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璇+趙春花
摘 要:簡·奧斯丁的作品多以描寫英國鄉紳家庭女青年的婚姻和生活。奧斯丁前期的作品都體現了物質以及理智在婚戀中的重要作用,而在其后期作品中卻傳達了一些明顯的變化。本文以其婚戀觀的轉變為契合點,從《理智與情感》和《勸導》兩部作品出發,分別從擇偶標準、婚戀幸福核心、女性在婚戀中的地位三個角度來深入探討其婚戀觀的轉變:愛情和品行高于金錢和門第,感性超越理性,兩性平等取代男尊女卑。
關鍵詞:簡·奧斯丁; 婚戀觀;轉變;原因
中圖分類號:I56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059-01
簡·奧斯丁的作品主要是探索青年女主角從戀愛到結婚中自我發現的過程,作品中所傳達的婚戀觀清晰、明確。簡·奧斯丁的作品一直為國內外學者所廣泛研究,《理智與情感》和《勸導》也不例外。國外學者們主要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抑或是深入探究作品的寫作特點。而國內學者對《理智與情感》《勸導》的研究則主要集中于其寫作風格,女性意識以及婚戀觀。綜上所述,國內外雖然對這兩部作品研究甚多,婚戀觀方面也有不少學者涉及,但鮮有學者結合這兩部作品對簡·奧斯丁婚戀觀的轉變進行清晰明確地探討。而《理智與情感》和《勸導》作為簡·奧斯丁前后期的兩部代表作,對于研究其婚戀觀的轉變是極具參考意義的。本文從簡·奧斯丁前后期的兩部代表作出發,旨在探究簡·奧斯丁前后期婚戀觀的轉變。
一、 擇偶標準重心的轉移
在擇偶重要標準問題上,從《理智與情感》到《勸導》體現了奧斯丁認為愛情內在高于金錢門第的轉變。
在《理智與情感》中,金錢與門第是擇偶的重要標準。這一點在瑪麗安婚戀情節的安排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威洛比和瑪麗安的交往過程中,瑪麗安與威洛比志趣相投,在精神上十分契合。兩人之間存在著濃烈的愛情,然而就在一切都顯得十分美好的時候,一些考驗也隨即而來。威洛比雖是貴族階級,但絕不能說他的生活是富裕的,于是,在面對格雷小姐的追求時,威洛比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格雷小姐。不同于家庭相對落魄的瑪麗安,格雷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姑娘,即使威洛比與她并沒有感情基礎,但是經濟上的富裕和門第上的優越卻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愛情在金錢面前似乎毫無重量。至于瑪麗安,埃莉諾開導瑪麗安不要再去想威洛比,因為埃莉諾認為威洛比花錢不懂節制,將來只會是個窮光蛋。受這種類似觀點的影響,瑪麗安最終選擇布蘭頓作為她的人生伴侶。布蘭頓是身家豐厚的上校,但瑪麗安對布蘭頓只有尊敬和友誼,換言之,他們的婚姻并不是以愛情作為基礎的。
而奧斯丁在《勸導》中卻傳達了與《理智與情感》明顯不同的擇偶標準。《勸導》中的主人公安妮出身高貴、才智超群,而溫特沃斯當時也是出類拔萃,聰明過人,才華橫溢。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但一些考驗也隨之而來,安妮的家人認為年輕的溫特沃斯除了人品之外別無長處,指望著一項極不可靠的職業—海軍,經濟上也缺乏保障,安妮和他在一起簡直是葬送前程,所以安妮的親人們竭力阻止這門親事。而安妮也出于金錢門第的原因在拉塞爾夫人的勸導下放棄了這份愛情。即使分開,在安妮心目中,她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比不上溫特沃斯。在與溫特沃斯分手之后,先后有兩位經濟實力雄厚的男士向她展開追求。尤其當作家描寫安妮與埃利博特,清晰地體現了其在擇偶問題上對于伴侶人品的重視,即使伴侶會帶來種種利益,但如果內在存在一定問題,則完全不應該予以考慮。
二、 婚戀幸福核心的轉變
《理智與情感》中,埃莉諾和瑪麗安先后遇到了自己傾心的男子,但她們的戀愛過程卻存在著許多波折。與埃莉諾彼此有著好感的愛德華原來其他女子—露西訂婚竟然已有四年之久,并且也打算與埃莉諾分手與露西成婚。然而埃莉諾依舊選擇理智從事,硬壓住自己的情感,甚至還托人幫愛德華找一個牧師的職位讓其有條件與露西成婚。而愛德華在遭遇露西背叛后終于意識到了埃莉諾的優點。可以說,埃莉諾是憑借著自己的理智制約情感才與愛德華終成眷屬。反觀感性從事的瑪麗安,遭遇情人威洛比的拋棄,精神大受刺激,差點釀成大禍。在受傷后意識到自己應該學習埃莉諾一般慎重處理戀愛和婚姻的問題。換而言之,瑪麗安由感性轉為理性后她的婚戀才以喜劇結尾,這種安排也體現了簡·奧斯丁認為在婚戀中女性應該審慎理智,用理智制約情感而非感性用事,情感往往是女性行為的危險向導。
而在《勸導》中,主人公安妮與出類拔萃、才華橫溢的溫特沃斯逐漸相識,陷入愛河后,由于溫特沃斯在財富門第上的劣勢,安妮的親人竭力阻止兩人的交往。而安妮在旁人的勸導下,出于理性謹慎的角度,也認為這門親事是缺乏慎重考慮、不得體的,于是她忍痛與溫特沃斯解除了婚約。然而,這份理性并沒有讓她贏得幸福圓滿的結局,反而是長年來無法消散的悔恨和痛苦。可以說,安妮在被這份理智傷害后逐漸懂得正視自己的情感,并表達自己對溫特沃斯的情感。最后與溫特沃斯重燃舊情,收獲了自己的婚戀幸福,其中感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勸導》中,讀者可以強烈感受到簡·奧斯丁對于感性婚戀的主張,這與《理智與情感》形成了鮮明對比,簡·奧斯丁開始傳達感性應該超越理性的婚戀觀念,并認為如此才可收獲婚戀的幸福。
三、女性在婚戀中地位的轉變
在《理智與情感》中,埃莉諾雖然作為理性的代表,但她在與愛德華的兩性關系中充當的更多的是一種服從和被動地位。在得知愛德華與露西訂婚已有三年之久時,埃莉諾鮮少自己去主動爭取這份愛情,而是將自己的情感深埋心底,無論是分手還是復合在更多程度上都是聽從愛德華的決定。換而言之,埃莉諾在這份戀愛中是缺乏主動權的,而是存在對于愛德華從屬的色彩。關于劇中其他女性人物,例如米德爾頓夫人在她與約翰爵士的婚姻中,她的重心也是幾乎全在孩子上,而約翰爵士則是社交、工作,他倆的生活很少有重合的部分,從而也體現了女性在婚戀中的陪襯地位。
反觀《勸導》,女性在婚戀中的地位則大有不同。首先是主人公安妮,她在感情上不再是唯唯諾諾聽從溫特沃斯決定的角色。在溫特沃斯在遲疑時,她會勇敢地主動接近溫特沃斯爭取這份愛情。安妮之所以最后能收獲溫特沃斯的愛情,與她自己主動爭取這份愛情是分不開的。從安妮的塑造上,可以感受到奧斯丁此時也認為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般追求愛情,在愛情中女性也有主動爭取的權利。如果說安妮代表的是女性可以主動追求愛情,那么克羅夫特夫人則代表著女性在婚姻中應有的平等地位.在克里夫托少將租房子時,對于房子、出租條件和賦稅等問題,克羅夫托夫人提的問題比海軍少將提的還多,顯然克里夫托夫人比他更懂生意經,更加精明能干。可見,克羅夫特夫人擁有積極參與處理家中事務的權利,她在婚姻中絕不是陪襯而代表著這個家庭的重要一份子。另外,克羅夫人的平等地位在駕馬情節上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對于丈夫并不是盲目服從,而是在旁輔佐、適時更正丈夫的錯誤。
通過對兩部作品的分析,讀者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女性在婚戀中地位的崛起。在《理智與情感》中,埃莉諾在她與愛德華的婚戀關系中更多的是一種從屬被動地位,從而也可以反映簡·奧斯丁對于女性在婚戀中從屬地位的贊同。而《勸導》中無論是對于安妮還是克羅夫特夫人的塑造,表明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婚戀的陪襯,體現了女性在婚戀中應有的平等地位。這兩部作品明確地表明著簡·奧斯丁對于女性在婚戀中地位由從屬到平等的巨大轉變。
四、結語
當今社會由于競爭激烈,人們在追求快節奏的同時,忽略了很多溫情的東西,當今社會婚戀的幸福度越來越低也與之相關。通過本文的闡述,希望能夠給予當今社會婚戀幸福與否的讀者一些參考和借鑒,并留與一些反思的空間,希望在物質至上的今天可以保留一些當初對于戀愛和婚姻的真誠和理想,適時反思,不忘初心,對愛情和婚戀依舊向往,勇敢追求。
參考文獻:
[1]William Austen-Leigh, Richard Arthur Austen-Leigh.Jane Austen:Her Life and Letters;A Family Record[M].London:Forgotten Books Ltd,2017.
[2]簡·奧斯丁,武崇漢(譯).理智與情感[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3]簡·奧斯丁,蘇丹(譯).勸導[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朱虹.簡·奧斯丁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