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俏
摘 要:農村教學資源的匱乏這是我們大家都不容置疑的,但面對新課程改革大力推行的今天對于農村中學美術課來說卻是一個發展的新空間,新課程的改革要求增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與現實社會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們應該去發掘本地生活中的美術課程資源,遠處的山嵐、近處的河流、一片片的樹林,漫天飛舞的蝴蝶以及家禽牲畜等等都將是我們觀察描繪的對象;一塊泥巴、一撮稻草、一個雞蛋殼甚至丟棄的糖紙都將是我們美術課的材料。
關鍵詞:新課改 課程資源 因地制宜 鄉土材料
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普及,農村中小學的美術課也已經穩步深入,但由于農村經濟條件、觀念等諸方面的因素影響,農村美術課教育受各種條件的限制。
當我們興高采烈的走進教師準備上一節繪畫課的時候,絕大部分學生沒有彩筆,甚至連鉛筆也沒有,當我們要去上剪紙課的時候,他們只有少數的擁有一把小刀,當去上一節欣賞課的時候,教室里更是沒有多媒體,甚至很多學生連最起碼的教科書都沒有。這些因素難免會讓我們心灰意懶。因此,很多內容因沒有工具材料而被我們忽略了,許多課程上起課來師生都沒勁,這種現象一直困擾著農村初中的美術教育。面對這一情景,身為農村特崗美術教師的我來說,更應當努力探索并發掘農村美術課程的當地資源。
《九年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要根據各自的特點,開發適合于本地區學生的課程資源,應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可利用資源等等進行美術教學。在這一論述的啟發下,我確定了解決當前問題的三個方向:
一、結合本地資源轉嫁課本內容。《新課程標準》指出:“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教師不但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要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特色化美術教學順應教改的需要,努力開發農村當地美術課程資源,大膽對原有教材進行增、改。多年來,很多美術教師認為課程即是所教的教材,教學即是復制教材,再現編者意圖的過程。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通過學習和感悟《美術課程標準》精神,我們體會到:所謂課程不僅僅是由專家編制、教師執行的靜態文本,它還應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共同創建的鮮活的、發展的活動形態。而支撐美術課程的物質資源也不應該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進、變化、更新。我們可以根據當地資源優勢與課本內容結合,在能傳授一定的美術知識與技能并能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前提下,調整教學能容。如湘版九年級上冊第四課《凝固的音樂》這一節課,如果沒有條件給學生放些優美的音樂或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圖片,我們可以把這節課設計成手工課,讓學生用泥巴自己做一個心中美麗的建筑模型。
二、利用好學校提供的現有教學資源。學校的圖書室,這里面有一些關于藝術類的書籍,也有很多美術畫報及卡通畫、連環畫的圖書,可供學生學習美術以及教師進行美術教學時選用。畫室,雖小而簡陋,但里面同樣陳列著師生經典的藝術之作。那些用沙子、樹皮和蘆葦拼貼成的畫、用雞蛋殼沾成各種各樣的圖案、還有樹葉竟然也能拼做成面具等等,這些凝聚著師生智慧的結晶、這些和別人不一樣的美術課同樣是新課改浪潮中一朵美麗的浪花。多媒體教室,雖說現在班上的教師里沒有多媒體,但一個學校里最起碼有一間這樣的多媒體教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分時間段的到這里上課,尤其是欣賞課。我們還可以在學校里開辦畫展,如在七年級開辦卡通畫展覽,特色手工剪紙展覽,在八年級開辦國畫展覽,裝飾畫展覽,看到同學的作品,自己的作品都在展覽之列,每個學生都美滋滋的。在學生展出作品的同時,也將教師的作品一并展出。通過此舉,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更讓校園增添了一些藝術的氛圍。
三、開發課外資源。新課程強調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廣大農村地區有豐富多彩的美術課程資源可以為我們所選擇。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資源——自然景觀:如廣闊的田野、美麗的河流、山川、藍天白云、動植物和奇花異草;天然材料:如各種竹、木、土、石等等。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資源——民間藝術:雕刻、剪紙、編扎、蠟染等等;民風民俗:獨特的節日、各式各樣的民間習俗等等。
1、寫生課
美術根植于生活。藍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嶺、紅花綠葉、水中的魚、空中的鳥、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這些事物為農村的孩子發現美、欣賞美,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由于獨生子女現狀和“家長承包制”,使孩子失去體驗生活的機會,缺少有目的地觀察生活。因此,作為他們的美術老師,努力引導他們走向自然、融入社會,開“源”建“庫”。讓學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麗,品嘗生活的快樂,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描繪生活、創造生活。
2、泥塑課
用不同的繪畫工具、材料作畫,會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效果。而新課標又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與嘗試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種造型方法。”因此我們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各種繪畫技法指導,讓學生在嘗試新的畫種的繪畫過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達方式,更加隨心所欲地創作,感受美術創作表現的多樣性。農村學校最大的優勢在于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只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你會看到諸如小溪邊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各種樹葉、農家的各種秸桿都是進行工藝制作的好材料。結合當地資源,可以設計出象《有趣的草編》、《樹葉拼貼》、《蘿卜雕刻》、《捏泥人》、《種子粘貼》、《玉米根藝造型》等工藝課。如湘版九年級上冊第七課《幽默與智慧》,可以讓學生在掌握了一定卡通造型后用蛋殼、稻草等材料做一些簡單的、有趣的卡通形象。
3、剪紙課
千百年的農家文化、農家風情,有其獨特的風格,富有強勁的生命力。農家人自娛自樂,表現出農民祖祖輩輩的純真品格。如農家慶賀節日,每到過年、喜慶的日子時,人們習慣剪紙、貼窗花,像這樣的農家剪紙很多學生的家長甚至學生自己都能剪出一兩個,何不利用這樣的有利資源讓學生先回家跟家長請教,然后在班上展出并互相請教。學生生活在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環境中,陶冶了個性和情操,增加了對家鄉的熱愛,同是對美術的創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實踐證明,充分開發利用農村人文、地理、自然資源,開展農村特色化美術教學活動,不僅使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充滿活力與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熱愛美術、學習美術的人多了,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才能大面積的提高,農村的美術教育才會逐漸走向正規。