餃子嫂”、“做飯叔”、“鑰匙哥”、“堅強媽”、“按摩姐”,這些普通人互幫互助的感人事跡,并配發他們的照片,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這是一組有溫度的報道,充滿著真情實感的文字,感動了眾多網友,網友的點擊量超過40萬人次。該系列報道由寧夏日報5人組成的下基層小分隊采寫,記者們與“餃子嫂”一起包餃子,并與“餃子嫂”一起到殘疾鄰居家中送餃子,聆聽并感受“餃子嫂”無私助人的情懷;聽著“做飯叔”炒菜的滋滋聲,采訪他5年來給癱瘓在床的鄰居王留根做飯的故事,報道見報后,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政府、宣傳部、殘聯以及企業家上門看望了文中主人公,并送去了慰問品和慰問金。
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塘南村6歲男孩王小鵬,被燒傷無錢整容一事,經寧夏日報報道后,引起全國熱心網民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王小鵬的父親王有貴共接到社會各界捐款50多萬元,并及時送王小鵬到北京接受整形治療,近期寧夏日報又連續刊發數篇關于盲童的報道,發起向盲童的愛心救助。
三、提升黨報溫度要做好輿論監督
當今,面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為媒體監督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很大空間,為此,黨報提升溫度一定要有所作為,既不能把輿論監督功能無限擴張,也不能把負面無限放大;既要抓關鍵、抓典型,又不能無原則的上綱上線。
黨報應該成為開展正面監督的一種方式,成為解決民生問題,促進和諧發展的工具。要有效規避失實報道,維護輿論監督的權威性;要抓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準確把握輿論監督的方向;要多利用黨報的自身功能,曝光問題,促進黨的隊伍建設;要在傾聽群眾呼聲的同時,通過輿論監督,把監督巧妙轉化為解決問題,推動職能部門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
寧夏日報改進輿論監督報道,開設專欄,緊扣社會熱點、百姓難點,從解決問題出發,幫忙不添亂,切實為黨和政府分憂,為市民百姓解愁。
銀川市民白先生向寧夏日報新聞熱線反映,“仙鶴樓水餃館一斤餃子60個,竟然少給9個。”很快,記者兵分三路暗訪仙鶴樓新店、仙鶴樓老店、仙鶴樓水餃館,發現銀川仙鶴樓餐飲公司旗下的這3家店出售的熟水餃均出現不同程度短斤少兩現象。很快寧夏日報一版刊登《仙鶴樓餃子被“仙鶴”吃了?》引起廣大銀川市民的高度關注。在輿論的壓力下,仙鶴樓餐飲公司立即整改,并向市民道歉。
寧夏日報一版刊發《“百年好合”擋住了啥?》這張監督圖片。圖片說明寫著:“當天上午,記者在麗景湖畔小區看到,先后有十幾撥近百輛空車從此經過,只見車輛前后車牌都被“百年好合”、“永結同心”等彩紙遮擋得嚴嚴實實,顯得十分刺眼,惹得行人指指點點。”為什么要擋車牌號?文中交待:“難道是公車為了躲避有關部門查處嗎?即便是私家車擋車牌,也是在逃避交警部門的管理。”顯然,這張監督圖片“麻辣味”十足,刊發當天接進了很多熱線電話,讀者紛紛反映“這個監督好。”很快,銀川交警部門出重手嚴厲打擊婚車擋車牌現象。
實踐證明,黨報只有不斷提升溫度,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極大發揮黨報的“耳目喉舌”作用,提高黨報的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劉云山.2011年8月9日在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視頻動員會議上的講話.
[2]李瑩.淺談新聞報道中細節的合理運用[J].內江科技,2013年06期
[3]亞凡.善于用細節去表現抽象的東西——漫談細節的作用[J].傳媒觀察,1914年07期
(作者單位:寧夏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