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彭翀
摘 要:隨著校園網絡借貸的發展,在給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多風險和法律上的問題,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本文探討了校園網絡借貸存在的法律風險以及防范這些風險的法律措施,希望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自覺抵制不良校園網絡借貸行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校園消費 網絡借貸 風險 法律
一、前言
一張身份證,一張學生證,都不用本人簽名,就可以貸款數萬元,這就是校園貸款,可這樣的校園貸卻充滿了血淚,讓還不起貸的學生選擇了自殺這樣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校園網絡借貸總的來說是屬于民間借貸,只是雙方當事人和交易地點比較特別,普通的民間貸大多發生在日常經常場所,發生在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而校園借貸則大多發生在學校,在互聯網借貸公司與在校學生之間進行的網絡借貸行為。一開始,校園借貸只在大學校園風行,慢慢的,一些非法借貸平臺也將魔爪伸向了職業學校和中學。這些學生有的已成年,有的甚至還未成年,成年的學生雖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但心智還很不成熟,在價值觀、消費觀上有很大的欠缺,很容易因為沖動消費而背負上巨額貸款。網絡借貸平臺還提供各種優惠方法,誘使學生進行貸款,當學生上鉤后,就收取各種高額費用以及利息,讓學生背負沉重的負擔,最終無力償還。此時,借貸平臺再用暴力、恐嚇等手段進行催收,使心智本不成熟的學生無法負荷,最終選擇以極端的方式面對。
二、校園網絡借貸存在的法律風險
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學生也成為其中十分龐大的消費群,校園網絡借貸行為也越來越盛行,方便快捷的借貸方式讓學生們趨之若鶩,滿足了學生的消費要求。但是,因為校園網絡借貸而產生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一)校園網絡借貸利息超高
最高人民法院對民間借貸的利息值曾作過具體的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借款年利息不能超過24%;如果借款人同意超過24%,但沒有超過36%的,法院可以支持;如果雙方約定的利息超過36%,法院則不支持。也就是說,超過36%的就屬于高利貸了,而高利貸明顯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但24%-36%屬于可選擇的范圍,于是就給了網絡借貸公司可以利用的空間,在約定里玩文字游戲,用各種形式規避法律的規定,讓學生實際的還款利息遠遠高于法律規定的額度。漢江學院的女輔導員毛晶玥親自經歷了網絡借貸真相,她說某借貸平臺號稱月利率0.99%,看上去不高,但計算后發現,實際年利率達到了21.25%,再加上各種手續費、中介費、擔保費,實際的利率可以達到50%甚至200%,這就非常可怕了。網絡借貸平臺通過種種手段,讓學生債臺高筑。
(二)個人隱私被泄露
校園網絡借貸飛速發展的原因之一就是辦理借款非常容易,只要學生提供身份信息,學籍信息,家人的信息和手機號碼就可以完成借貸,得到現金。有些平臺甚至都不用提供家人的信息就可以完成,讓學生離開家人的監管,直接獲取大筆的資金,這些看上去便利的方法卻存在很大的隱憂。最主要的就是對個人隱私信息的泄漏,依據法律規定,無論是貸款前的個人資料收集、獲得,還是貸款后的管理、運用,都應該有嚴格的規程,有嚴格的保密措施。但現在的網絡借貸機構都沒有合乎法律規定的用戶信息管理措施,也沒有對客戶資料進行嚴格的保密,有的甚至惡意將客戶資料透露出去,嚴重侵害了客戶的隱私權。
(三)追收欠款方式惡劣
一般情況下,民間借貸到期催收欠款的行為,只要有正當的理由,方法合適,法律一般不認定是違法或犯罪,這就給網絡借貸機構很大的空間,讓他們實施了很多越界的行為。其中“裸貸”最為惡劣,利用學生急于貸款的心理,要求學生提供個人裸照來作貸款抵押,并保證照片不外傳。然而事實上,一旦學生沒有及時還款,就以裸照相威脅,并上傳至網絡,有些貸款的學生不堪重負,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法逃避這一切,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三、防范校園網絡借貸風險的法律措施
面對校園網絡借貸造成的種種危險,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法規,一些學校也制定了相應的規范制度,但效果并不是特別好,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總結經驗,找出更好的應對辦法。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強政府部門監管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校園網絡借貸進行管理和規范也必須建立在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以立法部門需要建立健全與網絡借貸相關的法律制度,執法部門也要嚴格遵守法律規定,依法查處、取締沒有獲得資質的網絡借貸機構,進一步明確網絡借貸機構的性質和經營范圍,根據經濟發展目標,制定網絡借貸機構的行業標準,提高準入門檻,運用法律引導網絡借貸健康、有序的發展。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要發揮行政監管作用,積極行動起來,切實監督網絡借貸機構的業務流程、風險管控等各個環節,特別要注意細節,盡可能的減少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風險。
(二)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增強學生法律意識
網絡借貸機構在校園中開展業務,為了擴大范圍,特意降低了門檻,對外宣稱較低的利率和費用,進行虛假宣傳,欺騙在校學生貸款進行超前消費,高消費。這些校園網絡借貸平臺之所以發展得這么快,主要是因為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也沒有認識到這種貸款可能產生的風險。所以,在校園借貸大行其道的今天 ,家庭、學校、社會應該聯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更多的法治宣傳教育,以真實的案例為引導,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校園網絡借貸的危害性,自覺對校園貸避而遠之。另外,學校可以針對金融中可能遇到的風險,設立專門的課程或講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學習一些正確的理財方法,認識到個人信用及個人隱私的重要性,引起學生的重視,以后可以更安全、更理性的消費。
(三)加大對違規網絡借貸的處罰
為了讓校園網絡借貸步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必須借用法律的強制力來保證實施,進一步加強管理。政府有關部門要預見網絡借貸機構的違法行為,提前制定操作性強的處罰規定,減少違規操作以及事后的暴力催款行為。另外,還要明確網絡借貸流程的法律底線,要求網絡借貸平臺在借貸產品中明確表示費用、利率、利息計算方式、還款方式、還款期限、逾期的后果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同時,還必須特別針對學生設置監護人同意或監護人知悉條款,保證借貸行為的合理合法。
四、結語
校園網絡借貸導致了一系列風險和法律問題的產生,為了盡量避免借貸風險,保證借款人,尤其是學生群體的合法權益,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消費觀念,強化法律意識的同時,也要加強對網絡借貸機構的監管,建立健全相關法律規定,打造一個健康、合法的金融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建剛. 校園網絡借貸的風險與規制[J]. 中國商論. 2017(03):34-37
[2] 鄧建鵬,孫朋磊,李曄. 校園網絡借貸的法律爭議及其監管路徑[J]. 金融監管研究. 2016(09):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