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卓宏
如果是想快速賺錢,建議轉行,心理咨詢行業投入高,成長慢,要求嚴,不是投機取巧或靠市場營銷可以賺錢的行業
人社部發布通知,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被取消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已經拿證的百萬心理咨詢師該怎么辦?對此,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不代表任何組織機構的觀點。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職業資格之所以被取消,是因為資格考試存在很大問題。自從2002年開始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考試以后,為中國培養了近百萬心理咨詢師,功不可沒,但是由于缺乏規范化管理,問題叢生。人社部只負責考試發證,培訓市場也很混亂,甚至有些機構不培訓也保拿證,這都是自掘墳墓的表現。由于沒有繼續教育和注冊管理,目前拿證的百萬心理咨詢師能夠開展咨詢實踐的還不到十分之一。
對過去的否定,并不代表資格證書完全無用了,有用無用在于用人單位或咨詢機構是否認可。但是,無論如何,資格證書的含金量都會大打折扣。拿證的心理咨詢師怎么辦呢?心理咨詢行業發展會怎樣呢?我對這兩個問題的看法仍然是樂觀的。
中國現處在社會轉型階段,社會發展遇到了各種矛盾和阻礙,各種人群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2016年12月底,衛計委聯合22個部委發布的《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曾經讓眾多咨詢師高呼“心理學的春天來了”。春天依然在,社會對心理咨詢的需求依然很大,關鍵是人社部的職業資格證書并不能為廣大用戶提供專業承諾,也不能按照二級、三級來評價職業水平。
導致目前混亂的最大制度根源是,在過去的職業資格認證中,由人社部將心理咨詢師按照一般技能人員管理。本來需要嚴格訓練和評估考核,需要繼續教育和注冊管理的專業人才,卻列入技能人員范疇,沒有考試之后的規范化管理和行業部門管理。
《指導意見》明確要求衛計委管理心理咨詢與治療等心理健康服務,這必然導致錯位。取消人社部管理的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應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第一步。
第二步,則應將心理咨詢師納入專業人才范圍,由衛計委管理。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不過我相信,心理咨詢作為非常重要的助人專業不可能因此消失,作為一種職業也不會在中國消失,而是需要更加規范化管理,這也是國民身心健康的必然需求。
大家如果細致入微地看文件,就會發現,其中規定,行業協會、學會及企事業單位是可以做專業人才水平評價的,只是不能冠以中國或全國名義罷了。中國心理學會的注冊心理師系統就是很好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應該可以繼續存在和發展。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最近推出的心理咨詢師優才計劃,也是一個專業技能的評價標準體系。9月12日,中科院心理所召開了中國心理咨詢師協會籌備會,也是應對這一變化的有擔當的行業行為。
原有咨詢師的出路何在?首先,如果你想成為專業心理咨詢師,仍然需要保持初心,加強繼續教育和專業理論技能培訓,加入行業協會,參加專業學術交流活動,遵守職業倫理,在督導下開展咨詢實踐。
其次,要理性看待目前現狀和困難。取消職業資格未必不是好事,國內一定會有公信力更強的行業協會和水平評價組織出現。因此,要提升專業能力、加強個人成長,爭取成為真正合格的心理咨詢師。
如果你拿證只是自學,還要認識到心理咨詢行業是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活兒,自助有用,但是也有限,必要時需要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是想快速賺錢,建議轉行,心理咨詢行業投入高,成長慢,要求嚴,不是投機取巧或靠市場營銷可以賺錢的行業。
大浪淘沙,能力為王,證書只代表通過了國家舉辦的資格考試,不代表咨詢能力水平。可以預見,嚴冬過后,有活力,有能力,規范化,專業化的心理咨詢師自會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