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婧+何玉
【摘要】進入21世紀,各種原因導致的財務造假案在各國從未停止過,而且這種現象在當今市場上越來越嚴重。以日本東芝長達8年虛報利潤的造假案例為切入點,通過研究日本東芝的造假動因,進而提出我國企業防范財務造假的措施:樹立風險管理理念;完善內部控制職能;改革公司內部治理結構;高度重視外部審計;完善會計法律法規,加大懲治力度;加強對投資者判斷能力的教育,盡可能減少財務造假的發生,促進市場秩序的平穩運行。
【關鍵詞】財務造假;東芝公司;我國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5
一、引言
本世紀伊始出現的大批國內外企業財務造假案引起了社會的重視,企業會計的誠信問題自此成為國際的輿論熱點。美國能源巨頭安然、英國零售業之首TESCO、日本奧林巴斯等著名上市公司相繼爆出的丑聞,無一逃脫了來自會計造假的審訊。2011年在全球醫療器械領域頗受好評的日本奧林巴斯被公之于眾的財務造假案似乎并沒有給東芝敲響警鐘。每年財務造假案源源不斷,不僅損失了投資者的利益,也減損了公司多年營造的聲譽。上市公司的造假必然造成市場資源分配的不合理,極大的遏制了證券市場的良性發展。本文通過對日本東芝長達8年虛報利潤的造假案例的分析,有助于規范企業的操作行為,防范我國企業財務造假,從而引導市場的良性發展,保護投資者權益。
二、日本東芝財務造假案例分析
(一)東芝財務造假始末
2015年2月,日本證監會收到東芝員工舉報并暗中調查后,警告東芝當局管理者存在會計違規問題。同年4月3日,東芝公司自主成立了特別調查委員會,針對一部分基礎設施工程進行調查。進入5月,東芝取消公開2014財年的盈利預期,同時披露下調2009~2013財年的利潤548億日元。從5月8日起,特別調查委員會將調查范圍延伸至工程推行基準等四個方面的會計處理。7月20日,日本東芝公司接受了第三方委員會的會計業務違規報告。該報告揭露自2008~2014年度的4月至12月,東芝財務“注水”的稅前利潤達到2 248億日元(約120億人民幣),該期間內東芝違規虛報金額超過稅前利潤的30%,范圍波及有關PC、半導體和電視機的主導產業以及通訊業務。
12月7日,日本證監會按照《金融商品交易法》建議日本金融廳對東芝的財務造假開出73.735億日元的罰款,歷屆三位社長及相關負責人也將面對刑事指控。
(二)造假動因分析
東芝公司是個有140余年歷史的著名跨國企業,生產范圍從家用電子產品到核能科技,無論是歷史還是范圍都足以讓人敬佩。自從2015年被揭露長達7年、跨越三代財務造假,這個“好孩子”的形象一下跌落到谷底。東芝的財務丑聞被公之于眾并非偶然,其背后深藏著根深蒂固的作案動因。
第一,領導者專權“統治”。從西田厚聰到田中久雄的三代領導人無一例外的喜歡數字游戲。東芝的領導者不僅具有好高騖遠的行為作風,在戰略選擇上也存在著指導性錯誤。自從2008年東芝執行了“選擇與集中”的經營策略,完成不了指標就難以生存,導致各公司只能在財務報表上做手腳。東芝領導者的集權統治,也是導致東芝大廈坍塌的根本原因。
第二,企業文化的缺失。日本企業講究“忠誠”二字,一旦不服從就難以在企業生存。正如上文說的東芝領導者大權獨攬,東芝內部也存在下級不能忤逆上級領導者意見的、森嚴的等級文化。日本的企業文化同中國類似,在職場上都忌諱下屬與上司發生沖撞,也不喜越級反映問題,上司對員工的信賴及認可關乎成員在本企業職場的未來前景。企業文化與管理層的行為作風息息相關,東芝領導人的專權難免會造成企業文化基因的缺失。
第三,內部審計的失靈。盡管東芝率先創設了公司內部的審計委員會,并具有一定數目的獨立董事,但內部審計部門卻向公司的總裁報告,且沒有接觸董事會的常規渠道。身兼三職的東芝前審計委員會會長久保誠在審計意見出現分歧時也向公司妥協,接受了不合理要求。同其他大型企業一樣,東芝的內部審計機構也采用員工輪崗制。實際上,這種輪崗制在審計時極易受個人主觀因素的干擾。
第四,治理結構的偏離。在21世紀初,日本就增加了公司內部須設立一定數量的外部獨立董事的規定,禁止外部獨立董事公司間存有資本或業務聯系的相互委任,限制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兼容性。2005年6月出任東芝前任全球總裁的西中厚聰同時擔任董事;8名董事中有3名外部董事不具有會計專業背景;監事會同內部審計人員輪崗制類似,部分監事來自企業的不同管理部門,對事項的認定同樣受個人情感因素的干擾。東芝雖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體系,但是其實際執行力卻徒有其表,并非制度所述的那般科學。
第五,外部審計的失職。外部審計的主體是獨立的審計機構,主要是以會計師事務所主導進行的審計行為。負責審計東芝的是日本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安永的新日本會計師事務所。早稻田大學的Yoshinori·Kawamura教授稱,日本公司難以聘用到優秀、高質量的員工是由于工作環境的高壓力和不匹配的工資收入,政府增加審計監管并沒有改善這種艱難的境地。日本的注冊會計師在大型跨國企業面前處于絕對劣勢,主要受公司高管、股東以及日本政府的制約。高管及股東不希望由于審計意見導致資金的損失,而日本政府更不希望當地的大型企業因此倒閉。在三方面的作用力下,注冊會計師為了個人發展難以出示真實的審計意見。
第六,政府“無形的手”。在日本,政府這雙“無形的手”時刻扶持著國民支柱企業的發展。對于政府來說,東芝掌握的核電業務至關日本國家安全,東芝的振興與否事關日本當局政府的發展。對于東芝這種大型國民企業的隱藏賬目、美化業績的問題,政府一般不管不顧、放任自由。政府這種無形的“支持”也放任了東芝膽大妄為的做法。
(三)造假的手法剖析
東芝的作案手法并不復雜,主要是利用不恰當的收入確認原則、資產減值的確認和計量、不恰當的損失計提等方法進行賬面上的修改,達到盈利的目的。下文將東芝的造假手法分為三個主要方面:endprint
一是改變收入、成本和費用的確認時間和金額。這8年來,東芝員工的會計造假技巧稀松平常,先確認收入和成本,后確認費用和損失的手法。東芝采用的“完工百分比法”,使工程推行基準中出現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估計工程成本總額同實際發生不一,和未計入當期損失等的現象。東芝的種種行為早已違反了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對此方面的規定。除此之外,東芝的財務人員為了達到上級布置的利潤目標還長此以往的將當年的損失遞延、利潤透支至第二年。
二是資產減值的濫用。2011年的日本地震導致東芝子公司西屋核電業務嚴重受損后,東芝并未在下一年度財報中公布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東芝于2015年11月17日在東交所的指示下,才對外公布其2012、2013年度合計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約1 500億日元。東芝濫用資產減值損失的手法,實際上說明東芝在公司經營中已經面臨了不利的外部環境和一定的經營逆境。此外,倘若公司進行巨額資產沖銷一般是在持續虧損時期,而非首虧年度。
三是隱瞞經營重大事項。對于業務經營的虧損以及內部會計違規問題,東芝對其加以隱瞞。東芝管理層在經營和投資失敗時,通過費用轉移虛報主營業務的利潤。調查委員會表示PC部門涉嫌“壓貨銷售”,簡單地說壓貨就是長期無法銷售和周轉的商品。東芝的PC部門在季末時抬高價格將零部件賣給廠商,差價由PC部門支付。為提升該季度的業績和盈利,該部門并未將支付的差價計入成本。從2008年開始造假初始到造假手法破敗,東芝的股價一路走低。東芝隱瞞經營的判斷失誤,欺騙消費者、投資者的信任,企業帝國的盛“市”一去不復返。
三、防范我國企業財務造假的措施
對于市場上大型企業來說,賬面上少許的粉飾不是難事,就算被內外部審計出來也不是大麻煩,畢竟還有政府撐腰。對于社會公眾來說,只要不影響自己的生活,對企業的會計造假行為都會比較寬容。近些年來,從美國的安然事件到日本東芝的財務丑聞,都沒能給企業和政府敲響警鐘。下面筆者從如何防范財務造假入手,進而提出我國企業預防財務造假的措施。
(一)樹立風險管理理念
如今處于經濟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企業面臨的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雙重背景,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隨之增加。企業若想立足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潮流,對風險進行全面的評估,利用危機控制的方法來重視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風險防范不僅是企業高管的責任,上至高級管理層下至基層員工都應樹立風險意識,以及防范風險的重要性。內部危急控制和管理體系的重點在于員工的執行情況。企業不僅要具有風險防范的意識,而且要把風險規避的工作落實下來。同時,善用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可以提高內部風險管理能力,能及時、準確、合理的應對風險。
董事會加強企業管理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每周擇一時間進行風險防控的實戰操作,加強對各類風險的評估。管理層針對各部門情況分別下達風險管理的指標,定期組織部門員工參與風險防控的考核,將理論與操作共同計入工資績效的考評內容之一,以此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
(二)完善內部控制職能
當會計造假發生之際,人們常常責備外部審計和監督部門的失職。但是眾多造假案例告訴我們,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出于企業自身的問題。為確保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政府應強制規定我國上市公司提供并在公司網站上對“內部控制報告書”進行實時披露,并根據公司類型于每個會計年度或每季度對公司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
定期組織董事和股東進修高校的企業管理和公司財務課程,加強識別、管控能力;建立企業內相互監督制約的內控評價體系和審計體系,保證審計和監督能夠真實有效地運行;對于信息溝通,為保證上下級意見溝通順暢和避免“絕對服從”的發生應建立匿名信箱,下級員工遇到不公平對待和腐敗現象時可以將意見投入信箱,可直接傳達至高級管理層;對于各部門尤其是審計部門,做好本職的同時增強風險意識,慎重作出職業判斷,股東積極對待各部門反映的企業經營和財務問題。
(三)改革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上層的管理不善直接作用于下層的行為導向。歷史證明,不加大對公司的監管和治理的代價是沉重的。我國董事會改革應在目前累積的經驗成果上向海外企業學習優秀的治理經驗。在21世紀初,日本就增加了公司內部須設立一定數量的外部獨立董事的規定,禁止外部獨立董事公司間存有資本或業務聯系的相互委任,限制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兼容性。首當其先,加大董事會的責任與懲罰力度;以公司規章的形式賦予外部董事在財務監督、行政任命、戰略決策等重大事項決策權和參與權,不讓外部董事制度形同虛設;獨董的人數不得低于董事會成員的1/2,聘請的獨立董事的必要條件是從未擔任過本公司及子公司的管理層人員且不能來自關聯企業和銀行。一旦董事會的決定違反公司章程甚至國家法律及相關政策,輕者罰款,重者剝奪權力并對其提起行政訴訟。
正如生物鏈一樣,董事會不可永遠位于企業的頂端,因此一定要有監事會的制衡。監事會的存在是企業內部監督最為重要的一環,監事會職能的有力行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企業各部門的工作,也能夠顯著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的質量。為防止監事會形如飄渺,企業應給予監事會監督、獨立審計、報告等權力。第一,強化監事的地位和權限,監事會的地位等價于董事會在公司的地位,并賦予監事會代表公司起訴董事的權力;第二,重新設立監事的選拔制度。采用5年任期制,采取輪任制度,監事之間不得再次擔任。告別監事來自內部員工的做法,采用對外選賢舉能、公開招聘的方式;第三,強化責任。當監事由于未能實施監督職權帶來的公司過失,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四)高度重視外部審計
我國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因為成立時間較短,缺乏對外部審計重要性的正確認識,但是有些歷史悠久的大型企業也輕視外部審計存在的意義。不光是企業需要正視重新審視外部審計的作用,會計師事務所內部也要打起精神。企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外部監督對其的約束,外部監督的實施少不了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與監督。為避免企業發生不規范行為,就此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負責企業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采取審計師輪流審核的制度,防止審計單位與公司相互勾結。對于我國大型企業,引入外國國籍的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并由我國政府保護其人身自由和安全;二是提高對審計的重視。當地政府與注冊會計師協會共同組織開展對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教育交流會,傳授實用的財務知識和常見的財務風險;三是加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懲罰。對于輕視審計或者違規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造成的審計失敗,證監會應當依據被審計單位的違規金額的比例以及影響程度對會計師事務所收取罰金,進行嚴格處理。增加外部對事務所的行為約束,提升審計風險程度;四是增加審計的透明性。一旦審計單位接收公司的業務,就應當及時在網絡上公布。對于審計過程中發現的不合理賬目和重大事項,及時通過網絡進行披露。政府針對信息透明公開的審計單位應當匹配相應的保護措施。endprint
(五)完善會計法律法規,加大懲治力度
從國外安然、奧林巴斯到我國銀廣廈相繼浮出水面的財務造假事件,都給相關國際市場的證券管理部門狠狠敲了一棒。我國的政府相關部門及公認會計師協會為防止會計造假的進一步出現,應當盡早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會計行為的規范,應著眼于其專業性的內容,并依據我國有關的會計經濟條例進行行為上的約束。反之,不屬于會計行為范疇的其他行為,則不為其法規條例所規制和制約。
政府監管部門、注冊會計師協會與金融機構等共同協商,不斷填補現有的企業會計制度體系存在的缺漏,用強制的手段增加企業信息透明度,嚴格制裁不規范信息的披露者和不真實信息的操作者。相關監管部門按照法律規定和職務要求對企業的賬目執行核查,對于隱藏真實財務狀況的企業處以懲罰,增加違法難度和懲罰金額。若想加強外部對企業的監管,媒體力量自然少不了。證監會應當在官網建立專門用于媒體發布質疑信息的版塊,并設置專門團隊對信息進行核實。
(六)加強對投資者判斷能力的教育
上市公司的資金多寡與其投資者的投資密切相連。市場中的中小投資者隨著信息化和國家經濟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多。多數中小投資者相對來說不具有理財意識和分析財務的能力,少部分投資者持有投機心理和從眾心理。投資者會影響股市走向,信息不對稱以及虛假的財務信息影響著雙方的判斷。國家保障投資者利益的同時也要引導投資者避開股市陷阱,保護自身利益不受損害在社會主義市場中尤為重要,以下提出兩點:針對中小型的投資者,聘用專業講師在流量大的財經網站專設股市教學視頻的版塊,普及財務分析的知識,鑒別上市企業的營業風險;針對大中型的投資者,需要灌輸理性投資的理念。政府投資成立民間投資者協會,定期對投資心理、投資知識等進行教育。
保護投資者的權益固然重要,與加強教育相結合才能治標治本。雙向引導市場的綠色投資,對避免雙方盲目判斷具有重要意義。讓企業意識到只有進行實打實的經營,不靠歪門邪道修改賬目、撈取資金,才能夠獲得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市場的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王麗萍.萬福生科財務造假案例分析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4:1.
[2]何朝妮.財務人員舞弊動因分析——來自東芝公司的資料[J].時代金融,2016(8):48-49.
[3]理查德·錢伯斯,肖競.東芝帶來的教訓:當內部審計陷入企業丑聞[J].中國內部審計,2015,(10):102-103.
[4]田泓.東芝財務丑聞凸顯日本企業治理困境[N].人民日報,2015-07-27(022).
[5]東芝財務丑聞的隱喻[J].中國總會計師,2015,(08):150-151.
[6]戴德明,毛新述,鄧璠.中國虧損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行為研究[J].財經研究,2005,31(7):71-82.
[7]肖光紅.企業內部控制基本理論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13.
[8]儲旭.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及其治理研究[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05:36.
[9]張麗.我國上市公司利潤操縱及其防范措施[J].時代金融,2006,(10):86-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