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勤
摘 要:紫砂藝術在歷史上之所以能夠形成獨特的藝術傳統,是因為文人與藝人的合作,使作品不僅工藝精湛而且還蘊含著濃郁的文藝氣息。成熟的紫砂壺藝術風格應該就是“文人壺”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造型;工藝;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042-01
說起宜興紫砂與書法、繪畫,就會使人聯想起壺上的刻字、刻畫裝飾,認為這就是文人參與紫砂壺藝的形式。我們紫砂壺中有一款式叫“東坡提梁壺”,想穿就是宋代蘇東坡在宜興教書時,根據紫砂材質的特點設計而成的。雖然這是一則民間傳說,但該壺的造型端莊穩重,壺身圓潤飽滿,提梁凌空飛掛,氣韻不凡,頗有蘇東坡書法渾樸大度的氣質和韻味。
藝術是相通的,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真理,紫砂與書法、繪畫有著藝術上的共通之處。書法藝術講究和強調線的表現力,它在藝術特征方面與紫砂的聯系初看似乎不相關,實際上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首先,從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征來看,它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再現與表現、狀物與抒情相統一的藝術。它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來自自然形象而又遠離了自然形象。人們將自己的精神意蘊、生命情絲、審美趣味化為或縱或收、或枯或潤、或粗或細、或剛或柔的線條,并通過這些筆墨線條的枯潤、濃淡的個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審美經驗?!霸谠煨瓦^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筆力融合在一起活動著,筆所到處,無論是長線、短線,是短到極短的點和由點擴大的塊,都成為感情活動的痕跡”。中國古代美學家對書法的這種特性早有精辟的論述。漢代的揚雄在《法言》中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蔡邕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唐代孫過庭認為書法藝術可以見出書法藝術家的情感,即“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回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筆,言哀己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壺如“字”也,如我們可看到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高莊合作的“提璧壺”,以其嚴謹的法度、“黃金分割”的比例、清雅順暢的線條,而讓人愈看愈美,顧景舟壺藝的精華之處就是追求“骨法用筆”、“氣韻生動”。欣賞顧景舟大師的“提璧壺”尤如欣賞書法藝術中的范本,《柳公權》字帖,如果以擬人化的手法來表達,可以說你面前站著的就是一位古代書生,一派儒雅之氣。
紫砂與繪畫無論是從藝術本質、特征,還是從表現手段來看都有共通之處。繪畫藝術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講究“骨法用筆”、“畫龍點睛”,著重形象的刻劃和意境美的追求,講究兼工帶寫,以渾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蘊藉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大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創作原則,強調藝術家要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創作營養并反映生活。繪畫藝術所要求的這一切,紫砂藝術無一例外地要遵循。
當代大師蔣蓉在壺藝方面的創意更與中國傳統花鳥畫有著共通之處。她說:“創作作品要吸取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營養,博采眾長,賦泥土以生命。如創作“荷花茶具”就是在盛夏時細心觀察,采來荷花觀察它的形狀、筋絡、色澤,在模仿中注意觀察形與神的關系,強調形似,又需神似。蔣蓉的壺藝創作經驗與中國畫家到野外、到生活中去寫生是何等的相似。
進行一番探索研究,書畫創作和紫砂造型中確有一定的聯系,書畫的形態也可融于紫砂壺的創作中,使其更加具有靈性。于是在創作中特別注意紫砂壺身筒與壺嘴、壺把之間線條的連貫與順暢,壺身、壺蓋、壺把、壺嘴雖然是壺的四個部分,首先他是一個整體,整體美的要求就必須像寫書法一樣,一筆下來不能斷,要一氣呵成、流暢爽快,因而在制作時特別注意上下銜接過渡的自然,另外身、蓋、把、嘴的比例也像書法“橫”、“豎”、“點”、“捺"的長短要恰到好處。這樣的壺,不論是圓器、方器放在收藏者面前,就像一件書法作品那樣順眼,自然會百看不厭,愈賞愈美。
紫砂壺的造型藝術不論是光素器、花器、方器、圓器還是筋紋器,不管是傳統造型還是現代派,都要有一個法度的問題。
這個法度,某種意義上來講和繪畫一樣,第一要立“意”,意境高作品自然出手不凡;第二是謀篇,所謂謀“篇”,就是追求整體美,壺與畫一樣要把握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當空則空,當滿則滿,虛實相交,自然和諧,造型上能達到這種境界,作品自然美不勝收;第三要做到“認真”,像繪畫一樣,每一筆下去都要認真用心才會出好畫。
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諸多寶貴的資源,我們在探索中成長,紫砂之美難于書畫,如若可將兩者完美結合,也是藝術的另一種表現這就是紫砂藝術和中國傳統書法、繪畫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陳傳席.紫砂精壺品鑒[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2]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辭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3]顧景舟,徐秀棠?.宜興紫砂珍賞[M].香港:三聯書店,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