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美
無論是作為學生還是作為老師,都向往和追求活躍而高效的課堂氣氛。所謂課堂氣氛,就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公共情緒狀態,它是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新課程背景下,探討如何改善化學課的課堂氣氛,對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朝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有效地改善化學課堂的氣氛,使化學課堂生動起來呢?
一、使用風趣語言
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表達形式上的藝術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學能力,其中教師講課時語言感染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學教學語言技巧性的特點是它的形象化。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富有力度,能使學生感到驚訝、感到不同凡響,使學生情緒興奮,對認識產生興趣,體驗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特別是對天真活潑、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顯。語言風趣、講解生動,使學生愿意聽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夠讓他們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加技能。這是一位初中化學教師應有的一項基本功。但要特別注意,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并非基于活躍課堂氣氛,逗逗風趣。與此相反,教師運用形象化語言施教,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本身,而不是誘使他們的知識撇在一邊,從而活躍化學課堂氣氛。
二、培養化學情感
情感是學生對學習的態度體驗,它反映著學生學習和需要的關系。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句話,充分地說明了情感在人對真理追求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情感變化,積極創造健康的情感境界。首先在教學中必須培養融洽的師生情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而欲使“親師”必先“親生”,教師應以友善、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以寬容大度的辦法解決偶發事件,以生動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講授知識。情感教學的很重要一點還在課堂外,教師要多接觸學生,了解學生,也讓學生了解你自己。教師只有向學生傾注愛心,才能喚起學生對老師的愛,從而擴展為對學習、對集體、對祖國的愛,以愉快的情感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教學中老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抓住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以及對化學為人類創造了美好生活的贊美等感情脈搏,不斷強化學生的激情,使學生帶著滿腔的激情投入到化學學習中去,從而活躍化學課堂氣氛。
三、強化實驗演示
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最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這些實驗有的是對化學概念、原理的闡述,有的是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分析、驗證,有的則屬于實驗基本操作技能。
例如,在“分子”這一內容教學中,補充了氨的揮發、碘在酒精中擴散(溶散)的實驗,加深了學生對分子運動的感性認識,在“燃燒和緩慢氧化”的教學中,對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進行改進,用球膽向燒杯的熱水中緩緩通入O2,可看到熱水中的白磷與O2接觸后,也開始燃燒,產生火光。演示結束后,我請學生思考3個問題:①為什么銅片上的白磷能燃燒,紅磷不能燃燒?②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燃燒?③紅磷能不能燃燒?接著再補充演示紅磷燃燒的實驗,將少量紅磷放在鐵紗網上,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請學生觀察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最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出燃燒的條件。學生反映這樣學既能理解,又記得牢,從而活躍化學課堂氣氛。
四、開展巧學妙記
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總結、歸納,通過凝練教學內容或實驗步驟來揭示化學規律,便于同學們理解和記憶。例如,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我結合課本介紹的方法歸納為“寫、注、配、等”四個步驟。“寫”,即寫出正確的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式;“注”,是注明反應條件及生成物狀態;“配”,就是配平;“等”,是用“等號”連接。這樣經過反復訓練,學生就不會再害怕化學用語了。此外,課堂上還可以采用諧音記憶、謎語記憶、歌訣記憶法等多種方法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這樣往往既能降低難度,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例如,在實驗室制取氧氣時的操作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用諧音“茶、莊、定、點、收、利、息”來記憶,元素化合價可編成歌訣記憶:“一價鉀鈉氫氯銀,二價氧鈣鋇鎂鋅,鋁三硅四硫二四六,三五價上有氮磷,鐵二三碳二四,銅汞一二價上尋”。再如利用“水上作業”、“抵押石頭”、“石阻水斷流”等謎語,能很快幫助學生記下“汞”、“碘”、“硫”等元素名稱。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還可以引用形象比喻幫助學生理解。如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是:“能量低的電子通常在離核較近的地方出現的機會多,能量高的電子通常在離核較遠的地方出現的機會多。”這種表述是比較抽象的,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打這樣的比方: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鷹等鳥比作能量高的電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鳥比作能量低的電子;能力高的鳥常在離地面較高的天空飛翔,能力低的鳥常在離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動,這樣學生就能很形象的理解了,從而活躍化學課堂氣氛。
五、運用媒體教學
化學學科有許多知識點比較抽象,許多微觀結構和微觀現象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演示試驗也無法做成。傳統教學中,只能靠掛圖、板書及教師的語言來完成,然而這樣的教學卻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學生不易理解。在教學中,我們就要利用多媒體課件,化抽象為直觀,降低知識點的難度,能充分提高教學效率。應用化學課件,這些困難就會迎刃而解。如:“分子”一內容中,教師在講水是由水分子構成,通過微機操作,學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有電子顯微鏡將水放大幾十萬倍所拍攝下的閃爍星點的水分子,它是構成水的一個最小微粒,并且演示了一滴水的質量及水分子的個數。這時教師適當地加以引導和講解,使學生總結出分子的基本性質之一,分子的體積、質量都很小,這樣學生對應掌握的知識點理解得非常深刻透徹。這樣在教學難點的突破中巧妙地選用多媒體課件,用生動、形象的動畫影視圖像實現難點的突破,使學生輕松地建立微觀物質運動的概念,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質運動的不同點。激發了學生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從而活躍化學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