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京舟
【摘要】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投資開發境外項目越來越多,但是伴隨著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的快速變化,外管政策更加嚴格,資金出境面臨各種風險。本文主要探討在滿足外管政策的要求下,如何開展境外項目的融資,解決境外項目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資金問題。本文首先闡述了拓寬中國企業境外項目融資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其次,對境外項目現有主要融資方式及要點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境外項目可以努力嘗試的融資方式。
【關鍵詞】境外項目融資;外管政策;融資方式
【中圖分類號】F275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越來越多的企業響應國家號召,開始積極“走出去”,拓展海外業務。“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促進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公路、鐵路、港口、電力、通信等多個領域的基建大項目是該戰略前期的主力軍,而這類大項目的最大特點就是期限長、資金需求量大,有的甚至經濟效益不高。故此,資金來源穩定且低成本則是境外項目成功的必備條件,然而當前面臨的現狀是“走出去”企業融資難、跨境資金流轉難的問題。如何解決資金的問題,關系到企業國際化戰略的成敗、關系到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是否順利實施。
一、拓寬中國企業境外項目融資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國家外匯管理政策的趨緊
從2016年初起,隨著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的變化,外匯儲備縮減,國家外管局逐步加強了外匯管制政策的執行力度,國家外匯管理部門秉持“擴流入、控流出、降逆差”的監管態度,進行窗口指導,對于大額外匯出境都需要先去外管局溝通,強化外匯管控;同時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嚴控境外投資項目的類型。故此對國內企業已投資的境外項目,尤其是以前依賴國內母公司資金持續支持的境外項目加大了難度,增強了跨境資金出境的困難,增強了項目風險。
(二)國內融資難成本高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增速放緩;同時隨著貨幣政策由穩健偏松逐漸朝穩健中性轉變,加之為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以及配合“脫虛向實”強監管政策的推進,市場流動性在2016年末開始至2017年上半年呈現出階段性緊張局面,資金流動性偏緊,貨幣市場利率明顯上升,企業融資成本高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
在國家外匯管理政策趨緊及國內融資難、成本高的大環境下,企業積極拓展境外項目的融資渠道,拓寬跨境資金流轉途徑顯得十分迫切。
二、境外項目現有主要融資方式及要點分析
(一)當地金融機構信貸融資
該種方式是境外項目融資的最理想方式。當企業走出去以后,前期資金可能需要集團資金的支持,但是能在項目所在地尋找金融機構融資自力更生才是企業走出去在境外市場長久發展之道。剛開始做境外項目時,一般可以利用項目作抵押等方式向金融機構融資,獲取項目后續的開發資金。當企業在境外做出了口碑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之后,可以和合作銀行商談信貸融資,降低風險。該種方式在前期一般需要配合總部的支持,需要總部提供各種方式的增信措施(例如總部提供支持函、安慰函等文件),以便消除信貸融資中金融機構的顧慮。
(二)內保外貸融資
該方式一般在境內由母公司或金融機構提供擔保,中資銀行的境外分支機構或當地外資銀行為境外子公司提供貸款的融資方式。此方式在第一次走出國門的境外項目中應用比較普遍。內保的形式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是境內的金融機構提供擔保,該方式主要用于企業初次去新拓展的國度或地區開展項目且境外項目所在地金融機構對企業及其母公司認知度較低的情況。該種方式按照規定必須要去外管局進行備案登記手續,境內外金融機構才能提供融資。由于國家近期對境外部分行業(例如房地產、娛樂項目、體育俱樂部等)投資的限制,上述行業中的境外項目的擔保在外管局備案登記也較困難。
第二種是境內的母公司提供擔保,該方式主要用于境外項目所在地金融機構對企業或其母公司有較高的認知度的情況。該種方式按照規定也應去外管局進行備案登記程序,但是由于其不涉及需要國內金融機構出具擔保文件,故此如果國內提供擔保的企業知名度較高且配合著境外項目的較好的效益情況,境外金融機構可能不需要國內企業的擔保去外管局備案,也能提供貸款,該擔保存在的隱患即是對金融機構而言,當借款人無法按期還款,當金融機構要求國內企業償還借款時,還款資金通過外管局正常渠道可能無法出境。故此該種方式一般配合著境外項目的相關增信措施同時進行。
(三)境內企業為境外項目提供放款支持
境外放款指境內企業(金融機構除外)在核準額度內,以合同約定的金額、利率和期限,并以自有外匯資金、人民幣購匯資金或經外匯局核準的外幣資金池資金,通過結算銀行,將人民幣資金或經企業集團財務公司以委托貸款的方式通過結算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借貸給其在境外合法設立的全資附屬企業或參股企業。
此種方式即為境內母公司或關聯公司為境外項目公司提供借款,此方式需要在商務部、發改委、外管局履行相關的審批備案等手續,需要時間較長,且受政策性的因素影響較大,同時外管局的境外放款額度經常受限,主要適用于國家鼓勵支持“走出去”的大型央企的鼓勵類項目。
(四)境外發債融資
1.直接發債。中國境內注冊成立的企業直接去境外發債,發債主體是中國境內企業,也是直接持有主要業務和資產的主體。
2.間接發債。中國境內企業的境外子公司在境外發債,發債主體為境外子公司,通常情況下是SPV(專為發債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中國境內企業通常是持有主要資產和業務的主體,境內母公司為發債提供擔保或信用支持。
3.紅籌公司發債。中國境內企業的境外紅籌公司在境外發債。該境外公司為持股公司,持有、控制在中國境內的擁有主要資產和業務的公司,境外公司的最終控制人為自然人或者中國境內機構,但由于其發債主體在境外,主要業務和資產在境內,有時也把其歸入間接發債。endprint
境外發債融資受國家的外管政策和金融政策等多方面的影響,須滿足特定要求方可實施,且對企業實力的門檻較高,需要提前籌劃,時間較長,但是成本較低。
三、境外項目可以努力探索嘗試的融資方式
除了上述現在常用的融資方式以外,我國企業如果想在境外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過度依賴國內資金來源的問題,在境外自身造血,當地融資。企業可以努力探索以下方式進行融資的可行性。
(一)深挖當地金融機構,探討利用國內的融資方式和當地金融機構合作
企業要在項目所在地扎根持續發展項目,如果僅靠國內母公司的資金支持是不可能持續做大做強的,必須和當地金融機構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
我國境內企業融資方式較多,某些行業領域更是呈現出十多種融資方式,這些方式在境外許多國家都沒有開展或推廣。
當我國企業在境外有了項目以后,隨著合作的深入,可以引導當地金融機構嘗試使用在國內經常使用的但是在境外尚未開始或剛剛起步的融資方式,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選擇國內對應的融資方式和境外項目嫁接,努力進行融資創新。
如嘗試項目信托融資、公司債、夾層融資、售后回租式融資租賃、債權轉讓、應收賬款收益權轉讓、特定收益權轉讓、銀行承兌等方式。
通過這種引導和嫁接,拓寬融資渠道,解決對國內資金來源過度依賴的問題。
(二)保險融資
近年來,國家對保險資金的監管政策逐步放開,險資成為資本市場的一股新生力量。隨著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改革的深化,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明顯拓寬,配置方式趨于多元,保險不但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資金提供者,而且可以緩解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
保險資金相比銀行、證券、信托的資金而言,一般是長期資金,通常規模較大,來源穩定,這些特征讓險資更適合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長期資本。
保險資金是為賠付和保險到期抵付提取的準備金,通常是要追求絕對收益,不能過度追求收益大的產品。將保險資金專項用于國家的戰略項目,不僅有利于提高保險資金的運作效率,而且可以緩解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
從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來看,保險資金的長期性、低成本性、低風險偏好性,與PPP項目的長期合作性、低利潤性、政企合作性都具有天然匹配性。
有風險的地方就有保險的存在價值和發揮空間。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支持下,保險作為一種分攤風險的金融工具在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中無疑將發揮獨特作用。
故此我國企業境外項目可以大膽探索利用保險資金進行融資的可行性。
四、總結
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我國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去,境外項目將日益增多。我國企業想要在境外落地生根、做強做大,其中一點就是必須在境外解決發展所需的資金來源,必須融入到境外市場所在地,和當地金融機構溝通融合,不斷地通過金融創新,探索出符合當地特點的融資方式,解決現有境外項目過度依賴國內資金支持的現狀,開發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在境外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
主要參考文獻:
[1]任俊元.境外融資探析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4,(03):81.
[2]許洪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境外融資方式[J].經濟研究參考,2016,(25):17-22.
[3]顧曉燁.我國企業境外融資及資金回流模式探討[J].中國市場,2017(12):130.
[4]李魏晏子.境外融資新通道[J].上海國資,2014,(03):82-83.
[5]田國立.踐行開放發展新理念 助力“走出去”企業境外融資[J].中國銀行業,2016,(01):8-11.
[6]祁雄.境內企業跨境融資面臨的主要難題及解決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17,(05):54-58.
[7]忻志紅.商業銀行內保外貸產品可行性分析[J].現代商業,2017,(14):98-99.
[8]交通銀行總行管理培訓生課題組,藍天旻,秦夢.中資銀行境外融資呈現新趨勢[J]. 中國銀行業,2016,(11):56-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