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騰
摘要:本文結合我的創作《“選錯了·纏綿”》從色彩與造型,色彩在雕塑創作中的裝飾性作用等方面,論述了色彩在雕塑創作中的作用和影響。如何完整有效的運用好彩繪裝飾語言直接關系著作品的成功與失敗,本文試圖結合自己的雕塑創作而展開對色彩在雕塑創作中的思考。
關鍵詞:雕塑創作;彩繪裝飾;色彩;表面機理
雕塑家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對所運用的材質有了相對較高的把控,對材料可能呈現出的肌理、色彩也有較深入的理解。現當代雕塑創作中,隨著化工材質的介入,以及藝術思考、情感、觀念表達的衍化。在當今的雕塑創作中,無論什么材質的選擇其色彩運用的也越來越廣泛。
一、色彩與造型
在當今的雕塑創作中,雕塑作品中有很多色彩的運用,雕塑本身作為三維空間中的實體存在,有時顏色對它來說會成為亮點,有些則會成為累贅。自古普遍認為在雕塑領域中色彩是為了雕塑造型服務的。雕塑是依賴于體積形體而存在的造型藝術,色彩與雕塑的造型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文藝復興都是以強調雕塑本身的形體為主要的創作因素,大多采用單一色彩材質以更好的襯托雕塑的形體與輪廓彰顯其自身的體量感和韻律感。
“雕塑的確從一開始就有了一種對顏色的不堅定的要求,但是其中的色彩因素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管理,沒有色調的融合和變化,從來不允許超出真實性的限制。”①雕塑創作中,形體、材質、色彩是實現作品完整呈現的重要因素。與平面的繪畫藝術不同,雕塑作為空間藝術更加強調對空間形體和材料的思考。而隨著雕塑創作的不斷推進與發展,彩繪裝飾語言(筆觸、肌理、色彩)在雕塑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非著色雕塑在藝術家創作之初便做出了預設,這種預設涵蓋了對所用材料表面肌理及顏色)。表面著色在通長意義上被看做是雕塑真正完成前的最后一步。
我個人認為雕塑創作時,對一些作品最終效果的預設,必須包含對作品表面肌理和色彩做出設想。也只有這樣才可能通過色彩的有效運用來達到加強作品的完整性傳達。
二、色彩在雕塑創作中的裝飾性作用
中國傳統泥塑藝術中對色彩的運用是廣泛的,從彩陶時期開始繪塑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兩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繪制”,中國的傳統泥塑自古就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說法,在泥塑的基礎上加入彩繪裝飾能夠有效提高雕塑表現力,例如增強體積感、拉伸空間、突出形象等等。 秦朝兵馬俑作為中國塑像的高峰,對色彩的運用更是嚴謹。我認為在陶制品兵馬俑上彩繪的目的是高度還原士兵著裝,表現出士兵氣質面貌,以達到它陪葬、守墓的作用。此時色彩的運用能夠更加有效地還原、再現客觀事實,進而達到創作與客觀事實高度相似的目的。這一目的也一直影響著后代泥塑創作,例如后期寺廟泥塑(靈巖寺、雙林寺)隨著世俗化的發展傾向,往往將現實生活中的人融入到宗教創作中,創作出很多擬人化宗教人物。從事繪畫的多為處在社會中上層的文人士大夫,而泥塑多為民間工匠從事。在為實現現實傳達、精神傳達的目的之下,彩繪與塑造的形體結合之后,達到了藝術創作的目的。而雕塑本身的價值并沒有被完全的重視起來,雕塑也沒有真正發展為一種專門強調空間的獨立藝術。所以中國傳統雕塑一直延續著“繪塑”的密切結合。
現當代雕塑創作中色彩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運用。進入現當代藝術創作之后,各種藝術流派風起云涌。立體主義、結構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極簡主義、超級寫實主義……眾多流派互相影響。并隨著科學技術的推動,雕塑創作實現了手段的多元化、材料的多樣化。彩繪裝飾在雕塑創作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且越來越為嚴謹。可將雕塑中色彩的運用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還原塑造客體固有色的色彩運用。尤其以制造極限逼真、還原客觀自然物的超級寫實主義的出現,色彩還原也成了其創作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這無疑推動了雕塑著色技術以及雕塑表面肌理(與雕塑作品自身相比,其呈現相對的平面性,這一點與繪畫語言中的筆觸相似)制造的進一步發展。客觀物體自身的顏色成了雕塑著色時的參照依據。如超級寫實主義雕塑家杜安·漢森、約翰·德安德列等。將雕塑著色推向了極致。另一類是藝術家主觀性的色彩運用。波普藝術中的雕塑創作可看做是這一類的代表。其更加強調視覺效果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從整體的藝術思想和表現上與之前的現代主義藝術有著明顯的不同。在色彩的運用上也進行了極大的推動。
三、色彩與我的作品選擇
首先說明我的畢業創作為何用兩頭變型的石頭獅子形體。石頭獅子是中國傳統中的一種瑞獸形象,正是因為它是傳統形象我故而要挑戰自己重新結構它賦予它新的情感與表達進而完全主觀化的創作,夸張石獅子的肢體與面部表情賦予它擬人化的形象打破常規改變石獅子應有的形態、肌理、顏色。
在制作雕塑過程中,經歷過選擇材料的糾結,在金屬鐵絲網、泡沫、樹脂材料前糾結很久,這其中的因素是,材料是否結實,材料是否有型,材料是否可在制作過程中加入新的靈感進行變動再造處理。然而最終決定用泥巴來塑造形體畢竟這個材料在制作過程中可調可控可加可減。對于泥塑表面肌理塑造我并沒有做的很光滑而是有舍有得找高點填充泥巴追求自然塑痕。本次泥稿制作唯一失誤的便是忽略細節, 在泥稿制作中拋棄了傳統石頭獅子身上所存在的紋飾與細節這一點也是在創作途中令我所遺憾的。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能夠進一步將細節進行更深入的刻畫。
表面借以棉花的雪白色彩感覺和棉花燒焦后遺留的焦灼感,用這兩種顏色表達我對出傳統事物在當下生存現狀的感受。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中國美術簡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約瑟夫·曼卡、帕特里克·巴德、薩拉·科斯特羅編著,何清新、趙克、閆愛華、 胡文芳、金又琳、張燕根、申雪鳳、申嘉龍譯:《大師雕塑1000例》,廣西美術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