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迪
摘 要:作為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的重要階段,教育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影響。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源動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開發高效的課堂,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有效提高,進而提高學習效率,障學習質量,達到教與學的雙贏效果。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學習的源動力;興趣
傳統的教學大多奉行“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方式,一切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教師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學生。而學生變成了課堂上的聽眾跟記錄員。老師無意中會忽略學生的感受,也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上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把學生當成一個儲存知識的容器。這樣的后果有可能會使學生覺得這門學科令人厭煩,導致學生對學習沒有好感,甚至造成反感,因此導致消極的學習態度和被動的學習方法。這正如先賢朱熹所說:“教人未見意必不樂阿阿學”。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激發學習源動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加以引導到社會文化需求上來。一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就會對教科書產生一種熱愛之情,就會不由自主地去學習、去鉆研、去體驗、去創造,而這些活動又必然會反過來促進老師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中國語文博大精深,其中樂趣無窮,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中國的文化,能喚起學生的興趣。但我們不能把這種興趣僅僅停留在表面,必須通過進一步挖掘這些常見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尋找文化來源,來深化這種興趣。例如在講孟母三遷的典故時,不僅讓學生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而且還告訴學生中國的傳統文化。許多學生不僅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又開拓了課外的知識,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并轉化為學習動機。只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依靠興趣來激發源動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依靠老師以及家長的積極配合和合理引導,才能讓學生對學習那么上心、那么有興趣,不知厭倦,使學生在面對學習的時候能夠像對待一項自己喜歡的游戲一樣。為此教師必須經常對學生的學習予以強化。通過榜樣、模仿、象征性經濟獎勵等。當然,在使用這樣的方法時,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獎勵僅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以減少其副作用。讓學生了解他們學習是否達標。心理學家的實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果學生經常得到強化,他們的學習就能順利進行;如果學習的目標太難或太遠,那么由于缺乏近期動力,學生的活動可能出問題。因此,當教師要求學生為遠期目標而學習時,必須在實現遠期目標的過程中,建立一系列的短期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這些措施,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他們不再感到學習是一項枯燥的事情,而是感覺學習很容易,通過學習能夠給自己帶來無窮的樂趣。慢慢的,學習逐漸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尊重學生,做好“差生”的轉化工作,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1注意不冷言傷害冷落差生,應給予鼓勵
尊重激勵首先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學生的自尊心,往往是促使個人克服缺點、發揚優良、積極進取的動力。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就是愛護他們前進的動力;而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就阻礙了學生的進步。教師要有民主作風,允許學生獨立思考,允許他們提出不同意見,切不可刺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充分的信任學生,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相信學生的潛力就算是“差生”也要信任他們。讓他們懂得自身的力量和價值,知道自己也有閃光的機會,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心理。只有信任學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上進的動力。
3.2期待的目光和鼓勵的微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
目光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時時在變換之中傳遞教育的信息。經常向學生投注自己期待的目光,或掃視、或凝視、或嚴肅、或輕松,這些目光期待在學生心靈中激起回應,產生共鳴。從迅速作出反應的目光中,表達出他們是否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等。同樣,一名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常常面帶微笑,使學生覺得老師和藹、可親,使學生沒有拘束和恐懼,得到的是鼓舞和暗示。此時學生們就像一個個演員,他們將很快進入角色,在老師的誘導下,思維亦變得更加活躍、敏捷。
3.3注意不體罰和處罰“差生”
對后進生來說,錯誤反復總是難免的。但是有的老師不能接受,產生一種“恨鐵不成鋼”和“急于求成”的心理。他們從好的愿望出發,采取了訓斥、體罰、變相體罰、處罰等粗暴方法,有的老師,對于學生一兩次沒有交作業的,就罰他做幾遍甚至上百遍。有的老師一發現學生有錯誤就打手板、打屁股或者蹬馬步,或者做俯臥撐上百個等等,這樣做,不僅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相反只會滋長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學生更加厭學。
綜上所述,開發高效課堂的源動力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有利于學生自身的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和諧發展。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得好:“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與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興趣更是創造歡樂與高效的教學前景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何蕾.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學數學教育,2003,06.
[2]潘小明.新課程理念的探索與實踐[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