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智慧和文明的結晶,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民族之根,是連接民族感情的紐帶,它的保護與發展有著難以估測的意義和價值。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就顯得尤為重要。每一個文化的傳承發展都經由個人創造,作為傳統的文化因群體共享看起來好像是群體發展,但很多文化實踐可以證明,傳統的生成及發展是個體與社會文化之間互動的結果,它不僅是集體記憶造就,更來自于個人敘事突破傳統自身增減和完善的創新,在很多著名的民間藝術活動中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例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與傳承者,傳承人將直接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好好的傳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工作現狀分析
近年來,由于自然和社會的原因,主要以自然人為載體的傳承活動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其生存狀態日益艱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工作日益被重視,支持、保障傳承人的活動開展也成為政府、文化和教育部門乃至全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時至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問題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
(一)地方區域在條例與措施上有所缺失
目前,我國主要是在國家的層面去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等均屬于國家層面的法律;地方區域層面的保護措施是相對缺失的。例如:由于傳統的失落,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存在社會關注度較低,無相應保護措施的問題。盡管有些傳承人已進入國家級或者省級保護名錄,但是對于傳承人以及傳承項目,地方單位沒有出臺具體的管理辦法和保護措施,如沒有出臺對傳承人經濟、職稱、榮譽等方面的待遇標準與相關配套措施。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需要既站在國家層面去立法保護,也需要從地方出發,結合基層的實際制定相關條例或措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而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力度。
(二)傳承人培養沒有結合項目的實際
現行我國有一些企業或者相關的部門為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一些傳承人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興趣的人進行培養,例如相關部門會召集傳承人進行集中學習與培訓,一些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企業與相關的院校簽訂培養協議等。但在傳承人培養過程中,相關的部門或者企業對傳承人培訓都存在一刀切的現象,例如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人培養的模式卻是一樣的,而且培養的模式與方法過于單一,培養過程中存在只追求現代化科學技術,而忽視傳統技藝培養的現象。傳承過程中若未能遵循傳統技藝的特點和規律,不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整合,而一味追求現代化科學技術,會使傳承流于形式而丟失了真正應該傳承的核心內容,會使傳統技藝的傳承者存在學習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
(一)加大傳承人保護力度,完善保護體系
建立健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法律制度將能增強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要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黨和國家就必須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實行制度化和法制化。
(二)深入群眾,廣泛挖掘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怎樣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怎樣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挖掘傳承人,除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權利與義務外,還需鼓勵和支持已被認定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各種各樣的傳習活動,積極組織開展各類賽事、展覽、培訓、交流活動,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學習參與熱情,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的影響力,通過各種方式增進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了解,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通過各種方式,廣泛挖掘傳承人。
(三)避免出現人才斷層現象
沒有傳承人,就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消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損失。雖然傳承人認定與保護的都有國家強大政策支撐,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仍普遍存年齡老年化嚴重而且年齡跨度大等人才斷層現象,一些年老的代表性傳承人雖滿懷絕技,有心傳授,卻苦覓不到合適的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存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由于教育導向的問題,在現代的學校教育中往往使得孩子們從小就遠離這些傳承下來的生活文化。雖然年輕人會對這些工藝、技藝贊不絕口,表示有學習的意愿,但是畢竟沒有生活文化作為傳承的心理基礎,一時半刻又難以進入教育系統,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藝人的漸漸離去,個體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壓力。非遺保護的當務之急是需要各級政府著手挖掘那些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卻已瀕臨滅絕的民間工藝、技藝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對“個體精英型傳承人”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和鼓勵政策,激勵新人去學習、去參與、去保護、去傳承,從而避免出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斷層現象。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都是以人為載體的,是以口授心傳為主要傳承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具有延續民間優秀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使命,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首先得留住并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得到良好的傳承。除了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歷親為進行項目傳承外,還要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以保證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直傳承下去,傳承人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中,我們在關注項目本來的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更要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